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17:47:00

欧债危机论文

欧债危机论文篇1

【关键词】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货币化理论

2009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1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09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0)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欧债危机是虚拟性货币时代,政府以实体性货币理论去求解虚拟性货币问题的后果。从历史到现在,各国政府都奉行传统的货币理论——实体性货币理论。但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进入了虚拟化的时代。如果人们还是按照实体性货币理论去认识经济活动,自然会刻舟求剑。欧洲各国为了使民众免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不断地发债,加大各种民生补贴,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因此,从货币理论的视角看,欧洲危机的本质是陈旧的货币理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芷娴.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6):92.

[2]陆凯.后金融危机时代美欧金融发展形势及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3):115~119.

[3]万解秋.欧债危机,仅是金融危机的重影[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3):10~12.

[4]蒋永穆,杨少垒.欧债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噩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

88~100.

[5]王静.欧债危机的原因与前景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2(19).

[6]钱津.政府不能承揽过多的经济责任[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3):15.

欧债危机论文篇2

关键词:欧债危机 出口 实证分析

一、前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随着希腊政府宣布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阈值,欧洲债务危机再一次让全球经济走入低谷。此次危机力度强大、扩散迅速、来势迅猛、持续长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债危机的开始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欧债危机的浪潮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速锐减、萎靡不振,我国外贸行业受到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值得我们持久的关注和细致的研究。深入研究掌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新动态,分析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经济的寒冬。本文以全新的二维角度对欧债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进行分析,采用2009年至2013年官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对我国有效应对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欧债危机深度演化

(一)横向深度演化

从欧洲债务危机所涉及国家的先后、多少来看,希腊债务危机标志着欧债危机的开始,随后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陷入债务困境,最后欧洲经济整体受到危机影响,连龙头国家法国德国也不能避免。从中不难发现债务危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

祸起希腊,但不止于希腊。危机迅速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其中以“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reland—爱尔兰、Italy—意大利、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危机不断向核心国家蔓延,不仅是南欧国家遭受波及,就连欧盟核心国家德国、法国也难避其害,穆迪近20年来首次下调意大利的信用评级且前景展望为负面。2010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出现赤字超标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被迫接受,已经有五个欧元区国家接受国际贷款机构“三驾马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的资金援助了,依次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而斯洛文尼亚很可能成为欧盟下一个救助对象。欧洲国家普遍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尤其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2011年的第四季度和2012上半年危机态势进一步恶化,失业率高升,市场信心低迷。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14年(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出现而成立了欧元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纵向深度演化

从受债务危机影响的经济部门来看,危机蔓延的趋势是从金融服务业到实体经济。

首先,危机是从政府背负高额债务、资金运转不灵向欧洲金融行业传播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欧洲各国为了拯救银行而发行大量国债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当大规模债务危机的袭来时,国债收益率升高、融资困难,银行业资产减值、资不抵债,承担着巨大的债务风险,甚至这一危机也决定着许多银行的生死存亡。

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深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资金空洞正等待补充。2010年10月,因爱尔兰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欧元区银行系统所面临的风险也突显出来。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债务风险敞口,如法国第一大银行BNP Paribas持有50亿欧元希腊国债。而救助危机国银行耗资巨大,赤字大幅攀升,债务状况恶化,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危机的担忧。第二,大多数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欧洲主要银行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国的政府债券,因这些债券收益率不断攀升造成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实际价值大幅缩水,CDS(信用违约掉期)过高,融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融资困难,由此引发相关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

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信心指数为-33.3,工业信心指数为-13.8,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5.9,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6.3,服务业信心指数为-9.8,五个指数均在低位徘徊或是连续下降。

实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国债收益率上升,银行持有的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银行资不抵债难以为继,银行通过减少向企业放贷来调整资产负债表,企业得不到贷款无法正常运营。第二,无论是从欧盟主观意愿还是从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角度来看,欧元走低并一直保持在低位。在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上,欧元的走低导致了美元的相对升值,这使得有色金属、石油等商品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上行压力。欧洲工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毛利率将降低,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艰难维持生产。第三,危机爆发后,各国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了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养老金、降低失业补贴以及提高税收等经济紧缩措施,从而降低赤字和债务。但这抑制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制约了“生产-消费”链,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内部的消费需求复苏也产生制约作用,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萎缩。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实证分析

(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对中欧贸易总额的影响

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8667.6亿美元)已约占中国经济总量(GDP 519322亿元)的二分之一,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贸出口方面,中欧历来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2003年,双方确立了中欧战略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2007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3561.5 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12年2月以前,我国对欧洲的月出口额基本都占我国月出口总量的20%以上,2009年1月的对欧出口比例更是高达25%。然而自2012年2月以后,出口到欧洲的份额就鲜少有超过20%的情况。

鉴于中欧之间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而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元区国家经济疲软,中国对欧出口增速随之大幅放缓。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2000年至2008年,中国对欧出口平均增速为26.38%,在2009年经历了出口负增长的谷底(增速下降20%左右)后有所回升,2010-2012年仍持续走低,去年一整年对欧出口为负增长,12月以下降6.2%收官。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5460.4亿美元,同比减少3.7%。

2、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从出口产品来看,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等,集中在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部门。近几年,中国对欧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业、纺织业和贱金属制品业等部门,具体来讲机电产品主要是电机、电气设备、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纺织品主要是服装及附件、针织品及附件;杂项制品主要有家具、床上用品、玩具、运动器材等。2009年,各项商品的出口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金属制品业出口甚至同比减少52.52%。2012年,出口额再次出现下行趋势,车辆、航天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出口同比减少20.22%。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纺织原料及其制品、金属制品业、化工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价格弹性比较大,所以经济波动对这些产品影响很大。

3、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从企业类型来看,我国受外部冲击最大的企业是代工企业(“两头在外”企业),即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代工企业完全依存“来料或进料加工—对外出口”模式生存,当长单变短单或订单停续,这些企业便无以为继,不少中小企业在2010-2011年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门停业。

与代工企业相对应,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受到的影响比一般贸易更为严重。我国贸易部门划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者齐头并进,所占份额相当,但一般贸易的同比增长率比加工贸易略高。加工贸易是指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不同于一般贸易部分内销部分出口,加工贸易的产品完全出口且附加值极低。中国是加工贸易的大国,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你都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印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但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只占5%-10%左右,甚至更低)、位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发展方式粗放,赚取的仅仅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高端环节以及营销控制、品牌管理等方向升级。

(二)实证分析及结论

1、模型及回归结果

为了研究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我通过建立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各变量定义如下,模型左边是因变量,以中国对欧盟(27国)的月度连续出口数据来衡量,从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48个月的连续出口数据,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自变量包括欧盟以支出法计算的季度实际GDP指标,以2005年为基年,单位为十亿美元,数据来源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资料;汇率为48个月的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数据由X-rates网站统计而得。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是2009年年末开始显现的,为了体现欧债危机随时间演进的影响,本文设置了时间虚拟变量,2009年11月及以后为1,之前为0。最后还有随机干扰项和常数项。各变量的定义和描述统计量见表3(1),其中我已经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对数换算,取对数的作用在于可将间距很大的数据转换为间距较小的数据。

表3(1) 各变量描述统计量

为了防止伪回归的误差,我首先对各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变量取对数后主要的变量如对欧盟出口和汇率已经平稳了,欧盟GDP经过二阶差分后检验也变得平稳了。

表3(2) 变量序列ADF的检验结果

接下来,我使用Eviews 6.0 统计软件对模型适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回归结果见表3(3)。

表3(3) 模型回归结果

由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2、解释实证结论

“国民收入的影响显著”这一结论符合一般经济规律,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个百分点,我国对欧出口增加10.34个百分点。从2009年到2012年的月度数据来看,汇率变化的影响不是非常显著,可能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中国对汇率的管制较为严格,从长期来看汇率在适度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对外贸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部分商品通过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方式使售价维持在人民币升值前的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汇率波动的影响;三是热钱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的方式流入中国造成了统计数据和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然而,表明欧盟生产总值和汇率变化都对我国对欧出口额有比较深刻的影响。T2会得到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前两年的汇率比2011-2012的汇率波动要更为剧烈,后期的汇率在调控下已趋于稳定了,样本越多反而越不能体现其对出口的影响。同时,这个现象也说明汇率一定会影响出口,不能因为其在一段样本的统计中的不显著而否定其影响。

虚拟变量的β值只表示变量的性质而不表示变量的数值,也就是说在上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产生了影响却不是很显著,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变量与汇率的特点刚好相反,时间越长,样本越多,虚拟变量的影响也会越显著,目前的样本范围还不够充足,使得时间虚拟变量不能用来代替债务危机本身的影响;二是危机的影响已经体现在收入和汇率的变化中,二者削弱了虚拟时间变量所代表的危机的程度。

四、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经历了开端、发展、升级之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仍旧不断扩散并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横向即地理区域来看,债务危机范围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受其波及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从纵向即经济部门来看,危机深度演化的趋势是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从宏观GDP到微观制造业均遭受沉重打击。欧债危机的深化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从贸易总量看,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出口受阻。从企业类型看,加工贸易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受危机冲击最大。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对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48个月的连续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结论:长期来看,欧盟生产总值对我国对欧出口额有显著的影响,汇率和虚拟变量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但短期内汇率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潘正彦. 欧债危机加剧下中国外贸发展态势分析[J]. 国际贸易, 2012, (02): 10-14

[2]皮守成,王永. 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12,(03):239-241

[3]李本松. 当前欧债危机的危害和中国应对之策[J]. 湖北社会学,2012,(05): 85-88

欧债危机论文篇3

【关键词】地方债务 欧债危机 风险 比较

2012年虽已进入尾声,但欧债危机却远未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和隐性刺激政策的祭出,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问题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关于中国将陷入欧洲式债务漩涡的论调甚嚣尘上。

本文以危机成因、风险程度以及化解对策为切入点,对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比较,进而认为――相对欧债危机可能导致的欧元区经济二次探底而言,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上完全可控,不过与希腊等国需要漫长时日且彻底改革才能走出危机相似,中国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债务风险,还需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及税制改革方面进行长期努力。

一、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比较

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祸起反危机的扩张性操作,根源则在于多年来过高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乏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开始推行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加之新世纪以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给政府支出带来了沉重压力;与此同时,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下产生的高税收与高劳动力成本,促使这些国家的大量产业资本在“冷战”结束后向新兴经济体大规模迁移,导致其自身产业虚空化,进而使得税基萎缩、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长动力缺失;长期过高的支出压力与单薄的财政收入相互作用,导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不断膨胀,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最终在触及信心临界点,即市场认为政府一贯的借新还旧方式已无法持续时,债务危机便正式爆发了。

纵析中国形成庞大地方债雪球的原因,表面上虽也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所致,但更主要地则应归咎于长期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以及财权事权的不对等――多年来,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各级地方政府始终习惯于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地方行政长官长期热衷于举债投资,由此导致地方债务规模居高不下,相关风险不断积聚。

二、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程度比较

2010-2012年,卷入欧洲债务危机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因自身无力化解危机,已经先后接受了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达千亿美元的天量救助,但目前的境况仍旧非常糟糕;西班牙、意大利在评级被下调后亦是步履维艰,特别是西班牙,其实已经相当于变相接受了外界援助;此外,尽管于过去数轮的欧盟峰会给出了包括私人投资者对希腊债务减记超过50%、欧洲银行将核心资本金率提高到9%、合并EFSF与ESM在内的三个解决危机的核心“可行”办法,但是,其具体效果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若市场并不买账,则由此引发欧元区经济的二次衰退也绝非小概率事件。

至于中国的地方债风险,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的宏观经济能够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8%左右,那么爆发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不过,尽管如此,局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近20%的市级政府债务率超过了100%(以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测算),且由于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曾寄厚望于土地收入,承诺将其作为部分还款来源,而在当前中国房地产调控愈发趋紧,土地收入远不及预期的现实情况下,这些原本就财力薄弱的欠发达基层政府恐难按期按量还款,若再考虑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息所致的还款负担加重因素,则中国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债务违约风险。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对策比较

截至目前,欧盟峰会开出的如上所述的三个药方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若要使希腊等国彻底走出债务危机阴影,一方面,这些国家必须要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社会保障与高福利制度,尽管这条改革之路异常艰难与痛苦(由此这些国家的国民将从贪婪与懒惰重新回归节制与勤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需要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尽早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以便找寻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化解中国地方债风险,从根本上讲则主要应通过理清政府边界、深化分税制改革进而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来实现。所谓理清政府边界,即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地方政府充当经济活动主角的不正常状况,变“经济建设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之在举债前弄清楚举债投资是否必须;深化分税制改革则是为确保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与综合财力相挂钩。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是分税制改革的深化对于中国来说,均非朝夕可以完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从成因上看,貌似相同实则存在差异;从风险程度上讲,欧债危机引致整个欧元区出现二次经济探底并不属小概率事件,而中国的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则很难引发国内全面的危机;从解决对策来说,若要治本,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均需进行实质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白宇飞.民族地区地方债务风险及其化解[J].学术交流,2012(6).

[2] 黄旭良.中国地方债务的成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外资,2011(2).

[3] 梅兆荣.欧债危机的复杂性与欧盟前景[J].德国研究,2012(1).

欧债危机论文篇4

欧债危机似乎在朝好的方向发展。6月29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欧元区领导人就缓解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措施达成多项一致意见,并表示将致力于加深欧元区一体化。受欧盟峰会成果提振,6月30日原油、黄金、白银以及欧美各大股指大涨,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价格飙升9.4%,金价则一度突破1600美元。此前的6月17日,希腊大选中支持希腊留在欧元区的中间右翼新获胜,暂时缓解了市场对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接连发生的这三件事对于欧债危机短期内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佩龙在欧盟峰会后表示,欧元区领导人就推出单一金融机构监管机制、设立欧元区永久性救助基金稳定机制、对西班牙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的各国政府不享有优先清偿的地位等多项措施达成一致。毫无疑问,这些一致意见的达成意味着欧元区领导人要通过进一步加深欧元区的一体化来解决目前的困境。而在这次峰会开幕之前,市场对于峰会在解决债务危机方面取得进展几乎没有抱什么希望。

与此同时,由新、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主右翼三党组成的联合政府也在致力于配合欧盟解决希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首先,联合政府计划要求,将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揽子救助的结束期限延长两年,即在2016年完成预算赤字削减目标。其次,联合政府已同意在未来四年内实施一系列减税等措施,以提振低收入阶层的经济状况,借此缓和希腊的紧缩政策,并引导经济恢复增长。新政府希望避免在公共部门进一步裁员,同时扭转近期下调养老金的做法并上调所得税起征点,另外还建议下调餐饮业和农业增值税税率。此前,应欧盟和IMF的要求所采取的紧缩措施令希腊政府和民众痛苦不堪。

希腊大选结果公布后和欧盟峰会取得成果的消息传出后,市场都给予了积极的反应,特别是欧盟峰会结束后,仍在交易时段的亚洲股市闻讯上涨,开盘后一直弱势震荡的A股开始一路走高,上证综指和深成指6月29日全天收获1.4%和1.3%的涨幅,而此前A股已经连跌了7天。另外,香港股市、日本股市和澳大利亚股市也都以超过1%的涨幅报收。

不过,利好的市场环境下依然暗藏危机。国际评级公司穆迪6月25日下调了28家西班牙银行长期债务等级。同一天,欧元区之外的欧盟成员国塞浦路斯确认向欧盟申请救助,表明欧洲债务危机仍在扩散。因此,现在就对解决欧债危机及欧元区的未来保持乐观很可能会被证明为时过早。

欧债危机已是积重难返,解决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欧元区动一次大手术在所难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欧元区要么进行深度一体化,要么分裂,无论哪一条路都十分艰难,至少今年年内看不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

深陷困境

尽管市场情绪在希腊大选以及欧盟峰会之后被安抚少许,但是作为整个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希腊危机目前仍然看不出丝毫可以被解决的迹象。

今年一季度,希腊GDP增长率为-6.2%;失业率高达22.6%,年轻人的失业更为严重。根据希腊央行的预测,2012年希腊经济将出现4.5%的负增长,这将是自2008年以来的连续第五年衰退。长期的经济衰退已经让希腊财政捉襟见肘,丧失了偿债能力。由于采用统一货币欧元,希腊无法通过本币贬值的手段促进出口,对外贸易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已经完全失效。

而欧盟和IMF援助希腊的同时要求希腊施行财政紧缩政策,在试图短期内降低希腊政府赤字水平的同时,进一步限制了其国内的经济复苏,这无疑是削足适履、涸泽而渔。所以,即使是在大选前支持紧缩政策的政党,在组成联合政府后也要求欧盟和IMF放宽援助希腊的附加条件。路透社在今年2月份的一则新闻中这样报道:“希腊最大的警察工会日前威胁要以勒索、变相取消或削弱国家的罪名向欧盟和IMF官员发出‘逮捕’令。”

更容易令人们对欧元区及欧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的是,欧债危机仍在继续恶化,并在向欧元区以外的欧盟地区扩散,塞浦路斯向欧盟和IMF求助就是很有力的证据。欧盟成员国中,除了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北欧四国,没有一个国家对欧债危机具有足够的免疫力。

欧元区当前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债务危机,同时也出现了银行债务危机。穆迪一次性下调了28家西班牙银行长期债务等级,西班牙的主要银行在此次降级中未能幸免。与此同时,西班牙国债的收益率迅速上升。有分析机构测算,西班牙银行业大概需要62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才能脱困。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6月27日发表专栏文章说,即将召开的欧盟峰会应优先解决迫在眉睫的西班牙银行危机,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远期目标上。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6月29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苦磋商后,欧元集团17国最终达成协议,欧洲救助基金可直接向西班牙银行注资,具体救助数额将于7月9日确定,有望于年底前先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负责实施,待欧洲稳定机制最终生效后由其接替。

前景黯淡

尽管欧元区领导人在努力应付债务危机,但是到目前为止,成效并不显著。欧盟向希腊投入的2000多亿欧元的援助仍然没有帮助希腊摆脱困境。经济学家们早已将欧债危机的根源剖析得淋漓尽致并且提出了很多根治的良方,但现在的问题是,欧元区领导人已经无暇顾及这些根源性的问题,眼前的困难已经让他们手足无措、应接不暇。而且,那些涉及到让渡国家的提议在各成员国内都会遭遇强烈反对。欧元区已同时患上信贷危机、债务危机和增长危机三种“疾病”,如同一场零和博弈,治愈其中一个,往往会加重另外两个。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欧盟和IMF即使同意希腊政府的请求,希腊也无法达到财政收支平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立晟认为,新政府难以改善希腊偿债能力,二次违约不可避免。

同时担任意大利米兰博科尼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弗兰西斯科·吉亚瓦奇(Francesco Giavazzi)则直截了当地撰文称:“雅典的局面越来越接近2001 年冬天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银行被愤怒的民众践踏,政府不堪压力土崩瓦解。希腊退出欧元区已成定局,唯一的悬念是何时退出。”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中国国内许多学者的共鸣,张斌表示,即使欧元区通过加深一体化来解决债务危机,也不意味着希腊不会退出欧元区。

欧元区的本质是一个政治项目。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只有经济周期趋同的国家才适合一起组成货币区。然而,1999年欧元区成立之时成员国间经济差异巨大,一体化程度与理论假定前提相去甚远。肖立晟认为,未来欧元区的发展可能存在两种结局:一是奉行紧缩政策,最终建立以财政联盟为基础的自动财政稳定措施;二是将欧元区缩小至经济周期相似的成员国。后者的概率更高一些,但无论哪种解决,都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调整过程。

在希腊大选之后,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撰文称,欧洲现在已走到了“进”(统一财政)、“退”(欧元区解体)、“半退”(希腊退出)、“拖延”(拖一天是一天)的十字路口——“欧洲‘咸鱼翻身’依赖新的产业革命,但这可能吗?至少远水难解近渴。”

欧债危机论文篇5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国 投资欧盟 战略影响

2001年希腊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了财赤率,并在同年加入了欧元区。希腊加入欧元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该国为了尽可能缩减其外币债务,提高财赤率,以求加入欧元区,于是与高盛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该货币互换协议,确实达到了希腊的要求,但是却需要支付高于市价的回报给高盛,再加上希腊内政动荡不安,希腊赤字率逐步走入低迷状态,进而导致了欧债危机的发生。本文就结合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欧债危机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导致欧债危机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放宽相关政策,而希腊内部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经济政策却无法利用公共财政盈余来应对举债消费,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中诸多私人企业也加深金融杠杆化进一步加重了希腊的债务负担。(2)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直接导致危机深度蔓延。

2.内部原因。就希腊内部分析看来,导致欧债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1)希腊本身经济发展就很脆弱、实体经济呈空心化状态、产业结构极为不平衡。(2)国民老龄化趋势加强,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状态,导致其人口结构呈现不平衡趋势。(3)国内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经济政策影响。(4)欧盟邻国(例如:法国、德国等)在支援战略上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其违纪处于胶着状态。

3.根本原因。就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看来,主要是由于欧元区的制度存在缺陷,各国在单一货币下竞争力相明显拉大,希腊因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赤字,进而导致危机发生。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

欧债危机的发生对我国而言,其影响短暂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欧债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长下降,冲击了我国出口。欧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比例大约在18%~21%之间,所以欧债危机的发生导致欧盟外需下降,随着欧盟国家对欧债危机的控制,我国出口也收到影响,明显降低。

2.欧债危机加剧了短期资本流动性,加大央行冲销压力。欧债危机的发生直接加重了全球资金的避险情绪,欧盟国家资金纷纷回流美元,而对中国而言,汇流美元的资金不仅仅是短期资本,而是更加汹涌的短期资本流入。然而同欧盟相比,中国还算相对安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安全港,其GDP增速超过9%,加上人民币对美元有升值的压力,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可能,进而增加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综合分析这些原因来看我国是吸引避险资金、逃离资金流入的重要目标市场。据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一季度外汇储备(A)增加了479亿美元、贸易顺差(B)为144.9亿美元、直接投资(C)为234.4亿美元、A-B-C=99.7亿美元(即流入我国的热钱)。这样导致更多短期资本流入我国,央行冲销压力也随之加大,给我国资产价格、通货膨胀等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三、中国投资欧盟应如何让对欧债危机

1.加强调整经济结构,促使国内经济转型。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希腊债务的发生,让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10年之后,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速经济发展,保持投资、消费的旺盛势头,其材质收入也在持续增长中,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就是货币信贷的重要指标,存款准备金率呈持续上升状态。而从2009年开始,国内货币总量呈放缓态势,而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国内市场资金流动性呈趋紧状态等,种种迹象表明,就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实施来看,其成果是相对突出,就当前的发展态势,可以逐步退出金融政策。

2.不断调整国内政策,缓解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2010年5月之后,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我国无法免受欧洲债务危机的波及,欧元区作为我国最大进出口市场,债务危机的发生直接影响超过经济发展。其次,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政府高层做好了准备工作,其采取的预防经济“二次探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次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由此可见:针对本次欧洲债务危机,我国执行的调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加强产业升级,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以外向型经济作为导向,出口产品低价流入欧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一产品国内价格大大高于出口价格。这样的政策的好处就在于,一旦有外部压力发生,我国就可以加大基本建设与设施等投资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样不但让我国失去产业升级调整的机会,还极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限制可持续发展、低工资低保障、竞争力不足等负面影响。总之,面对欧洲债务危机,应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自主创新品牌,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或停止对一些产品的出口补贴,拉近同一产品国内与出口间的价格差异,进一步扩大升级我国消费水平,全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由此可见,这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必经之路,也是十二五期间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姚铃.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国对欧盟投资策略研究[J].亚太经济,2011(05):32-36

[2]许广义,董媛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09-110

[3]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研究——从内、外部动力源视角的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4):79-80

欧债危机论文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PIIGS;ECB;银行业;房地产;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1

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跳水,塞浦路斯股市休市、银行关门,市值比金融危机前暴跌98%。欧债危机自2009年爆发以来经历财政紧缩、债务减记及欧央行(ECB)、IMF、欧盟(EU)三驾马车的救助仍难见起色,直至ECB无限量的直接货币购买计划才企稳,但至今仍未根本解决。IMF预计欧元区经济继续衰退,经合组织(OECD)也警示防范资产泡沫风险。财政、经济、政治危机交织的欧债危机值得深入反思。

一、欧债危机发展现状

本部分在介绍了欧债危机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

作为债务危机,欧债危机可追溯到2008年冰岛政府濒临破产、匈牙利等中东欧多国外债飙升。2009年10月,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高达GDP 的12.7%和113%,超过《马斯特里特条约》(简称《马约》)规定的3%和60%的警戒线,引爆了欧债危机。爱尔兰和葡萄牙紧随其后陷入债务危机,危机逐渐向欧洲核心经济体扩散。2010年底欧元区债务规模为8.6万亿欧元。欧债危机冲击银行业,多家银行评级下调关闭或重组。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政权更迭,累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现状

根据欧盟统计局4月22日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欧盟成员国政府债务率仍在继续攀升。2012年欧元区17国的债务率为90.6%,比201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欧盟27个成员国当中有21个成员国债务率比2011年还高,其中有14个成员国债务率超过60%的警戒线。其中,希腊为156.9%,意大利为127%,葡萄牙为123.6%,爱尔兰为117.6%,比利时为99.6%,法国为90.2%,英国为90%,塞浦路斯为85.8%,西班牙为84.2%,德国81.9%。

由于各国实施紧缩财政政策,欧盟27国中有13个国家的财政赤字率好于上年,但仍有17个国家赤字率超过3%的警戒线。2012年欧元区17国财政赤字率为3.7%,比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为10.6%,希腊为10%,爱尔兰为7.6%,葡萄牙为6.4%,塞浦路斯为6.3%,法国为4.8%,意大利为3%。只有德国除外,但也仅实现了0.2%的财政盈余(具体见图1)。

欧元区国家正试图走出2009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泥潭,目前形势尚不容乐观。塞浦路斯因受希腊债务拖累而陷入1960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被迫接受救助,银行倒闭、资产减记、储蓄蒸发,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经济萎缩程度远超预期。5月18日,惠誉再将斯洛文尼亚评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因经济疲软,银行系统脆弱,公共财政前景恶化,斯洛文尼亚可能步塞浦路斯后尘。2013年一季度,欧元区GDP下降0.2%,折年率1%,欧元区经济连续6个季度下滑,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环比攀升,同比增长12.1%,4月份欧元区PMI降至46.7,低于同期全球制造业PMI的50.5。一季度,西班牙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虽然低于上年高峰,但仍接近11%;希腊GDP下滑5.7%,虽然环比降幅收窄,但失业率创27%的历史高位。3月份意大利银行不良贷款额同比增长了21.7%。

(三)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导致债务持续攀升、银行业脆弱。2008年雷曼倒闭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达到高峰,欧洲拥有大量美国次债,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机构损失,流动性收紧引致房地产泡沫破灭、资产缩水波及银行业,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2009年3月道指重挫,10月欧洲债务危机爆发。欧洲各国政府为救市而注资银行,私人部门坏账转向公共部门。为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而财政收入锐减。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成为引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危机前世界各国消费与投资需求旺盛,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该五国英文简写为PIIGS)等欧洲国家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繁荣。金融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投资者也将PIIGS的国债与德国国债等量齐观而大肆购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引发全球经济危机,PIIGS依靠旅游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遭到全球贸易消减、投资下降等打击而不可持续,财政收入锐减而财政支出刚性,入不敷出进而引发欧债危机。

二、从欧洲一体化进程看欧债危机的制度根源

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欧债危机存在的制度因素。

(一)欧洲一体化是经济政治的博弈,欧债危机存在制度因素

从欧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区基础制度缺位是导致危机未解的成因之一,而欧债危机的解决有待于各国政治与经济的进一步博弈。

1.欧盟的发展历程是条约和法令不断建立实施的过程

欧盟是目前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的成立对于降低关税、统一市场、增强欧洲经济竞争力、甚至稳定金融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追溯欧盟发展历程,欧债危机在欧洲一体化逐步完善的进程中发生存在一些制度性因素。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是二战后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欧洲一体化的结果,欧盟的发展历程就是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从煤钢共同体到欧共体建立,再到欧盟成立,以及欧元建立,是一个逐步加强经济、政治统一的过程。而欧债危机之所以发生在欧洲而且迟迟未解,与欧洲一体化逐渐由经济一体化向安全一体化再向货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未能一体化有关。目前欧盟货币政策统一但不完备,财政分散,不像一个国家可以自由实施统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因此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当希腊一个国家出现债务问题,便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其他国家。

欧洲统一思潮可追溯至中世纪,早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后就有国王建议欧洲组成联盟来对抗其扩张。18世纪受美国独立战争影响又有构建欧洲合众国设想。19世纪初拿破仑·波拿巴实行关税同盟,对于欧盟的建立有启发作用。1946年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六国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促进了欧洲经济安全合作。1965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加强了欧洲政治经济联合。1987年为欧盟境内贸易自由流动六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2年正式签署《马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盟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7年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签订《尼斯条约》,2004年签订《宪法条约》。欧盟逐渐由经济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发展。欧盟成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欧盟GDP增长7%,GDP超出美国10%。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年均增速达3%,欧盟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2004年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经历6次扩围,欧盟成为涵盖27个国家人口超过4.8亿的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欧元在1999年起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欧元区逐步扩大至17国(详见表1)。

2.欧元区基础制度缺位是导致危机未解的成因之一

欧盟的建立对于消除汇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贸易与投资、促进金融稳定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欧盟存在的互不救助原则、严禁货币融资等基础制度缺失问题,也导致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协商成本高且无法退出,制度缺失本身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约》约束力下降。《马约》规定所有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赤字率不得高于3%,债务率不得高于60%。但2002年和2003年,德法两国赤字率都超过3%,2005年《马约》修改后,政府预算评估期由原来的每年改为每4年,而且违反规定国家有5年时间达到预算平衡,并且教育、研发、国防等预算都不计入政府财政支出项目。

二是不救助原则。《马约》第125 款明确规定不救助原则,即债务的非共同负担原则。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必须独立承担债务,严格禁止欧盟或者任何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分担某个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然而市场对互不救助原则视而不见,危机前希腊与德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吻合,并未区别对待。不救助原则未能有效地敦促各成员国有效恪守财政纪律。

三是严禁货币融资。欧洲央行唯一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欧元区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严禁货币融资的基础制度,禁止ECB提供信贷业务和购买债券。ECB不能买国债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进而维护金融的稳定。《马约》严格限制了欧央行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这严重削弱了欧央行作为央行挽救债务危机的作用,限制其发挥稳定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功能,处理欧债危机如同隔靴搔痒,使得欧债危机久拖未决。

四是银行体系的国家属性。虽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各国的银行体系仍然分散,各成员国自行监管本国银行业。金融全球化、统一的欧元促进了银行跨境经营,个别银行资产甚至会超出该国财税收入。欧元区各国财政与银行危机相互交织,从基础制度上决定银行这种脆弱性异常突出。

五是货币整合不可逆机制。这表现在欧元组合成分、权重及内部兑换权不得变更;尽管《里斯本条约》第50条允许成员国申请退出欧盟,且不说退出成本如何高昂,仅从法律上看并没有成员国退出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缺乏欧元解体及退出机制也是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的机制缺失问题。

3.欧债危机的解决是各国政治与经济博弈

作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欧债危机也体现为政治危机。欧债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十几个国政府更迭。2011年爱尔兰、葡萄牙、希腊等国走马灯式地政坛更迭。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上位也与欧债危机有关,奥朗德承诺加大国家资助产业政策的力度、一体化的欧洲能源政策,更加强调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就业目标,积极支持欧央行的货币金融政策且支持发行债券,这些都是奥朗德赢得大选的举措。欧债危机在拖累意大利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意大利政治大选困局,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七大工业国,意大利近年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债务攀升、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提高、消费信心低迷也使得大选久拖未决。在解决欧债危机时,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与深处债务危机漩涡的边缘经济体利益诉求不同,德国等核心经济体对于用本国纳税人的所得挽救边缘经济体也有其政治经济利益诉求。诉求各异、政治博弈导致了欧债危机迟迟未解。但无论为解决欧债危机而解决分散财政问题,欧盟各国多方博弈推进了财政统一的同时也推动了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进程。

(二)欧元区制度缺失、统一货币及分散财政与最优货币区问题

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要素自由流动与机制缺失、央行职能缺位等制度缺失导致欧债危机并阻碍危机的进一步解决。

1.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是导致欧债危机的财经制度根源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二元结构是欧债危机的制度性根源。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缺乏对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有效纪律约束。这种二元结构的不对称性易引发冲突与错配,是欧元区固有的最大缺陷。“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认为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时才能实现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持币值稳定;而财政政策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前者更侧重于总量调节、保持币值的稳定、治理通货膨胀时作用更突出;后者侧重结构性调节、治理通缩作用更突出。

分散的财政政策也是欧债债务危机爆发和迟迟未解的制度基础。当冲击来自外部时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效果明显。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采用统一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及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赤字和债务状况愈加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财政政策,欧债危机爆发后难以协调,财政政策工具难以及时有效发挥作用,这更拉长了存在内部和外部时滞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更不足以有效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和通缩问题。欠缺统一财政政策这一通缩期的有效治理工具,欧债问题无法快速解决。

2.因要素自由流动与机制缺失,欧元区未符合最优货币区理论

“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资金等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盟各国劳动力并未自由流动,虽然资本自由流动但各国税率各异。目前欧洲平均失业率12%,德国失业率不足7%,而西班牙和希腊的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欧盟统一关税税率但各国公司税税率各异,英、法、德的公司税率在30%左右,而边缘经济体则普遍低于20%。PIIGS部分税率低的国家劳动力较充足,资金与劳动力结合加速经济膨胀。蒙代尔也不得不承认欧元区并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缺乏危机应对和调节机制。具体体现在缺乏可替代货币和汇率政策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调节机制。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货币区受到外部冲击时应有充分及时的调节机制,使区内成员国不靠汇率变动就能在维持对外平衡的同时恢复内部平衡,且不会产生失业与通胀。

3.货币政策选择直接影响金融危机,央行职能缺位难解欧债

根据泰勒规则,美联储将均衡真实利率定义为使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的真实利率,如果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那么就可能减低名义利率来降低真实利率,反之亦然。通过泰勒公式(R=R*+a(P-P*)-b(U-U*)a>0,b>0)可以分别计算出欧央行、核心经济体及边缘经济体的利率。统一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经济体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及利率水平,这也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期间,欧央行的目标利率、泰勒规则下的核心经济体利率与边缘经济体利率三者间差距拉大,尤其是与边缘经济体间的差距明显拉大。OECD定量研究表明,2000-2006年,统一利率政策比德国的要求高出50个基点,比西班牙、希腊和爱尔兰的要求又偏低,偏低300~400个基点。这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极大刺激了边缘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速,拉大了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间的差距。

欧元相对于马克贬值增强了德国制造业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欧元区成立时德国仍肩负东西德统一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货币市场低利率不仅有利于刺激经济,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同期快速发展的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来说,低利率带来经济过热,直接诱发房地产投机和资产价格泡沫;由于大量资金融入,进口扩大而出口减少,这些国家更需要上浮利率。统一的货币政策也使得市场将PIIGS国家发行的较低利率的债券与德法等债券等量齐观。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潮水退去之时,希腊等国首先暴露出债务危机。

核心经济体与边缘经济体的需求差异加剧了ECB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在欧元成立初期,ECB的货币政策对于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过于紧缩,而对于希腊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则过于宽松。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ECB的货币政策对于核心经济体过于宽松,对边缘经济体则过于紧缩,货币政策更偏重于核心国家,而边缘经济体越来越游离于ECB货币政策之外。在出现欧洲债务危机时,ECB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来有效解决欧债危机。边缘经济体就使用财政政策,赤字率大幅提高,债务危机的风险增大。欧元区内这种不平衡加大了核心经济体与边缘经济体的体制脆弱性,蕴涵着巨大的债务风险。

欧央行的职能缺位也是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的原因。一是ECB缺乏国家央行所具备的权威,不能够对债务承担无形、权威的担保作用。二是不能直接贬值来消减债务、促进经济增长。ECB主要职能或唯一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率,而缺乏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三是ECB缺乏最后贷款人职能。最后贷款人职能是现代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尤其在金融危机市场恐慌关头,央行是避免挤兑、作为最后贷款人给市场以偿还债务的信心、避免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和维持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欧债危机根源及实质在于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欧洲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模式是欧债危机根源及实质。

(一)欧洲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债危机的根源

资源错配导致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以PIIGS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制造业下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竞争力下降,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导致危机。欧元区逐步形成以德国强大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国和以PIIGS为主的消费国,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经济结构失衡加剧了欧元区危机。

1.希腊、葡萄牙、塞浦路斯等国产业空心化严重

希腊工业基础薄弱,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5.8%、16.6%和77.6%,经济增长依赖旅游业和航运业,产业空心化严重。高福利制度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长,2008年个人医疗支出比世纪初增长235%。金融危机重创了其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希腊隔海相望的塞浦路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高达80%,高出欧盟近10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的40%。金融危机期间两大银行因资产减记损失高达40多亿欧元,债务水平上升25%。第二大银行对希腊贷款占48%,因希腊债务损失数十亿被分拆,大储户损失惨重。葡萄牙第三产业占比74.1%,主要依靠服务业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葡萄牙试图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但受金融危机冲击,融资成本高企,转型受到重创。

2.德国制造业优势显著,拉大了与PIIGS的距离

欧元区各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分化明显。1997-2007年,PIIGS单位劳动成本提高了32%,而核心经济体仅增长12%。2000-2010年,德国、奥地利的单位劳动成本增长3%和9%,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分别增长26%、30%、24%、33%、27%,远高于欧元区17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见图2)。

1997-2007年,PIIGS产业结构调整是将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制造业占GDP的比明显下降。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看,2000-2007年,爱尔兰制造业占比由32%降至22%,降幅10个百分点;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制造业占比分别下降3~4个百分点不等。而德国的制造业占比却由23%增至24%(见图3)。

从东西德合并直至欧元区成立以来,德国依靠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的经济政策与体制改革,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提升了德国竞争力,2006-2008年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而劳动力成本却缓慢增长,低成本和高生产率增强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成就了德国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

3.欧元区经济体失衡,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分化明显

欧元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PIIGS国内需求,抬高非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也抬高工资相对于生产率的价格。大量外资涌入,建筑业、财政支出大幅增加,PIIGS经济快速增长,出口不变而进口上升,对外经常项目和赤字更是大幅飙升。希腊外资净流入占GDP的比由1995年的5%提高至2007年的100%。葡萄牙经历长期经常账户赤字后外债净额占比高达90%,西班牙外债净额占比达60%。对边缘经济体累计贷款额德国约占GDP的30%,芬兰约占60%,荷兰约占53%,核心经济体的多数头寸日益集中在边缘经济体。而欧元成立前德国投向边缘经济体头寸只有一成多。

詹姆斯·英格瑞姆1962年警告说除非“外债被用作生产目的”,即只有伴随着国民财富相应幅度的提高,不断累积的外部债务才是可持续的,否则货币联盟内部经常账户失衡和外债高企将如影随形互为因果。由于欧元区市场一体化不成熟,各国产业结构不同,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名义汇率固定但实际汇率不同,各国通胀率不同,这就影响到欧元区内贸易与资本的流动,进而对各成员国的经常帐户、单位劳动成本、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导致各国不平衡性加剧。一是以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为代表,低通胀、经济稳定增长、经常帐户顺差、单位劳动成本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二是以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高通胀、经济高波动、经常账户逆差、单位劳动成本增长较快,这些欠发达经济体属于欧元区边缘经济体。欧元区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与以希腊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之间的不平衡性在加大,经济结构失衡严重。

欧元区经济失衡,爆发危机的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力缺失。德国拥有强劲的制造业竞争力,而英国拥有较强的金融业竞争力,这些国家在产业上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而PIIGS消费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都缺乏竞争力,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外,在产业层级、竞争力、技术与人力资本上,均无法与德国等核心经济体相抗衡,而其消费水平、福利开支、最低工资等却不相上下。最终导致边缘经济体财富外流和债务聚集,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衰退,问题凸显而负债累累。

(二)欧债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在2011年指出欧债危机起因在于:欧元的创建让欧洲边缘经济体出现大规模信贷狂潮,投资者误以为希腊和西班牙所发行的债务与德国发行的债务一样安全。这些信贷资金并未有效用于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流入虚拟经济,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当信贷狂潮因全球金融危机突袭戛然而止,流动性收紧时,经济和财政危机爆发。而边缘经济体的过度借贷成为欧债危机之源。由于经济增长严重衰退拉低了税收收入,而为挽救金融危机政府财政支出不减反增,财政赤字在所难免,同时银行援助成本导致公共债务突然飙升。市场由此对欧元区边缘国家债券的信心崩溃,最终加剧危机爆发。

1.西班牙、爱尔兰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

以“凯尔特之虎”著称的爱尔兰一度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增速显著高于欧元区。近年来爱尔兰房地产业占比翻番,房价上涨三至四倍。房地产信贷扩张加速,住房抵押贷款占比从2003年的40%升至2007年的81%。房地产抵押贷款购买资产多用于投机,房价上涨提升房地产抵押品的价格,信贷风险敞口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冲击房价急剧下跌,银行资产大幅缩水,高速运转的经济急转直下而陷入大幅衰退,也陷入了欧债危机。由于欧元的低利率低成本融资优势,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逐步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1997至2007年,西班牙房价累计上涨2~3倍,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从21%提高至40%。

2.爱尔兰、西班牙房地产价格指数超过次贷危机时的美国

欧元成为PIIGS信贷扩张的制度基础,统一欧元大幅度降低了利率,PIIGS风险溢价及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极大地推动了信贷扩张。而大量流入PIIGS的资金并未进入生产等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推动房地产快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流动性收紧,爱尔兰、西班牙房地产价格下降,银行坏账大幅增加。1999-2009年,爱尔兰和西班牙银行信用占GDP的比分别由103.4%和111.8%提高至225.7%和228.8%。两国的债务规模翻倍增长,信贷规模显著高于核心经济体国家。而同期法国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基本不变,德国甚至还有所下降。

美国于2007年因房地产泡沫破灭爆发了次贷危机,但对比1997-2007年,爱尔兰的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由9.8%提高到13.8%,西班牙的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由7.9%提高到10.4%,同期美国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仅由4.6%提高到4.9%。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以年均12.5%和8.5%的速度攀升,美国房地产价格增速仅为年均4.6%。

1996-2010年,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甚至显著高于同期发生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7年仅达到196.99高点;而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业泡沫急剧膨胀,2007年爱尔兰房地产价格指数达到441.27高点,2008年回落至304.7点;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最高位超过了美国两倍(见图4)。

3.房地产泡沫增加银行风险,去杠杆化压力大

PIIGS产业结构的共同点是支持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爱尔兰和西班牙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尽管两国曾一度以良好的财政和债务记录而为人称道,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政府的救助导致私营部门债务转化为债务危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房地产资产价格抬升了抵押品价格,加大风险敞口。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总部设在欧元区的银行对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的整体风险敞口占所有银行的62%。从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看,爱尔兰从2001年的360%飙升至2007年的705%,意大利从148%升至220%,西班牙则从177%升至280%。英国五大银行资产占GDP的4.5倍,塞浦路斯银行资产占GDP的8.4倍,冰岛四家银行资产是其GDP的9倍。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背上巨额坏账,政府救助银行,紧缩财政,欧债危机发生。

二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银行业危机。欧元区低利率刺激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抵押贷款对利率上涨的风险暴露开始快速增大,2012年底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0%。西班牙银行坏账率也升至17年以来的新高。西班牙Bankia银行2012财年亏损191亿欧元。政府为接受银行处置房地产坏账专门设立银行来资产重组。为挽救银行业,欧债危机以来欧央行已注资数万亿欧元。

三是欧洲去杠杆化压力大于美国同行。低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信贷集中投放于房地产业,致使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2009年底包括美国银行、JP摩根及摩根斯坦利的杠杆率在15~17倍之间,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甚至是德意志银行的杠杆率都在21~49倍之间,欧元区银行体系互持债务,杠杆率明显提高,欧债危及欧洲银行业,这更加使得欧债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从欧债危机舒困方案中可以看出,单靠紧缩财政或者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才是走出欧债危机的根本之路。欧债危机的彻底解决有赖于引发欧债危机的根源的消除,有赖于欧元区的经济结构改革、分散财政及统一货币政策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欧元区乃至欧盟制度的完善(包括统一银行监管制度建立),有赖于边缘经济体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对欧债危机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对于防范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房地产业风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实施宏观与微观审慎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圣地亚哥·加奥纳·弗拉加.欧洲一体化进程[M].朱伦,邓颖洁,夏丽仙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陈元,谢平,钱颖一. 美债与欧债拖累全球经济的孪生兄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深圳市博源经济基金研究会.解析欧债危机迷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4]张志前,喇绍华.欧债危机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Paul Robin Krugma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with Maurice Obstfeld. 8th Edition [M]. Pearson Education ,2008.

欧债危机论文篇7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制度瓶颈;欧元区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11-0071-03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源起和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虽然各国已经走出了危机的底部,但是何时能走上复苏之路、复苏的速度仍不可预知。当前,仍有许多危机后的“余震”,比如迪拜债务危机和希腊债务危机等,这些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有人担心这些会引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造成二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源起于希腊债务危机,2008年希腊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举债帮助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度过难关,20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希腊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2.7%和1.13%,远高于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随着希腊财政状况的显著恶化,12月全球各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了希腊政府债务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希腊债务危机开始暴露。随后,希腊股市大跌并引发全球股市大跌,欧元对美元急剧贬值。希腊危机还蔓延至其他的欧元区成员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也面临着财政恶化的状况,有人称之为“笨猪四国”(PIGS)。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债务也表示担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葡萄牙、西班牙债的信用评价,债务危机在欧洲不断蔓延,引发市场恐慌,

早在希腊债务危机初期,欧元区内关于是否救助希腊就存在争议,德国、法国等成员国认为此次危机是由于希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纪律的约束导致的,欧元区不应该进行救助。但是,随着希腊危机的不断升级,市场恐慌情绪加剧,以及可能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等,欧元区同意有条件地为希腊提供援助,同IMF一起提供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旨在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计划。

二、PIGS加入欧元区前后的财政状况对比

虽然有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但是欧元区各成员国在财政纪律方面仍有诸多问题。1999年欧元区成立之初,希腊因政府赤字和政府债务不符合马约规定而没有加入欧元区,直到2001年两项指标有所改善后才被批准加入。事实上,希腊2001年之所以达到马约规定的标准,正是因为在高盛的帮助下掩盖了财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导致目前的危机。其他的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政府债务一直表现不佳,参见表l和表2: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等国的政府财政赤字率一直远高于该平均水平,西班牙则在近两年表现出比较严重的赤字问题。以马约规定的标准来衡量,希腊从1998年至今政府财政赤字一直处于超标状态,2008和2009年更是出现了严重赤字。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赤字问题也非常严重。

从政府债务的统计结果来看,欧元区整体的平均水平自1998年以来一直高于马约规定的60%的上限。希腊和意大利两国更是多数年份都保持在高于100%的债务率。相比较而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债务比率相对较低。

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纪律有着非常明确的约束,也规定了各国政策协调、违约惩罚等内容。公约对各国的赤字率要求非常明确,如果该指标连续3年不达标将面临惩罚。尽管规则设计比较完备,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欧元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强制执行机制,从制度上折射出欧元区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

三、欧元区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

欧元区自成立之初就颇受瞩目,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范。欧元区的运行基于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欧元区的各项政策也是在成员国间不断的协调基础上实施的。虽然经济货币联盟在促进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置于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内仍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欧元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制度瓶颈。

(一)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难以步调一致

欧元区的运行不同于国家,虽然各国让渡了货币政策的自,但是财政政策仍有各国政府独立执行,这就造成了由超国家的欧洲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由各国政府执行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也成为欧元区运行机制中最大的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执行主体不一致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冲突和错配,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目标。欧洲央行的目标是维持低通胀,保持欧元对内币值稳定,而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则着力于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等。成员国只能采用单一的财政政策应对各项冲击,这就很容易在赤字率、政府债务等指标上超出马约规定的标准。欧洲央行和各国政府之间政策目标的不一致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各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时也面临着遵守马约规定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两难选择。

(二)单一货币机制难以应对不对称冲击

欧元虽然采取单一货币,但是作为多种增长模式和多种发展速度共存的经济联合体,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欧元区的东扩,转轨中的中东欧国家逐渐加入欧元区,这更加加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欧元区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同步,出现了非常典型的不对称冲击问题,这也是自欧元区成立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德国、法国等经济已开始回归正常,而南欧几个国家和匈牙利等则因债务危机的困扰经济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希腊更是全面爆发了债务危机,引起国内经济的剧烈动荡。本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系列问题给成员国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各国对于货币政策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欧洲央行显然难以同时兼顾所有成员国的利益,不对称冲击问题在单一货币体制下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欧元区的集体决策机制无法迅速、有效应对冲击

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基础上,比如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这些超国家机构的机构设置、席位分配、表决机制等都是在各成员国的不断争论中确定并不断调整的。欧洲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超国家机构,其职能是保持欧元的稳定,独立制定货币政策。欧元区与欧盟密不可分,在关系到经济联盟内外的重大决策中都由这些超国家的机构协调解决。在重大、突发的外来冲击下.欧盟缺乏迅速、有效的应对机制。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策略。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游离于欧元区之外的英国果断采取了各项应对措施,而欧元区成员国相比则行动迟缓。本次起源于希腊的债务危机也如此,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初,欧盟内部就是否救助希腊和采取什么方式救助争论不休,未能在危机爆发初期稳定市场信心,最终在希腊政府无力收拾残局的时仍不得不伸出援救之手。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欧盟以及欧元区在面对这些冲击时,缺乏快速有效的解决机制,在冲击的初期往往是各成员国意见向左、争论不休,当冲击范围扩大后各国又必须群策群力,依靠联盟的力量帮助陷于困境的国家渡过难关。但是,这一过程中难免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给各国都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欧元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

短期来看,欧元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债务危机的阴影短期内难以消除,并且有可能在个别国家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给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市场信心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将给本就缺乏竞争力的欧元区经济的复苏之路带来更大的压力。

虽然如此,欧元区未来将会继续按照经济货币联盟的路径继续发展。原有在于,首先,欧元区经济的火车头德国、法国经济目前已恢复到正常的轨道,开始复苏。只要这两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对于稳定经济货币联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各国在加入欧元区前后都按照“两约”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引入单一货币在贸易、投资、结算等方面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交易成本,提高了各国的福利。但是,如果一国因为不能满足“两约”的要求而选择退出欧元区,则该国将面临高昂的退出成本,本国货币的重新定价、中央银行体系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等将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且,退出还将使该国处于孤立状态,无法依靠强大的欧元区。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希腊都不应该也不会退出欧元区。

欧债危机论文篇8

[关键词]欧债危机,三元悖论,

一、欧元区面临的政策矛盾

1.对公共债务共同责任的缺失

欧元区各国政府对其各自发行的债务单独负责,并且禁止欧盟和国家政府对其他成员国发行的债务承担责任,该原则即记载于欧盟条约中的“不救援条款”。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产生道德风险,因此从设立之初就为政府遵守财政纪律提供了明确激励。但是,欧盟条约中没有说明当某个成员国丧失进入金融市场进行借贷的机会时应该怎么做。

2.严格的非货币融资规则

欧盟条约禁止政府和央行间以明确协议的形式达成制度化的财政支配。虽然欧洲央行仍然拥有在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的选择权,但它不能实施有力的金融稳定性政策来干预债券市场,避免其发生混乱。从这方面来说,欧洲央行的地位十分特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不受限制,并且可以为维护金融稳定进行明确操作。

3.银行与国家相互依存

一方面,政府在其行政职权内独立负责拯救银行,但国家易于受到银行危机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当本国内有着活跃的跨境银行活动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持有债务证券而将风险暴露给政府。当持有的证券种类较多时,银行持有政府债券不会产生风险,但事实上,大多数欧元区国家存在明显的本土偏好。所以当国家处在不稳定的情况下时,银行业的稳定也会随之削弱。希腊即是这种情况的代表,其银行相对稳健而对政府违约高度敏感。

正是这个“三元悖论”造成了欧元区的脆弱局面:对偿付能力的负面冲击与对银行偿付能力间的负面冲击存在冲突,原因是央行在提高本国银行业的流动性以避免产生自我实现的金融方面的功能有限。同“老三元悖论”类似,有关“新三元悖论”的问题是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二、欧元区改革建议

有学者认为解决“三元悖论”的方法是对欧元区国家进行预算整合,目标是使得国家的债务水平足够低,以确保偿付能力的实现。毫无疑问,公共债务一定要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这的确需要可持续的预算整合。但在危机持续的年份里,处于市场压力下的国家会倾向于利用这种调整来进行快速修复,但这对经济的中期增长是有害的,会产生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欧洲也需要进行其他的方面的改革,以对应“三元悖论”的三个方面来考虑三种不矛盾的选择。

1.进行监管改革

虽然货币联盟排除了通胀危机的可能性,但却增加了债务违约的风险。以外币借款的国家更倾向于违约,而以同种货币借款的国家如果不控制好也会倾向于违约。进行监管改革需要注意到一下两点:第一,这样的改革相当于对欧元区国家的金融系统进行根本性的转型。目前,这些国家的大多数金融系统以银行为基础(而不是以市场为基础),并且银行将政府债券当做是最安全的资产。用另一种方式对待政府债券将会产生重要意义,比如会影响养老金资产的整个结构。第二,多样化仅仅意味着在欧元区内部分散风险。这虽然有助于打破国家内银行业同危机间的恶性循环,却不会减少违约带来的危害。

2.建立银行业联盟

银行业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成立银行业联盟,使其既要对大型银行进行监督,又要承担拯救银行达到欧洲平均水平的责任。共同分担将会结束税收收入和国家的潜在责任间的不匹配,这也将减轻国家在面临银行业危机时的脆弱性,减轻对偿付能力的关注。这种改革需要在欧洲水平上创造财政能力,首先要允许欧洲金融稳定机构帮助建立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第二要建立永久性的欧洲存款保险公司,其资金由银行提供,但银行会从官方支援中获益;最后可以给予欧元区1%~2%GDP的征税范围,如果完全致力于这一目的,这种有限的税收能力对提供一个足够大并且可信赖的支援是足够的。

3.发行“欧洲债券”

欧洲各国应该强化共同财政框架,对部分公共债务应有共同担保。不是维持每个国家单独负责自己债务的现状,而是债务应该以“欧洲债券”的形式发行,因而可从共同担保中获益(所有的参与国承担连带责任)。但同时,国家也将丧失任意发行债务的自由。银行将会更安全,而国家也会避免发生自我实现的偿付能力危机。通过“欧洲债券”,也可以对各国的公共财政进行彻底的审查,使得欧元区成员国承担参与货币联盟产生的全部后果。发行“欧洲债券”在术上不存在问题,但政治上要求每个成员国遵循规定的财政政策,使得债务和赤字保持在既定的限度内。

三、结论

欧元区正在为生存而挣扎,各国领导者也给出了各种可能拯救欧元区的方法。值得关注的是,欧元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这在维护欧元区的稳定与团结方面是有利的。为了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性,中国已经开始渐渐提高欧元资产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以分散风险。同时,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持有国日本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无论如何,欧盟国家经济合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所有的成员国需要确定出共同的政治意愿,在共同利益下合作,全面履行有关财政稳定和经济合作的义务。欧洲走出危机的路不止一条,还有其他的可能选择,但是至少要将一种选择付诸实践,因为什么都不做,等同于将欧元区置身于危险的困境之中。

参考文献:

[1]黄飞鸣.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兼论货币区的“三元悖论”之解[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

上一篇:投资基金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司并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