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对德育课态度倾向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11 07:09:57

高职新生对德育课态度倾向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还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针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技师分院部分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旨在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找出德育课教学存在弊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以此推动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新生;德育课;态度倾向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25-02

调研方法和过程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随机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数据和对话材料进行采信分析与实践性论证,明确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问卷调查选取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5年制大专)1103、1104、1105三个新生班。共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45份,有效问卷145份。问卷由三道单选题和一道主观题构成。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初中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印象评价,二是对技校德育课教学的期望,三是选择本学期德育课程中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四是对技校德育课提出意见或建议(主观题)。

从调研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来看,调查所得数据和材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对初中阶段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评价结果

在一个以“1”表示“很满意”,以“5”表示“很不好”的5级量表上得到的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对初中德育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处于稍高于“还可以”的水平。有35.8%的学生表示很满意,55.2%的学生认为初中德育课教学效果还可以,有6.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8%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学效果不太好或很不好(如图1所示)。

从收集的数据来看,这道选题的调查结果,让我们颇感欣慰,说明在初中大多数学生对课改后的德育课教学是认同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德育课的教学情况,笔者在2011级新生群体中随机访谈了几名学生,以下是对这次访谈内容整理后的印象。

首先,初中德育课系列教材总体上体现了思想性、系统性、严谨性的要求。学生提出,喜欢教学气氛宽松,没有压抑感;喜欢课文故事性强,引人入胜;还有的学生反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后半截儿”,即联系实际的部分,因为其有思考辨析、有动手实践、有讨论项目、有行为指导等等。

其次,通过本次访谈,也反映出初中德育课几个方面的局限。学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总体上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我问,你答”、“我举例,你分析”等由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多,学生主动发问、普遍参与、充分讨论的情况少;在教学内容上,现实事例欠缺,主题宏大,谈的多半是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问题,强调主流意识,而与学生实际需要结合的少,因而产生共鸣的情况少。

再次,学生还提出实行思政课开卷考试后,不用再死记硬背了,但对个人思考的要求提高了,需要自己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平时授课时相应的训练较少,因此对考试依然存在畏难情绪。

从访谈结果来看,学生反映的教学情况与第一道选择题反映的数据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学生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初中德育课的教学情况,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这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所以,在第二个选择题的题项设计上,将学生访谈反映的问题设计成四个选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几方面进行调查,希望能在更大范围的学生群体中搜集德育课教学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对技校德育课教学期望反馈的结果

图2的数据结果显示,47%的学生期望技校德育课能少说教、多实践,并增强与社会的联系;21%的学生期望德育课能解答大家关心的思想问题;19%的学生期望能改革教学方法,课堂生动活泼。由此可见,学生对技校德育课的期望大都集中在增加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及提高课堂吸引力这三方面。这个数据结果与前面第一道题的访谈结果所反映的实践活动少,结合实际少,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是吻合的。也就是说,在初中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上述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另外,只有5%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这说明学生的自主性不强,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8%的学生期望不要闭卷考试,总体上对开卷或行为评定的考核方式呼声不高,这说明在课改后的考核方式方面,大部分学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锻炼与行为养成训练培养。

(三)对本学期最感兴趣的德育课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

图3的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德育教学内容依次是:走好人生道路、认识职业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增强法治观念、恪守道德规范。表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活动和走好人生道路的教学需求很高,有64.8%的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表示出强烈兴趣。

而对道德与法律内容表示出兴趣的学生不多,数据显示分别只占5.5%和8.3%。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道德内容浅显易懂,教与不教区别不大也可能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学生渐渐出现了对成人社会和主流意识的不信任,产生了对正面教育的反感。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最感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法律内容的理论性强,识记量大,学生感觉枯燥,会产生畏难情绪;进入新环境的学生更多关心自己的前途问题,对于学好法律会对自身学习、生活产生积极意义缺乏深刻体会,因而学习兴趣相对而言不是太大。

笔者设计这道选择题的初衷,是想对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德育(一)》第二版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符合学生需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到底哪些方面的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查的结果很出乎笔者的意料,在笔者看来,应该是实用性很强的法律知识排在首位,而实际情况是只有8.3%的学生表示出对法律内容感兴趣,而却有64.8%的学生对“走好人生道路”、“认识职业活动”表示出强烈兴趣。可能是由于在设计这道选择题时,题项过于宽泛,对实际的教材内容学生并不很清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调查数据与调查者的初衷产生偏差。但是,这个数据结果值得我们追溯其中的真实原因,也有可能确实反映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愿望。不管怎样,这道题的调查结果可以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一堂复习课中的三次意外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