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丕“文气说”

时间:2022-06-09 08:09:27

摘 要:《典论.论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有创见的、系统的文章。曹丕首创的“文气说”,强调作家个人精神气质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打破了“儒家独尊”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发展。

关键词:“文气说”;个性差异;“文学的自觉”

一、“文气说”之“文”

“文”,即文章。《典论.论文》中提及“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所指之“文”既包括“诗赋”一类的纯文学,也包括了“奏议”、“书论”、“铭诔”等具有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学。

曹丕又将文章分类为四科八体,指明其风格各异。从这个认识出发,曹丕提出“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意在强调由于作家的个性差异,其作品风格难以尽善尽美,作家的才能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文气说”之“气”

“文气”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气质。它是由先秦时期的造物哲学概念逐渐引申并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它的具体内容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

(一)“文气”概念的渊源

“气”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先秦哲学。《周易.系辞上》提到“精气为物”,《文子.十守》提到“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先秦哲人对“气”的初步认知中,虽然并与文学产生关联,但他们均指出:“气”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息息相关。

(二)儒家派的“文气说”

把“气”这一哲学概念用于文艺创作理论的较早阐述当论孟子的“养气说”。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养的“气”是被具体化的儒家精神,其主要内容涵盖“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精神。

孟子还指出“气”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人们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即识破各种“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可见,孟子将“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思想原则概念。后代刘冕所谓“风俗养才而志气生焉,故才多而养之,可以鼓天下之气”的文章教化论,(刘冕《答杨中丞论文书》)韩愈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气盛宜言说”(《答李翊书》)等等,皆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在上述提及的“文气说“中,文论家大多重视“气”的社会作用,带有明显的儒家教化色彩。他们虽然肯定了作家思想修为会对文章内容、形式产生影响,但他们所提倡的“养气”不是作家的个性、才能的解放,而是作家思想的统一,是以儒家道义为根本内容的进取精神的巩固和发展。一言以蔽之,其“文气说”偏重于儒家道义精神在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反映及其产生的教化作用。

(三)曹丕“文气说”的实质

东汉王充好“以气论人”。他说,“气”是人的先天禀赋,“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至”。(《论衡.无形》)认为人在体质、性情和贤愚上的差异,都是气的不同而造成。此外,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章句在文化领域便一直占统治地位。此种风气影响到文学方面,形成许多人强调宗经,重视模拟,导致文章内容空虚,专重形式。文坛“依经立论”的局面需要打破。曹丕受到品评人物风气的影响,又顺应文学发展的潮流,提出了“文气说”。

曹丕的“文气说”与儒家学派“文气说”所提倡的统一的道义精神截然不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对这句话的解读,中国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他(曹丕)所说的‘气’就是指作家的个性。他认为由于个人的个性不同,创作也就千差万别。”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认为:“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人的气质个性,各不相肖,大体归纳为这两类型。”简而言之:“气”,就是指作家个性,表现于文字便是文章的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论“徐质庇衅肫”,“孔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在各自文章的体现。

此外,曹丕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巧拙若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强调“气”是不可强求,不能传授的,这又与儒家的“养气说”大相径庭,但这种说法忽视了后天教育、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肯定了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论述,他认为文章清新有力,均来自于“结言端直”的“文骨”和“意气骏爽”的“文风”,因此,“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刘勰所说之“气”,同样也指作家的精神气质,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在从事写作劳动,完成写作过程及体现于文章作品的特征和作用。同时,刘勰完善了曹丕的“文气说”,他所说的“气”,不但出于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取得提高和改变。

法国评论家布封说过:“风格就是人本身。” ,这与曹丕论风格而着眼于个性不谋而合。可以说,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为我国文学批评的风格论的开端。

三、曹丕“文气论”与“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现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f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以壮大。”“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但可以明确一点便是“文气论”对于文学自觉产生重要影响。

在文学创作上,曹丕“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风格对于作品风格的影响,将作家的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品是为作家代言,既可以寓于教训,也可以不寓于教训,是故建安七子皆“自骋骥J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建安文学。

在文学批评上,曹丕在“文以气为主”的前提下,对作家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爽朗、奔放、遒劲、刚健的风格是曹丕所赞同的;而舒缓、平衍以致流于柔弱不振的习气则是他所反对的。同时,他在评论作家言论诗文时,认为作家个人的精神气质是决定文学创作的要素。

总的来说:“文气说”的提出使得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相辅而行,促进了魏晋文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学的自觉”。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曹丕.原著、周健贤.译注《魏文帝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章新建《曹丕》,黄山书社1985年版。

[4]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复杂急倾斜中厚层状磷矿床采矿方法分析 下一篇:浅析克拉伸的输入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