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分析

时间:2022-06-09 11:25:31

我国机械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分析

摘要: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实现安全生产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有效预防生产事故、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已成为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在机械制造业中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提高生产安全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机械制造;生产安全;探究

中图分类号:TD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投人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机械制造行业,全国各地的生产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不仅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还严重危害了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在现代机械制造企业中开展安全生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导致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和员工的安全意识不高

在生产经营中,有些企业管理者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相应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员工也不了解设备和相关工序的安全操作规程。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很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生产事故。有些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 也没有真正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如果员工的安全操作水平不高,技能培训教育不够,就很容易引发生产事故。此外,员工心理因素不高也是导致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易受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也容易出现事故。同时,员工的判断力和观察力也与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操作者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较强,就能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从而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二)生产装置和设备的因素

在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和系统装置,这些设备和装置也是引发生产事故的重要因素。因为设备是需要人来进行控制的, 在控制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就会造成生产事故。因此,为了降低因人为原因而导致的事故,就需要设备和生产装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和自动化水平。比如可以在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场所配置连续监测装置,对场所内的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气体、压力、温度、液位、流速等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超过了规定值, 监测装置就可以自动驱动控制装置或排风机进行及时的处理。目前,有些企业的设备老化严重,自动化水平较低, 加上没有进行定期的调整或检修, 在使用过程中系统装置就容易发生故障。在机械加工过程中, 机器设备的性能、状态及可操作性也直接影响着生产安全。特别是在交接班的时候,机床或机器经过长时间的运转之后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或没有及时将机器设备的参数初始化,不了解机器的使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极易引发生产事故。此外,有些机器在设计方面存在着问题,导致机器的可操作性不高,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因误操作而引发事故。有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购置了一些质量较差的设备,从而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生产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是指温度、湿度、光线、粉尘等因素, 生产环境发生变化时操作者的情绪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而使机器状态发生变化, 最终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人为环境主要是指受企业管理者的态度或管理方法等人为因素的作用,操作者的情绪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使机器的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引发事故。

(四)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对机器设备、人员、任务和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工作任务量很大的时候却没有投入足够的生产设备,这样就会使机械设备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 如果没有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维护, 或者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都有可能引发生产事故。

二、提高机械制造业生产安全水平的措施(一)为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要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必须要贯彻落实“ 科技兴企” 的战略, 为生产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在工程项目或机械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应防微杜渐,及时预测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最大程度的防止危险因素。企业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管理和生产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单位还要结合实际,开展安全技术革新活动, 从根本上提高生产设施的安全水平。

(二)加强安全教育

要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加强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训练和安全教育,让员工学会预防和预测各种危险。通过进行安全教育,使员工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在企业还要营造一种安全氛围,建设先进的安全文化, 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管理的安全管理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水平。

(三)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本着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好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还要保证必要的安全经费投人。此外,除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外, 还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标准、工业标准及安全指导方针等。事实证明,这些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和保障安全。

(四)健全安全管理体制

通过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可以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将法律行政措施与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群体和个体的行为更加安全、合理、高效。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企业的安全政策水平。

(五)加强设备管理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伤害是较为常见的事故, 出现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能及时修复已损坏的传动装置;第二,人机界面的设计不合理, 可操作性不高, 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或疲劳;第三,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或事物意外伤人等现象;第四,安全教育不够或缺乏完善的安全技术规程。事实证明,要防护机械伤害,需要将机械的全部运动零件遮拦起来,尽可能消除身体与之接触的可能性。

从设计方面来说,如果人机界面难以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就会引发机械伤害。因此要预防机械事故的发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如果是重要的机械,可使用联锁及故障安全装置。设计时,应以“单纯”为主要原则。第二,如果是紧急操作设防,在结构上应采取一触即发的方式。第三,作业条件、机械配置和形状一定要合理,操作装置也要完备,还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恰当的信息指令。第四,为了防止误操作,也为了易于识别,可在紧急操纵部件上涂上醒目的色彩或荧光粉。第五,处理危险物时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应设有完善的保护装置。

总结: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引发生产事故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制造过程中, 要对操作者、管理、机器、环境等各个环节给予必要的重视, 因为任一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同时这四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机械制造业中要对事故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控制, 让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安全和文明,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戴红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2]郝永臣.论机械制造业中的安全系统[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3]王燕,王述洋,潘洪亮.谈机械制造业中的生产安全[J].林业劳动安全,2006(4).

上一篇: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建筑装饰设计原则 下一篇:机械生产率的设计及机械工艺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