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北客家民居一例

时间:2022-06-11 08:08:12

摘要:任何一种建筑形式的产生与完善,都与其处于当地的历史条件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本文粗略的介绍满堂围,作为客家传统民居的其中一种形式,是如何生成并保存至今。其建筑形式何以具有的种种特性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客家;文化;建筑;围楼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any kind of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loc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a rough Wai, as one of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Hakka folk, is how to generate and preserved. Keywords: Hakka; culture; construction; Wei Lou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而本文所要介绍的满堂围,正是属于这个民系的传统建筑之一。

关于客家的来源,我比较认同谢重光先生的说法:

“‘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因为种族的因素——即自北方南移的大量汉人固然是形成客家的一个因素,但单有南移的汉人还不能形成“客家”,还有待这批南移汉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迁入某一特定地区,以其人数的优势和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原住居民,又吸收了原住居民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迥异于当地原住居民的旧有文化,也不完全类同于外来汉民原有文化的新型文化,那么客家民系才得以诞生。”

客家人素以耕读传家,重视书礼功名为传统,这种文化情节很深的民系,自然在建筑文化上亦有其自成体系的一脉。在吴庆洲先生所著《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一书中,将客家传统建筑分为这几个类型:客家围龙屋,客家方楼,客家圆楼,客家四角楼,客家杠式土楼,客家城堡式围楼,客家围村,客家碉楼及客家自由式围屋九个类型。而满堂围并无收录入该书之中,按照吴先生的分法,满堂围不可单纯的归类到其中任何一类。准确地说来,应属于围龙屋、四角楼、碉楼与城堡式围楼的综合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始兴客家围与福建的“圆形筒楼”梅县的围龙屋等客家建筑不同,它自成系统,显示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成为一道粤北客家建筑的奇特景观。始兴客家围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四方型的围屋和四方围楼的组合,一般是围中套围,其中围屋的占地面积较大,平时作为生产、生活居住,而围楼主要功能是防御盗匪战乱。

满堂围位于始兴县,在广东北部,南岭山脉南麓,居北江上游、浈江中游地带,北至始兴城、西往韶关市区均约6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围的围主官乾荣,字靖亭,号佐安,别号定祥,是当地一位靠经营木材生意发达暴富起来的乡间大户。乾隆年间,官氏祖宗官兴祖在清化(含今隘子、司前两镇)从事杉皮杉木的购销生意,略积财。后来乾荣以经营木材生意发迹。通过购买要民手中的山林地,并花费十余年开通黄水河的水运河道,官乾荣将黄水河内山的数万亩原始森林伐下并经销至佛山、广州销售,经营有方,终成富甲一方的豪绅。于是在发迹以后,为惠及后人,又或守住财富,官乾荣决定兴建满堂围。建成之后,虽谈不上美伦美奂,但却显现出其外观宏伟和质体无比的坚固牢靠。然而,过分的强调防御性,牺牲的必然是建筑使用的便利性与适宜性。

满堂围是一个由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三个部分组成的建筑群。全由水磨青砖、青石拱门构造,外三层,占地20亩,内有3个祠堂、14个天井、777间住房,最高四层,设14个炮孔,素有"岭南第一大围"之称,是粤北客家建筑物的代表。满堂围是官氏家族的围楼建筑,建筑布局制式符合封建氏族传统观念。在建筑的形式结构、空间布局和结构功能上以祖堂为核心,严格遵循家族等级制度的空间。由于客家人是外来迁徙群族,围楼地处南北交界要塞,战争匪乱不断,围楼的设计重防御,外墙加厚内置沙土,楼中所有外立面上的窗均为内宽外窄的花岗岩石窗,尤其是屋围连体围中有围的布局结构使整个围楼固若金汤。反映出客家人具有很强的警惕防备心理。

满堂围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集中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客家血缘宗族的伦理道德,以及当时粤北地区客家移民的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是近代客家人作为迁入民族的文化理念、商人文化理念和建筑建造理念有机结合的典范。

在粤北及粤西、赣南地区的客家围楼建筑中,多是单独强调以下三者之一:

宗族聚居的向心居住性;

对外坚固的防御性;

显示本宗族已发展壮大的炫耀性。

满堂大围建筑群集以上三点于一身,其建造最豪华的中心围置中,上下新围分左右布置的布局模式和以祖堂为核心的建筑平面组织,体现着宗族聚居的向心性,和外来民族迁入陌生地域须团结求存的心态。

其中心围建造的内外三层围楼及围楼内配备的防御设施,使中心围具有突出的防御性特征,体现着客家人作为外来民族,对周边盗贼和原有民族的防备心理,也体现着富有商人对私有财物极警惕的守卫心态。

以高规格的施工手段和豪华的建筑材料建造的中心围,连接以各具规模的上新围和下新围,组成占地面积多达1.35万㎡的宏伟的满堂围建筑群,是显示官氏宗族壮大的建筑实物体现,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荣发家后的暴发户炫富心态。

满堂围独一无二的建筑总体布局从全新的视角展现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满堂大围建筑群以中心围为起点,顺序建起了上新围和下新围。其中心围居于正中位置,符合汉族儒家文化“置中”的的传统思想。以中心围作基础,后来的供给子孙后代居住的上下新围分置于中心围左右侧而建,同时三个围楼均以祖堂为核心,遵循家族等级制度布置周围房间,体现着客家人以祖上为重的传统观念。

满堂围独特的建筑局部空间从另一角度解读客家人耕读传家的观念。功名院及太子楼是满堂围独有的建筑空间。太子楼的建造初衷是让优秀的官氏后裔学习于其中,说明官氏族人对子孙后代教育事业的重视。功名院是官乾荣用于奖励能够获取功名的官氏族人而设,可见官氏一脉除重视对后代的教育投资外,还注意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官氏后人通过接受教育,刻苦用功以取得功名

任何一栋建筑,任何一种建筑形式的出现都与历史及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一个建筑,可以反映当时的地方社会环境与族群文化心态,本文仅就一例发散浅述,未免挂一漏万。但以古度今,在今天的新建筑设计行为中,我们缺失的恰好是这种对于地区文化与族群风俗的呼应。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地域主义反而更趋繁荣发展,透过研究一个历史建筑的来龙去脉,而了解地方文化,通过了解地方文化,反过来指导建筑设计实践,这才是民族主义建筑设计者们该走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下两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始兴县志》

官桂根.《隘子清代建筑———满堂围》1983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房学嘉.《客家文化导论》[M].花城出版社,2000

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说》[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谭元亨,黄鹤.《客家文化审美导论》[M].华南理工大学,2001

徐肖南.《走向世界的客家文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记一个客家宗族的复甦》[M].花城出版社,2002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利与记忆》[M].商务印书馆,2003

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及管理 下一篇:数字化控制测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