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6-09 10:35:20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 要: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它是由昆虫(主要是灰飞虱)传播,治病的关键在于预防,玉米5叶期-7叶期为发病盛期,要严防灰飞虱和蚜虫的发生。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技术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趋势越来越明显,有急剧上升势头,给玉米的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给玉米的田间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一旦发生了这种病害,技术人员和种植户都很头痛。2011年在郸城大发生时,基本上每块玉米田都有病株,严重的病田病株率达到40%以上,致使玉米造成很大减产。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业技术的经验,简单介绍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技术,以供生产中参考。

1 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及危害状况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与小麦的丛矮病、黄矮病都属于病毒类病害,如果上茬作物小麦的丛矮病严重,下茬作物玉米极有可能会有粗缩病病害。玉米粗缩病可以危害玉米的整个生育期,以苗期受害最为严重,得病后5、6片叶时即出现病害,其表现为叶片浓绿,叶片僵直、增厚、变短,背面叶脉产生蜡白色脉突,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植株严重矮化,生长发育受阻。5~6片叶前感病,严重的植株停止生长,较轻的虽然能长高,一般也不能抽穗结实,造成绝产;8叶后感病即使能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畸形,品质严重下降,减产幅度可达60%以上。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传播性病害,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灰飞虱,导致其近年发病严重的因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a由于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灰飞虱的安全越冬,造成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严重;

b管理粗放,造成田间、路边的杂草多,致使寄主毒源较多;

c玉米苗期(特别是5叶期前)与灰飞虱的迁徙高峰相遇;

d近几年棉花面积逐年减小,灰飞虱迁徙时找不到更多的寄主;

e品种不耐蚜虫、灰飞虱等,抗病性不强。

2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方法

2.1.1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的品种对粗缩病的感病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选种品种时,要选择抗病力相对较强的品种,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尽量实行多个品种协调搭配,避免单一抗原品种播种面积过大。

2.1.2 调整播期

在玉米粗缩病的重发区,应适当调整玉米播期,尽量使玉米在易感病毒的敏感期与灰飞虱的成虫盛发期错开,降低发病率。春玉米提倡地膜覆盖,4月20日前播种完毕,夏玉米推迟在6月10日后播种。

2.1.3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或者周围病源

加强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促苗早发,及时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埋掉或烧毁,减少毒源 ;合理浇水、施肥,尽量促进苗期生长,使壮苗早发,促进玉米抗病能力。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寄宿在小麦、禾本科作物及灰飞虱体内进行越冬。因此,要注意防止小麦丛矮病,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沟渠及路边杂草,及时防治灰飞虱,不给病源的传播创造机会。

2.2 化学防治方法

2.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力;播种前使用内吸杀虫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可以有效防治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发生。

2.2.2 施药杀虫

玉米播种前后和苗期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加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杀灭灰飞虱和蚜虫等病毒传播害虫。

2.2.3 化学除草

玉米播种后,可使用化学药剂及时进行灭茬除草,减少病源。

2.2.4施药防病

在玉米5叶期左右,使用2.5%扑蚜虱乳油加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每667m2兑水30~40kg,每隔5~7d喷一次,连喷2~3次,可有效进行防治。

结语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治愈,恢复到正常生长不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方法就是尽量控制病源、减少传播途径、避开病虫危害,把病害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点。

作者简介:曹德东(1967-),河南省郸城县人,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

上一篇:盆栽樱桃番茄生长发育对外界坏境条件的要求 下一篇: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