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地理灾害意识教育

时间:2022-06-10 11:28:19

论中学地理灾害意识教育

【摘要】 我国是灾害频繁的国家,将灾害意识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素质教育,使中学地理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灾害 灾害意识 中学地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赤潮、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和疫病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灾害和灾害意识?

1.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

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啸、雹灾、冰雪、泥石流、疫病等都是灾害。

2. 灾害意识是指人们对灾害现象的主观反应

人是灾害的主体,而客体是灾害现象。灾害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低层次的灾害心理,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包括人类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及灾后重建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二是高层次的灾害意识形态,包括灾害法律、灾害道德、灾害文化及灾害科学理论等。

二、学生灾害意识教育的意义及目标

1. 灾害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灾害的危害性和可防范性来看,只要较好地把握其科学知识,掌握防范应对能力,是完全可以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学校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防灾避灾意识,提升其应对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从当前政府的层面来看,积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对于配合政府处置突发灾害事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执政为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灾害意识的培养目标

灾害意识包括以下三个素质。

⑴知识素质。主要是指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灾害的基本事实、灾害的概念、灾害的成因、灾害原理与灾害规律等。

⑵能力素质。主要是指运用灾害知识,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防治、逃生、抢险、救助、重建等,包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等。

⑶品德素质。主要是指在对灾害知识的掌握及具备一定灾害意识的能力素质的条件下,面对灾害的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并用于规范自身的行为,包括积极的减灾防灾意识及对有关设施的保护、灾害发生时团结互助精神及灾后的节约和自力更生的意识等。

3. 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灾害意识的学科优势

灾害是地理现象的一种,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自然灾害涉及自然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如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等,可以说对自然灾害的成因、过程、结果都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人为灾害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灾害隐患防范问题、科研实践的道德问题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而综合因素造成的灾害更是集地理学科之大成的研究课题。因此,地理教育对灾害意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培养学生灾害意识的途径

1. 灾害知识的教育

应对灾害,首先要切实掌握应对灾害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灾害知识、心理、法律、安全、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常识。学校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点:

⑴扩展教学,寓灾害意识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中的灾害知识,通过叙述、提问、讨论、比较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必要拓展,把灾害的情况及其危害,以及防灾、抗灾、救灾的方针政策向学生宣传。例如地震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潜在的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⑵用典型事例启迪学生的灾害意识。例如,给学生观看“98 年长江流域洪灾”的录像,引导学生思考:①什么原因造成长江流域长时间的降水?②长江南北向的支流对形成洪灾有什么影响?③长江中上游植被(森林)情况如何?④围湖造田是件好事吗?⑤一些水利设施长期失修、质量难保会带来什么后果?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江流域洪灾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以及如何治理长江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被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

⑶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灾害的全面认识,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进行以“大气污染、水污染”为主题的讲座,利用板报宣传生态环境知识等,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对生态灾害的关注。

2. 应急演练

组织师生进行各种灾害自救互救演练,对于提高其防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具有实际意义。组织应对各种灾害的实践演练,将模拟演练与学生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演练。通过演练使学生在灾前懂得灾害的知识和应对知识,具备灾害认识能力和防范应对能力,在灾中不慌不惊不乱,并有能力从容应对,团结协作走出困境;在灾后能较好地自我调适和相互调适,尽快地走出灾害阴影。

上一篇: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