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6-10 10:47:20

农村小学教师在新课程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需要我们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教学水平、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师生的思想观念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直接影响。新课改的落实,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观念创新。

(一)转变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则是一个信息与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教学过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观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师道尊严的理念下,教师都是高高在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指导学生,但是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中的留守儿童,教师更要多关心,多爱护,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人格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学会”变成“会学”。

二、做好备课工作,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准备,不仅是教师积累知识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而且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

(一)有效备课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探究,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不能增加学生负担。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充实教学内容,以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备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跳一跳,摘到桃子”。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教师更要多方面考虑,看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流程设置是否一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等。其次教师要备教材。农村小学基础设备较弱,学生可用的学习资料较少,没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因此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涵,有效把握文本内容,针对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课本延伸,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

(二)锤炼教学语言,增强课堂吸引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与沟通的主要工具和载体,教师的语言准确、形象、简洁、生动,充满感情,就能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需要教师具备精湛的语言艺术,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让学生听懂、理解,把无趣变为有趣。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斟酌,想想怎么说更为合适,更简洁明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需要教师再三衡量,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改进,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去适应学生、满足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日趋高效。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识,可以说,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产生引人入胜之效。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从教材内容出发,精心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既简单明了,又富有趣味,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故事法、游戏法、提问法、温故知新法、联系生活法、图画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创设情境法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导入方法,教师都不要生搬硬套,也不要占用过多时间,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教材内容,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调整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讲授,一个班级学生比较活跃,参与性强,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辩论竞赛法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另一个比较规矩、稍显沉闷的班级里,教师如果还采用角色扮演法,可能因为学生的不愿参与导致教学环节不流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如果教师采用提问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深入,思维得到启发,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布置课后作业,延伸课堂高效性

课后作业虽然是课下进行,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影响高效课堂的构建。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过于随意,或是死记硬背,或是照本宣科,都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虎头蛇尾”,怎能不影响高效课堂的结构建,怎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一些基础知识的巩固外,还要留一些有创意、适合学生探究的作业,以便使课堂知识得到深化与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这样,我们所构建的高效课堂才是完整的。

综上所述,构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做好备课工作,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要求,将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过程,才能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标号GS[2013]GHB0971)研究成果。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若干对策 下一篇:个体差异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