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系统化探讨与分析

时间:2022-06-09 09:39:21

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系统化探讨与分析

摘 要:本文从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的探讨出发,对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经验和理论知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 模块教学 问题

2006年9月开始,广东率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改变,作为一线教师更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下面本人从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的探讨出发,对高中数学模块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和理论知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

1.突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在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的陈述顺序上,它把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在前面,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品质放在后面:而在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

出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看成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所以,更加强调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是模块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

3.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作为最具理性精神的数学课程,由于人文精神的融入而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板块教学的培养目标中就曾提出“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模块教学的培养目标中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模块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中课标课程下的模块教学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学生己有的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由于模块教学顺应了建构主义理论,因此高中课标课程下实施模块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习更有效。

虽然皮亚杰.Piaget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不适用于高中学生,但对刚刚从儿童状态走出到了青年状态的高中生,仍然留有儿童的部分心理特征,又具有青年人判断清晰、思路敏捷、向往社会、敢做敢为的心理。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不仅仅需要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会选择,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对自己今后发展有用的知识。

对一些传统的知识,如立体几何、三角恒等变换等,只要求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关系性质,尽可能地放低要求,删减了传统教学中过于复杂的内容,另外增加了对于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知识,如算法、信息安全与密码等这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内容。课标课程把课程结构模块化,分散知识难点,使能力形成分散,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三、模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模块教学与知识体系问题

螺旋式上升,设想美好,但实施不尽如人意,有的因为科学是知识体系,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有其鲜明特点,课程章节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衔接关系,必须循序渐进,不成体系的知识是难于学习的。只有了解了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模块教学要求小步走,螺旋式上升,知识体系被打乱,一种知识分成几个不同部分,分散于不同模块,不成体系,导致跳跃式地讲授知识,各个模块难以整合。

2.模块教学中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

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但教师们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学内容。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囫囵吞枣。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增加了很多,上课赶进度的现象更加突出,很难对知识点进一步深入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

3.学科渗透与学科协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数学与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正如《课标》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课标教材确实凸显这一理念,强化学科间的融合,基本上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激活学生学数学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关学科问题的目的。但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学科不协调的问题。

模块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且,适当加强不同知识模块的关联性,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段青.选修模块教学带来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2005.6.

[2]陈小红.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安排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5.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

上一篇:论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 下一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