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现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1 11:31:26

关于基础教育现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离不开基础教育。农村中小学是农村教育的基础,但是农村中小学现状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充分拓展和发挥农村基础教育的功能,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础教育 新形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推进“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应该成为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己任。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就业现象,主动支援农村的人才寥寥无几;而同时,在一些大城市,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使一些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在竞争中不得不放弃专业,甚至待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与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却无从寻觅的现状矛盾,而造成这种显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硬件条件差,教育投入无法保障。

农村基础教育占据的物质基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也是我国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长期短缺、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仪器短缺,学校周边环境差。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尽管多年来我国政府都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目前为止,现实与法律规定还有较大差距,地区差距也较为明显。教育经费内部分配也不科学,从资金结构看来,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投入较高,而农村义务阶段的财政投入比例却是最小的,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基础教育是最应该大力扶植的。

第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紧缺,多数地区教师工资难以保证。

农村许多学校缺少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农村广大学校缺少优良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的学习条件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制约。由于教师的编制不足,很多老师是代课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缺乏对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加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困难与艰辛。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代的育人精神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人才观依然滞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生成性评价层面,还有些教师知识陈旧,致使教学活动质量差,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足。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课程设置滞后,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真正需要。

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时,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且相当突出。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复制”城市普通教育模式,致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忽视了农村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农村义务教育的真正需求。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农村还在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极大地阻碍了新课程改革。

在农村初中毕业后大部分毕业生要回到农村或进入就业市场进行生产劳动,但是他们从基础教育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他们实际工作、劳动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无关,一切还要从头再学,可以说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问题越来越明显。

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逐级升学和接受高、中级专业教育的基础,而且也是受教育者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以至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的素质基础。搞好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终身的成长和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基础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保障

亿万农民基础教育的培养,普遍素质的提高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基层民主的深入发展需要基础教育造就和培养,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大幅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撑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还偏低。据统计,在全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首先,大部分农民沿袭的仍是传统的耕作思想和技术经验,几乎没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投入;其次,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仍然严重,封建迷信活动泛滥;再次,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却不知道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现象,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要顺利解决这些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矛盾,既要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又离不开农村基础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改变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安定、和谐、健康地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农村基础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基础教育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道德情操、民主法制观念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有可以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相信,当来自政府、来自社会更多的阳光撒向农村这片发展的灰色地带时,“基础教育普及不足,人才无处求”这个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不再制约新农村建设快速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将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属于农村人自己的和谐、现代、文明、民主、富裕、安康而幸福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篇).新华网,2011,3.

[2]林树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经济日报,2006-03-09.

上一篇:提升社区护理服务体会 下一篇: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