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主动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时间:2022-06-09 03:56:03

分析化学主动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针对传统式教学模式效果差,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消极和驾驭知识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以分析化学教学为教改对象,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实验以及考核等方面入手,探索新教学方法,并尝试建立一套完整地适应分析化学,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为“主动”,即倡导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实验探究,主动考核。教改结果显示,采用新教学方法后,学生表示“喜欢”实验的比例从教改实施前的32上升至87 ,且喜欢实验的理由也发生明显变化。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主动式实践教学;学习积极性

G633.8

众所周知,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使之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动手能力, 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满足生产企业的要求,这其中就离不开学生在高校中进行的学习、实践训练等环节。《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是生物、医学、材料、环境等学科的上游学科。因此,对于材料等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有重要的积累作用。因此,材料等非化学专业将《分析化学》设置为选修课。但本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实际体系较为复杂,与材料系学生所学专业差别较大。因此,教学时存在许多实际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选修课重视不足,认为选修课是形式,完全是为了学分;其次,选修课课时较少,而该课程内容繁多,教师无法将知识点一一阐述,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储备不够,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学习这门课程难度大;再次,在传统的教学与实践训练模式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较为被动,只是象征性的完成老师的要求,主观能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进行探索性改革,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该课程改革的探索,有望普及到其它性质类似的学科中去。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分析化学》课本中理论计算内容较多,计算过程较为繁琐,要使学生完全掌握各个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过程,会占用较多的学时,对于只有32个学时的选修学生来说不切实际,而且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笔者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几点改革:1)侧重知识的理解,简化计算的繁琐过程。加强对理论以及计算方法的理解,将理论学习的难度降低;2)重视知识的应用,以结果为导向引发学习积极性。理论联系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采用结果导向引发学生的兴趣;3)结合科研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更新《分析化学》最新动态;4)结合社会实践,补充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文献查阅,与学生分享分化学种检测方法的最新应用;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观摩;组织学生对长江上游水源进行水质监测,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血》兴趣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笔者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完成实验指标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师启发,学生参与,多方分组互动的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定制并完成项目的能力。首先,老师把控全局。根据大纲重点,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正确、贯通的知识框架,同时老师传授的是学习方法,而非仅知识本身,使教与学的双方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其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具体措施有三:1)分组讨论及时回顾旧知识。每次课的前十分钟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2)做好新型“课前预习”。新内容开始前十五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及团队PPT形式介绍新内容的主要应用,采用结果导向引导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包括书本知识的预习,通过网络、图书借阅等手段获取该知识点的最新发展等;3)自主设计创新实验。整章内容结束后,给学生一个点,通过查阅,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经过讨论,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等形式确认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并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不怕学生出错,不怕没有预期的实验结果,重在实验结果的积极讨论,彻底克服传统验教学“实验报告= 预习报告+ 测定结果”的潜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枯燥和负担[3]。例如,通过学生自助设计的蛋壳钙含量法判断洋鸡蛋与草鸡蛋,铁量法考察古方红糖与超市黄沙糖的优劣,花溪河水质测试等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以及项目的设计与执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最后,展开互动式学习。通过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提问和讨论,尤其是在实验课及课堂视频后采用讨论、交流、探究的方式,了解情况,解答疑惑,互相学习,培养发散思维。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分析化学》的知识量大,计算过程繁琐,实验较多,实验原理复杂,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内容,无法得到直接的体验,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加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动态与三维效果,吸引学生听课积极性,容量大,内容丰富,易于理解,学生能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4]。例如笔者曾尝试通过播放一些经典实验视频、食品检测、药物检测、法医检验以及医生切片等视频,让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实验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它的应用性。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相关的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直观认识。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通过考核结果闭环反馈到教学过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考试是更深层面的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另一种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回答问题的学习方式而非成绩本身。基于此,笔者采用学生出题,多种主动考核方式结合的新模式。该主动式考核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20%)、实验成绩(20%)、期中考试(20%)以及期末考试(30%)。其中,试卷考核部分,由学生出题并给出答案,期中考试试题60%出自学生所出试题,期末试试卷40%来自学生所出试题,对于出题过程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10分奖励。以上所述的每种考核方式的考核结果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因此,该主动式考核是一种灵活的综合考核,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书面作业和创新实验设计等多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挑战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授课效果反应较好。

五、结果与分析

图1为实施教改前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喜欢程度及其理由。从图1 可以看出,表示“喜欢”“一般”和“不喜欢”实验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8% 、37%和15%。喜欢《分析化学》与相对消极心态的学生约各占一半。其中,喜欢的理由中,表示《分析化学》可以“拓宽我的专业知识”的学生占57%,“ 感兴趣”的占17%,而认为可以“提高我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占21%,认为能“提高我的团队协助能力”的学生占11%,认为可以“提高创新性思维”与“提高综合能力”的仅占9% (可多选)。在对分析化学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中,认为“不感兴趣” “上课枯燥”和“对我没有用”等理由的比例分别为41% 、16%和43 %。这个结果从侧面反映了教改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相。

图2 为实施教改后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喜欢程度及理由。从图2 可以看出,表示“喜欢”实验的学生从47% 上升至89% ,认为“一般”和“不喜欢”的比例分别从37 和16 下降至8% 和3% 。这个结果说明,新教学方法明显调动了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表示“喜欢”《分析化学》的学生中,认为“ 感兴趣”“能提高我的创新性思维”,“能提高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能提高我的综合素质”的比例分别从17 、4、11和5 上升至64 、86 和54 。以上结果表明,实施教改后,新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分析化学》持消极态度,经调查这部分学生已经长期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对各学科学习都已经比较麻木,对于这部分学生仅靠改变教学方法仍较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语

教无定法,《分析化W》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模式也应引入新颖的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学方法,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和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与考核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诱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欢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裴先茹,訾丽娟,毛烨炫,刘艳菊.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比较分析教学模式研究[J].2011,10(35):72,83.

[2]马庆宇.《复合材料概论》教学改革浅析[J]. 教改创新,2013,(2):48-50

[3]林华娟,蒋志红,曹湛慧,吉宏武.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分析[J]2015,13(5):95-98.

[4]唐鑫,钟胜奎. 探讨多媒体手段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J]. 广东化工,2009,(36):237―238.

上一篇: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