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初探

时间:2022-06-11 11:45:40

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初探

【摘要】伴随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培养实践型人才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作为学校行政和学术两大系统的沟通桥梁,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本文拟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从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实践文化方面探析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并对具体的指标做出解释和定义。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06-02

本文将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置于研究视野之中主要是基于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以及当前特有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有关现状背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较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第二,扩招形势下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愈益引人关注。第三,国际背景下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本文将在梳理制约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观点。

一、理论分析

(一)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下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 本文所提出的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指标体系框架是由研究生辅导员协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和研究生3个主体构成的行动系统。根据结构功能理论,要使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结构性、整合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就必须满足这个行动系统存在的四个必要功能条件,即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

承担适应功能的是经济子系统。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各种所需资源。高校辅导员必须使作为主体的行动者建立互动关系,获取所需资源,并将资源引入行动系统,并在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下合理配置。

承担目标达成功能的是政治子系统。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行动系统中,不同的主体拥有科研实践资源,获得交换权力。政治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机制,使得各个主体充分沟通和交流,实现互惠交换,以便在整合行动资源上达成共识,建立整个行动系统的目标。

承担整合功能的是社会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实现整合的两种主要机制,包括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当主体相遇时,他们的价值观、行动手段和目标受到外在资源配置和权力的制约,并在互动中不断地调整,逐渐产生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形成规范化的地位一角色组织规范。

承担模式维持功能的是文化子系统。共享的价值观是决定行动规范和制度化的决定性因素。要使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系统,必须使拥有不同资源和权力的实践主体在创新理念上保持和谐一致。

(二)构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指标体系的基本假设

在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中,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培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制度安排”、“实践文化”密切相关。本文在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目前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将这四个行动子系统作为构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的一级指标。

不同的主体在进行实践时,所需要的资源有所不同。作为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行动系统,应该充分考察研究生在创新过程中的需要和要求,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满足其需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假设1:资源配置越能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越好。

高校管理体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权力系统,即行政权力子系统和学术权力子系统。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团体教授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管理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找出一个适合的管理体制,使两种权力系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民主和效率之间取得一个恰好的平衡点,保证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顺利、有效、有序地进行。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管理体制越有利于主体发挥其影响力,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越好。

高校的制度安排规范和控制着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保证行动系统的整合性和有序性。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设计构建制度安排指标体系时,应该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和监管保障环节中考察互动关系,并将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互动关系制度化,并使其保持合法性和公平性。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3: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制度对实践主体的权利设计越清晰明确、执行越公平、权利救济越有保障性,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越好。

高校的实践文化是形成高校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制度安排的决定性因素。是维护高校实践能力培养行动系统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统一价值观。因此,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将“实践科研”作为一种重要的共享价值,尊重和奖励不同主体的行为。因此,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

假设4:高校越是尊重实践主体的需求和成果,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越好。

二、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

本文在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范围,思考和搭建了高校辅导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指标定义和解释

(一)资源配置方面

研究生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运用已有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实践思维。根据定义,一个研究生要具备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包括知识的储备、方法的运用、实践科研的思维、资金投入等。而这些基础的建立,有赖于高校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而辅导员通过本职工作,能提供给研究生的资源包括团队、实践基地、研究生课外学术创新项目、校级之间的学术合作。

(二)管理体制方面

高校中同时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决定了辅导员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两个权力系统互相影响和作用,在民主和效率之间取得一个恰好的平衡点,达成较高共识的管理目标。

首先,引导研究生关注学校实践能力培养政策。辅导员除了自身要提高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外,对实践能力培养政策的宣传也是研究生实践能力管理体制中需要注意的部分。撰写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手册,对实践能力的内容、学校的培养计划、对研究生实践的要求和激励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校园里张贴画报或挂上宣传和提倡培养实践能力的横幅。

其次,完善研究生表达对实践能力培养政策意见和要求的渠道。学生也是权力的主体之一。因此,为了保障实践主体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发挥其影响力,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管理体制应建立一系列机构以保证主体有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最后,当研究生自下而上反映出意见和要求之后,辅导员应该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回应机制,保证对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解答率和解答效果。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管理体制的良性循环,主体才会有动力发挥其影响力。

(三)制度安排方面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便是“规范”,即为共同价值观所支持并用以指导个体行为的准则,而“规范”在某个领域的集结和体系化便是“制度”。由此可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制度进行如下定义:它是一整套处理主体间关系、规范实践主体各种行为的规则体系,用以约束或者激励其做出行为决策。辅导员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实践和监管救济制度两方面来实现对研究生的权利设计清晰、执行公平、保障有力。

研究生实践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研究生参加导师课题项目。有学者曾在2005年对全国27所高校的2781名研究生调查后的结果表明有52.79%的研究生开展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导师的课题。第二,开展研究生实践科研活动。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主动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第三,毕业实习活动。制度除了有意义沟通外还担负着约束行为的功能。因此,辅导员要在平时工作中养成分阶段监管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好“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

(四)创新文化方面

高校制度不仅有“制约”功能,而且具有“沟通”意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共享的价值观是普遍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基础,制度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奖惩的导向性是共享价值观在制度中的具体载体。

仪式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表现形式。如一场针对杰出实践科研行为的颁奖典礼是研究型大学鼓励实践价值的映证。仪式是一所学校创新传统的延续,它赋予传统以一定的意义。

高校是以“知识”为介质来传授知识、求真尽善、培养人才的特殊场所,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生物,在于人是智慧、思想的存在者,进而人有人格、尊严。因此,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尊重研究生人格的自由,尊重并善于发掘每个人的生命潜能,铸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一美英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李俊霞.洪堡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7(7).

上一篇: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 下一篇:浅谈推进高校依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