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时间:2022-06-10 02:36:43

浅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摘 要】历史学作为我国初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要的变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起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善的建议,以此指导未来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问题;教学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教育规律不断地蓬勃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着改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与时代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2001年开展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撰了相关的试验的教材。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实验区进行了为期接近4年的新课程的试验研究工作后。在2005年秋季开始,新课程的标准已经在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初中开始实施。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所出现的普遍问题,对于未来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对于历史教学上重点把握不足。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课本一改之前只注重文字,没有相应的图片、表格、数据的单调的编排形式,在正文中或旁边加上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图片、历史地图、表格等辅图像,并且颇有创意的添加了如活动与探究、动脑筋漫画和注释等设计。这些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正文,并且对正文起着很好的说明作用,可算是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但是,当这些内容与文字混在一起时,学生在接受有效信息上便很可能出现偏差,他们很难分辨哪些是主导性信息,哪些是辅信息。如果要求学生达到面面俱到的学习所有的内容,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培养出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热爱。同时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难取舍的尴尬,对于学生真正应该去掌握哪些知识,也没有一个明显的标准与尺度。

2、历史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落实不到位。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历史课本中每一小节后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这一板块,目的是为了激发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是如果一个问题设计的过深。过大,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比如“为什么会失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解的历史史实并不多,探究这样的问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引导起来也很费劲。这样的问题太大,不如改成“百日维新宣布取消科举考试,全国会有什么直接反映?”这样的问题接近学生的经验,打个比喻,假如大学停止招生,那么高中学生的出路怎么解决?这样引导学生可以使之很快理解到位,可以由此认识失败原因的一个侧面。而“为什么中国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能接近其边缘,探究的核心问题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认识出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要求探究的问题抽象思维的特点太强,就无法实施。

3、新课程评价标准的误差。为了区别出跟老版教材的在教学目的与理念的不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显规定出:历史新课程要实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功能。但是,虽然在功能的阐述上十分明确与科学,也给新的历史教育目标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但是,“新课标”倡导教学新理念时缺乏辩证精神,矢之偏颇。于是,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教师与学生曲解了新课程评价的现象。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等庸俗化现象频频发生。例如,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老师为了刻意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把课题营造的看似很热闹,但是本来应该井井有条的课题也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二、未来教学改革方向

1、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技术。现代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为选择适合学生差异性的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有条件的初中学校,都应该为教师与学生配备例如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设备。这在极大程度上为选择适合的各个学校、班级、乃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把现代的教育技术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相融合,在提升课堂的容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生本身课题资源。新的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学的第一要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更需要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学生早已经不是学习过程中被动填鸭式的角色,他们应该是历史信息的自主加工者。因此,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独特性去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以最合适的形式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在挖掘学生自身个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很多指标,例如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情”,把学生身上多样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含金量高的资源,选取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内容。

3、把握好教材、教参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意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完全拘泥于教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历史教科书为重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参内容进行取舍整合。教师在操作过程可依据课标,大胆对教材进行设计,引领学生对历史教科书进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超越。

三、总结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质,强化《历史课程标准》的规范效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总结,我们就能够顺利完成新旧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转轨,全面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钟启泉.怎样理解新课程标准[J].历史教学,2005(8).

上一篇: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策略 下一篇:浅析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