欧债危机后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时间:2022-06-12 03:16:05

欧债危机后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摘 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生产网络贸易分工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日本,这一东亚发展初期“雁型模型”的“领头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中国,随着其快速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其贸易水平迅速攀升。近年来,东亚面临着欧债危机带来的东亚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下降,并深化到了东亚的每个全球化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重要的经济体在这场欧债危机引发的欧洲贸易衰退中受到了不同的影响。本文考虑了欧债危机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探讨了欧债危机后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欧债危机;东亚生产网络;贸易地位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89-03

1 引 言

继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进而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三大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的债务评级,并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一度陷入最严峻的局面,此后处于胶着状态,2011年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全部政府更迭,欧债危机再次升级。2012年年初欧债危机有所缓解,但问题仍在继续。欧盟是东亚重要贸易伙伴,从2004年至2011年,欧盟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欧盟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与欧盟的贸易额占日本总贸易额的111%,欧债危机以来,欧盟自身的贸易增长放缓,而考虑到东亚,特别是中日与欧盟的密切贸易关系,欧债危机对东亚的贸易,乃至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也会产生相应影响。

2 欧债危机对中日进出口贸易影响及其相关性检验

图1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进出口统计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在总量上(见图1、图2),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国和日本的进出口贸易额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不能说,中日两国没有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下面本文将根据2011年欧盟、中国以及日本的对外贸易增长波动情况进行联动说明。

21 中国2011年每月贸易增长与欧盟贸易增长率具有相关性

将图4显示的中国每月对外贸易增长率与图3中欧盟每月对外贸易增长率进行比较发现,除了2月的贸易增长率大幅下降外,其他月份的波动与欧盟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波动方向基本相同,上下起伏时点有关联性。中国每月对外贸易情况与欧盟一样有波动的下降,从1月的贸易出口同比增长率377%,到12月的贸易出口同比增长率134%,从1月的贸易进口同比增长率51%到12月的贸易出口同比增长率118%。

利用stata软件针对中国和欧洲2011年的月增长情况进行相关性检验。中国进口与欧盟出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6172,中国出口与欧盟进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6706,两个系数都较高且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上述相关性检验并没有去除2月的干扰,若去除2月数据的干扰,相关程度将更高。因此,可以说2011年中国和欧盟的外贸增长情况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中国2011年外贸情况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至于2月的大幅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2月春节长假对国内生产造成影响,产出出现短期的季节性下降,随着春节因素的消失,3月出口同比增速又大幅回升。因此,除去2月的干扰,考虑到中欧紧密贸易关系和欧债对欧洲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2011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较2010年同期有所回落,可以说,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日本2011年每个月贸易增长主要受自然灾害影响

图5 2011年日本每月对外贸易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日本财务省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欧盟作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国,其贸易的衰退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日本的贸易,然而在图5中看不出与图3中趋势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tata软件针对日本和欧洲2011年的月增长情况进行相关性检验(见附录),日本进口与欧盟出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0952,日本出口与欧盟进口的相关性系数为04096,两个系数都较低且都没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说2011年日本和欧盟的外贸增长情况是不相关的,也就是说,日本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小。主要是因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遭受了88级大地震,这一严重自然灾害打乱了日本贸易节奏。日本东部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石化、制造业和核电工业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地震及海啸给沿岸产业造成大范围影响,许多企业仍受困于零部件供应不足和电力不足的境况中,而农林渔牧业更是长期受害,日本要从这场灾难中复苏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事。

3 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31 欧债危机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状况

(1)从贸易对象上看,中国与东亚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持续加强。2010年随全球贸易市场回温,东亚整体区域内贸易大涨,中国大陆贸易回升333%。根据商务部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秋季)》可知,受欧债危机影响,2011年1至9月,中国与传统市场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合计增长175%,进口合计增长213%,分别低于整体增幅52和54个百分点;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264%,高于整体增幅18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10%,略高于去年同期。自2011年4月起,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从贸易方式上看,中国在东亚内部的贸易方式逐渐告别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贸易方式。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加工型企业会由于业务量减少而受到冲击,而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则会出现由于下游企业需求下降而导致其库存积压或不得不降价销售而遭受利润受损,从最终商品需求角度来看,在欧美对最终需求品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生产替代性较强产品的各个厂商将会由于供大于求而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广大外贸企业加紧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自主营销比重,2010年及2011年,我国外贸都呈现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

如下表所示,2011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92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增速超出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速67个百分点,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164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528%,比2010年扩大了2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273%和31%,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29%和125%。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均显著超过加工贸易,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32 欧债危机后日本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状况

321 2010年,日本进出口贸易形势转好

从贸易额上看,2010年日本出口总额为674059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长244%,是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增长;进口总额为606357万亿日元,增长177%。全年进口和出口额均位居有统计以来第四高水准。从贸易额上看(见图2),日本在2010年整一年都处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总额达67702万亿日元,是上一年的25倍,贸易顺差连续第二年扩大;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最大。

322 2011年,日本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贸易波动主要受自然灾害影响

2011年3月日本贸易受地震冲击,损失惨重,作为出口超级大国,日本2011年出现贸易逆差249万亿日元(约合2030亿元人民币),是自1980年第2次石油危机引发原油价格暴涨导致进口额增加以来首次出现贸易赤字。日本2011年的出口为6555万亿日元,比上年减少了27%,是2年第一次出现减少,3月的大地震还导致供应链(供给网)断裂,使生产急速下滑。汽车出口减少了10%,拉低了出口总值。作为东亚主要的零部件和资本货物生产国,日本一直为东亚各国的生产链供货,地震对该国的经济影响也波及了东亚其他国家,例如,2011年地震后,东亚地区产自日本的零部件开始出现短缺,韩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电子产品生产已经受到了影响,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超过20%。

参考文献:

[1]Henderson,J,etc.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2(9):436.

[2]Akyüz,Y. Export Depende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owth in 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R].Turkish Economic Association Discussion Paper.2010.

[3]李娇,陆晓丽.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考察东亚贸易模式转变[J].亚太经济,2008(3):5-11.

[4]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60-70.

[5]黄升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6]韩霖.东亚区域分工模式与产业链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7.

[7]周昕.东亚零部件贸易研究——中国在东亚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D].天津:南开大学,2007.

[8]喻春娇,徐玲.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基于机电行业零部件贸易的考察[J].国际贸易,2010(2):14-20.

[9]乔林生.日本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J].日本问题研究,2005(3):10.

[10]徐梅.日本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构想及动向[R].2009日本蓝皮书,2009.

[11]欧定余,陈维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的“FDI—贸易关联”——基于中国数据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09-113.

上一篇:基于EVA的河北省中小企业职工薪酬满意度调查与... 下一篇:对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梯队畅通成才渠道的几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