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常规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时间:2022-06-11 12:29:05

浅谈初中数学常规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摘要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进行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使用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但作为掌握知识的主体――学生,对传授的知识是否愿意接受,对提出的问题能否热情参与研究,则缘于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发问情境。有句标语写得好:“不要把年轻人当成等你灌充的空瓶,把他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问题的引发上下功夫,以便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要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应用已有的知识,更要经历新知识和日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是接受传授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这更要求我们要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

然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思考在不断的变化着,怎样的提问才“合理恰当”效果最好呢?下面我们就常规教学中的提问谈一点体会:

1 课前的复习提问(要标新立异)

这种提问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二是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的环节。在这种提问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者对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创意。

如在检查数学定义、定理的掌握提问中,“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他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这种提问仅采用了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兴趣。若采用这样的方式我感觉效果较好:“有一个四边形,他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你能说出它叫什么四边形吗?若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相等呢?你还可以根据这个四边形的什么条件说它是平行四边形?”这种提问不仅要对概念判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并会分析解决问题。

2 新课的引入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

这种提问主要是为引入新概念、新定理而设计的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对那些缺乏独创精神的学生可刺激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及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提问中,我们提出的问题切记:

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从简单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能使学生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否则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如讲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都知道函数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它又与生活有很大的联系。

[案例]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能根据表格中所给的时间“小时),完成表格吗?即:求出相应的路程s(千米)(出示表格,生完成)。师:简单吗?生:(略)。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概念一函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看上面的问题中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变的量有几个?s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t能随便取值吗?当t在允许取值的范围内的每一个值,s有几个值和它对应?这时s就叫t的函数,t就叫自变量。下面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继续研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到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蕴含着那么多学问)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二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比较好动,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你引出问题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善于“诱”。从而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几何定理的引入上,如果只以习题的形式引入,对有些学生来说,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若以诱导的方式提出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我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然后提出问题:利用平行四边形定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理由呢?(由学生阐述,略)师导:也就是说给你一个四边形,你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根据给的条件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说明它是平行四边形了。好,下面我给一个问题你们试试看: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这样问题的难度就降低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好奇心,他也想给一些条件试试,借此你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讨论从而得到其他的几个判定定理。这样做不仅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而且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求知识,无疑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提高了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3 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问(要善于激疑)

这类提问一般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之后,是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而在教学中常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了,自觉无疑,而实质上有疑,教师在浅处设问,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讨论教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在讲等弧的概念中,有的老师只让学生背下来“能够完全重合的两段弧叫等弧”,而没有及时设疑“什么样的两段弧能够完全重合?”导致学生没能理解概念,因此,在应用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其余各组量也相等”来判断命题“若两段弧相等,则它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真假时,学生说是假命题,问他为什么?说没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个条件。(有些教辅书上也是这样的答案。因为我说答错了,学生不服,把教辅书的答案给我看了)其实两弧相等已隐含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因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有完全重合的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提问时,要深挖教材,善于激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将来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小结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善于诱导启发)

这种提问经常应用于一节课的结尾。是对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进行这方面提问时,必须要有一定指向性,不要太片面或太过笼统地提问,太片面了,不利于把知识系统化,太过笼统,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如我们在听课时,很多老师为了体现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这样小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没有一定的指向性,新旧知识那么多,你说从何说起?有的学生被叫起后虽然说了,但又与你想要的答案有很大的差距,浪费时间(小结时往往剩的时间很少)。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及时予以诱导,效果就不一样了。

如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节课小结时,首先提出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谁能总结一下,知道哪些条件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答略)然后诱导他们思考对定理的证明过程,从而得出:在研究四边形的问题中往往通过作辅助线把它转化成三角形来研究,即把复杂问题转化成几个简单问题来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也输灌了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每一环节都涉及到提问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策略,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教学往更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查尔斯・狄嘉默说:“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致艺术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动、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互相探讨、互相总结经验,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良顺,韩杰,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山东教育,2000(28).

[2]陈京山擞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李剑葵,新理念新思考――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观[J]数学论坛。2005,10.

上一篇:《理想国》中关于儿童故事的思想及启示 下一篇:浅谈利用中学物理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