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对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作用

时间:2022-06-10 10:43:08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对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笔者认为突破口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其中,抓好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对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稳定水稻面积,提高水稻单产

水稻是需水量和耗水量最大的农作物。目前,四川全省稻田面积3100余万亩,有灌溉保障的稻田不足1500万亩,大量的稻田需蓄冬水或等雨栽秧,一遇冬干春旱,则只好改种旱作(常说的“水路不通走旱路”)或抛荒。而采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无需水层即可栽秧,也可在覆膜条件下进行旱直播,全生育期用水也仅及传统栽培的30%,因此,采用这项技术可以确保稻田面积的稳定。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显著的节水抗旱效果,有效避免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克服了前期的低温坐蔸,促进了秧苗早发;地膜覆盖的除草效应也避免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再加上综合配套的小苗移栽、三角稀植(大三围)栽培和精量推荐施肥等高产技术的增产作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在不同的年份和不同土壤上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单产。以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响水村为例,该村600余亩稻田,过去在风调雨顺年份,水稻亩产仅300~400kg,一遇天于只有100~200kg,甚至无收。2006年开始采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在当年和2007年的特大干旱情况下,不仅没有减产,平均亩产还达到了550~600kg,2008年亩产则达了700kg以上。

二、促进晚秋作物生产

晚秋作物已成为四川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水旱轮作地区秋菜、秋红苕、秋大豆、秋洋芋常年面积已达1200万亩,川南、川东南冬水田地区再生稻面积也有230万亩。但晚秋光热资源的总体不足和多变的气候,使我省晚秋作物生产不稳定也充满风险。由于地膜覆盖的增温效果,采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可提早7~10天收获,也就为晚秋作物生产赢得了时间,争取了光热资源。因此,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可显著提高晚秋作物和再生稻的产量,也能使再生稻的次适宜区变成再生稻的适宜区。

三、促进冬水田改造

冬水田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抗御干旱灾害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稻田土地利用形式,通过本田在冬前蓄水可确保来年水稻按时满栽满插,但毕竟土地利用率低,浪费了几个月的光热资源。因此,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冬水田改造,一直是解放后我省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但迄今在川南、川东北和川中、川北的部分地方,仍成片分布冬水田,总面积达463万亩。由于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可节水70%左右,且具显著的抗旱效果,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该技术促进冬水田的改造。只要合理规划,增强囤水田蓄水、保水能力并修缮灌溉渠系,可至少将每一个小流域50%左右的以目前倒旱田为主的冬水田改造为水旱轮作田。在资阳市雁江区和简阳市等一些推广应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较早的地方,农民已自发改造冬水田并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如有的农户种蔬菜一亩可增收千余元。

四、促进水产养殖业

在我省丘陵山区,为确保水稻生产用水,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塘、堰,这些库、塘、堰水体同时也是我省水产养殖基地。一到栽秧用水季节,库、塘、堰需要大量放水,一遇干旱也需放水保稻田用水,这就造成了水产养殖业与水稻生产的尖锐用水矛盾。显然,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显著的节水抗旱效果将十分有利于化解这一矛盾,促进我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有水源保障的地区和稻田可利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所开厢沟,发展稻田养鱼。内江市中区全安镇一些农民在覆膜稻田养鱼,2008年获得了水稻和鱼的双丰收。

五、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粮价的低迷、水稻生产的耗工、农资价格的上扬以及水稻产量的徘徊,使我省水稻种植的效益很差,一遇干旱,农民甚至入不敷出。我省不少旱山村的种粮农民甚至陷入绝对贫困,引起省领导关注的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则是其中的典型。一些同志认为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一亩要增加几十元的地膜钱,不划算。而技术应用的实践证明,花这几十元钱买来的地膜覆盖在稻田使水稻少用种、少灌水、少施肥、少用农药、不除草还高产,也能改善稻米品质。因此采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能显著增加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据我们进行的农户调查显示,水稻种植效益在干旱年从传栽栽培亩亏本200~300元,提高到亩盈利300~500元,在降雨正常年从传栽栽培亩盈利100元左右,提高到亩盈利600~800元,增收效应十分显著。另外,采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在栽秧后水稻田间管理工作量大大减少,这就为农民外出打工和从事其它生产创造了条件,如果再加上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促进晚秋作物生产、促进冬水田改造和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所带来的间接效益,我们有理由认为,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也说明,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潜力巨大。

六、增加地下水蓄积量

长期以来,人们重视了稻田的生产功能,却忽视了稻田的生态功能。实际上,稻田在生产稻谷的同时,起着改善小气候、补给地下水等重要的生态作用。在我省丘陵山区,由于灌溉条件差,一遇干旱不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时,政府往往号召农民“水路不通走旱路”,这对于减少旱灾损失和满足农民的口粮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在过去缺乏水稻节水抗旱技术年代不得已的选择。我省许多旱山村在多年“走旱路”后已将水稻面积大大压缩甚至无一分稻田,使地下水蓄积量减少,一遇干旱即造成人畜饮水困难。采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在干旱年也能将水稻种下田,确保了旱山村有适当面积的稻田,从而可以增加丘陵山区地下水蓄积量,提高区域抗旱能力。

七、减少小流域面源污染

目前我省农业的面源污染已十分严重,其中地表水氮、磷超标引起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尤其突出。我们的研究揭示,在我省丘陵山区旱坡地氮、磷的地表径流和硝酸盐在土壤剖面的迁移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稻田是对环境较为友好的土地利用形式。因此,增加稻田水稻产量,压缩高坡度瘠薄旱地粮食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是减轻小流域面源污染的

重要措施。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证明,覆膜栽培还显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因此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将有利于小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

八、促进农技推广绿色通道建设

当前,我省和国内其他省市的情况一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艰难局面,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创新新时期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农技推广的绿色通道。我们这些年在示范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等稻田高产高效技术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探索成功了“专家+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实现了科研、教学、推广、农民“四位一体”,促进了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了农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满足了农民的技术需求。这一探索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肯定,被连续写进2005~2007年的3个“一号文件”,也被写进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为促进这一模式在全省的推广,我们在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于2006年初在四川省农科院的支持下又发起成立了“四川农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网络”,3年来“研推网络”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的紧密合作和成果转化。因此,我们坚信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将促进我省农技推广绿色通道的建设。

九、培养一批新型农民

中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过去几年示范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农民参与,并注重通过“专家+协会+农户”发现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些同志甚至成为当地十分有名的“土专家”,如资阳市雁江区的刘水富、李俊清,简阳市的彭云飘、黄松等,这些同志也曾多次被邀请至外地传播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随着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在全省的示范推广,今后将培养出一大批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

(通联: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成都610066)

上一篇:专家+协会+农户 下一篇:油菜缺硼的症状、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