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

时间:2022-06-09 07:19:39

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已被普遍接受,大学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技能发展相协调,共同使学生成为有素质的公民、有职业的工作者、有情趣的生活者。许多大学一方面致力于专业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另一方面也不断深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通识素养的专业学习者。“核心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模式,它通常以模块形式出现,例如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含7大类11个领域,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包含十门课程。教育者相信通过“核心课程”可以更关注把学生引导到某些领域获得知识的方法论上(曲铭峰.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5,(7):19.),同时核心课程不是简单的必修科目,而是谋求学生、社会、文化、学科等内容之间的融合与平衡。音乐课程已成为人文学科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比较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具体艺术课程分析中,音乐课程的开设门数远远超过其他艺术种类,如图:(陈小红、马乐诚.通识教育内容的探讨——以知识分类理论为依据[J].复旦教育论坛,2008(3).)

音乐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音乐的表述包含六个方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以上对音乐意义的理解深化了对音乐学科现有的认识,它的音乐教育哲学意义是将音乐视为培养完整的人的必要手段,这与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不谋而合,音乐在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学前师范教育中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一、学前师范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音乐课程

所有学前师范教育都开设音乐课程,但是构建音乐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需要更深入地探讨音乐能够成为核心课程的基础,音乐自身的综合特性和音乐的感性体验特征为音乐成为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音乐自身的综合特性为实现核心课程提供开放的结构

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由诸多不同知识架构起来知识系统,从其内部来说,音乐的构成与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生理学有密切的关系。音乐的律制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音高的产生必须通过数学的计算,可以说没有数学在音乐中的运用就不会有现代的音乐。音乐中声音的产生及传播都涉及到物理学领域,频率、强度、长度和音波影响着音高、音强、时值和音色,乐器构造也必然会涉及到材质的物理性质。(白英.音乐内部结构中的自然科学成分分析[J].大舞台,2012,(7):84.)当然,对音乐的接受还涉及到人的生理结构,这些看似与音乐无关的自然科学都深刻地影响着音乐。

从音乐的外部构成来说,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历史、地理都密切相关。歌曲和歌剧是音乐与诗歌、戏剧结合而形成,它反映了音乐与文学的紧密关系。音乐作品还可以直接取材于某一部文学作品,虽然音乐以纯音响的形式出现,但是作曲家通过文学性的提示间接使音乐与文学发生联系,例如标题音乐或固定乐思。

从音乐的外部联系来说,音乐中具有绘画性的因素体现在线条、色彩和造型中,音乐中的旋律线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虽然不可能从音乐的旋律线中看到某种具体的形象,但是可以通过旋律线条的变化感受到旋律起伏,抽象派的绘画比其它的绘画更接近音乐。音乐中的色彩是音响组合的各种手段,音色的名称借用了美术中色彩的名称,音乐家也力图寻找音乐中的声音与绘画中的色彩之间的联系,感觉是重要的媒介,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暗淡等不同的感觉,当人们在听音乐时感受到了这种类似的感觉,就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音乐中既可以通过特殊的手段表现某一绘画作品,也可以在音乐创作中构思一个画面,使欣赏者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画。例如,历史上直接取材于绘画的音乐作品《图画展览会》就是穆索尔斯基对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一篇侧记,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死岛》也是直接取材于瑞士画家波克林的同名画作,鲍罗丁的交响音画《中亚细亚草原》就是作者以内心的视觉映象作为音乐构思的。

音乐与舞蹈的天然联系就更加紧密,《毛诗序》中将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发展过程已经清晰的阐明,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92.)音乐本来就是与舞蹈不可分割的,节奏是音乐和舞蹈共同的基础,也是联系音乐和舞蹈的桥梁,在很多民族的音乐生活和文化中,音乐(包括歌唱和器乐)与舞蹈是一体的,不可分割。

历史、地理、文化背景是各门学科产生的基础,对音乐作品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建立在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认知基础上。音乐是文化的一种缩影,任何一种音乐所反映的都是拥有这一音乐现象的民族特定的文化态度,音乐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总成为人们反映其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不同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是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不同的生存土壤。例如,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与地理环境有巨大关系,北方草原以游牧民族为主,其民歌多以牧歌出现,西北高原地区民歌多以山歌为重要形式,东南沿海地区与海相连,就以渔歌为主,可见音乐的形态、内容均与一方水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音乐中具有与其它艺术种类天然的、内在的联系,也与某些非艺术学科在事实上存在丰富的关联,这为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奠定了学科基础。

2、音乐的感性体验特点符合学前儿童游戏特性

虽然音乐作为知识系统涉及许多理论学科,但是音乐的感知却必须借助人的感性体验而完成。音乐是情感体验的艺术,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需要人的感受、体验与表达,同时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需要在特定时间中展开,参与者需要借助感受、记忆等体验活动实现对音乐的把握。

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与艺术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儿童的游戏里潜在着艺术创造的欲望和动力。音乐的感性体验特点符合学前儿童的游戏特性,通过音乐游戏儿童在愉快的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肢体协调等多种能力。作为以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学前师范教育在建构课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未来面对的学情特点,由于幼儿教育必须以形象性、趣味性、游戏性的教学活动为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以感性体验为主的学科,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一方面引领学生参与艺术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体验教学背后的人文背景。

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大力发展,同时对于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和专业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教学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纲要》只提供了“目标”“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这种提法给一线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创设课程并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幼儿园教师有良好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我表现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仅仅通过刻苦学习很难达到,它需要学前师范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既考虑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又为学生搭建与专业课程相切合的通识教育平台。

二、在学前师范教育中建构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

在学前师范教育专业中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以崭新的视角理解音乐,将音乐看作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另一方面结合音乐的特点,强调感受与体验、交流与表现,加强学前师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其具体思路是借助音乐自身的综合特性,通过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历史以及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将其链接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课程中(如文学、历史、语言、绘画等),并发挥音乐课程的实践特征,共同为学生构建具有关联同时又强调体验的有机课程体系。它并不是要抹杀其他专业课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而是以发展学生的感性体验、知识融合以及知识拓展为主要目的,将各自内在相关但又互不联系的课程共同放入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中,同时以强调实践的音乐学科为基点贯穿起来。其实施主要包含三个步骤:

步骤一:以历史、地理、风格、流派、人物、作品等某一音乐单元内容为基点,建立核心课程的环节链;

步骤二:相关课程以音乐核心课程为基点链接并切入其自身课程进行授课;

步骤三:学生以音乐学科为核心课程进行实践艺术活动,并在活动中将各学科知识转化为活动体验与课程设计。

其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音乐中的文化:以音乐为基点建立核心课程的链接模型

作为核心课程,音乐必须被重新放置于文化系统中,作为某一时代、地域、风格、流派、哲学、艺术的一个缩影被重新认知,对音乐内涵的深度理解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音乐不仅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它是文化的产物,是时代最敏感的风向标,透过音乐中的人和物可以把握时代的特征,音乐的感性体验可以让学习者更直接触摸到历史以及时代的思潮。强调以通识课程角度理解音乐,有助于改变过分强调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更有益于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

2、音乐中的文化:链接学科的拓展与延伸

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需要其他课程,如历史、文学、绘画、舞蹈、地理等链接课程的拓展与延伸,链接课程需要以音乐给定的线索为切入点,结合本学科中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授课,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对某一知识的全面、多维认识。例如音乐核心课程在讲授浪漫主义,学生透过感性的聆听和演奏对浪漫主义有切身体验,同时历史、文学、美术、哲学等领域也在进行相关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如图:

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对浪漫主义艺术呈现方式有感性体验,同时在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解浪漫主义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特征,以音乐为主线把可感知的具体作品与整个时代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对某一领域的整体认识。

3、基于实践的艺术行为链接

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综合共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但是知识与能力之间还需要实践环节的贯穿,因此通识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核心课程及链接课程的单元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音乐剧的排练为艺术实践的舞台,将戏剧、舞蹈、舞台布置(美术)等内容与音乐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剧的排练与表演将各学科以实践的方式融合,通过学生的活动设计将理论化内容应用于艺术表现中,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以音乐剧为主线,基于实践的艺术行为链接最终使通识教育效果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为学生未来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奠定了基础。

在学前师范教育中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首先需要各学科都将其学科认知回归历史文化的大环境中,特别是音乐学科自身必须摆脱音乐技能学习与音乐文化学习相割裂的状况,在文化背景下建立学科之间的共同话题,同时借助音乐课程的实践特点,以发展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为目标,借助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设计相结合,使学前师范教育更符合国家对新型幼儿园教师的要求。

(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省级)一般课题《构建以音乐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SGHl0162资助项目)

上一篇:“想象”思维在歌唱艺术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论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