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思维在歌唱艺术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4 12:31:27

“想象”思维在歌唱艺术中的运用

“想象”思维心理学的解释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叶奕乾,何存道,梁宁。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即人脑创造的新形象必须借助已有表象才能完成,绝不是无中生有,就如同天生聋子不可能想象出优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不能画出春天的色彩一样。歌唱艺术的表象材料就是声音表象,声音“表象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并不是停留在此同类的表象材料中,它有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它的第一任务就是创造出听觉表象来,然后再对这些表象进行分析、综合,作进一步的想象”。(王次熠,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所以,听觉表象是歌唱艺术中想象的基础,歌唱者借助已有的听觉声音表象,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当然,歌唱者的声音表象必须来自平时歌唱训练积累,没有扎实的声音基础,单纯运用“想象”是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在我们的演唱和声乐教学实践中,都曾有过潜意识里一直使用“想象”思维的经历:想象歌唱的发声状态;想象歌唱的音色选择;想象歌唱的共鸣调节;想象歌唱的肢体表演;想象歌唱的情感表达;有时甚至还会想象舞台上怎样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等。正如心理学专家所言:想象力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想象。歌唱前有没有运用想象的声音形象歌唱,对歌唱的艺术表现力非常重要。当今世界众多歌唱名家的演唱实践表明:没有美好的想象就没有美好的歌声。开口前充分利用想象的声音歌唱,歌唱者更容易进入作品的意境,塑造好艺术形象,反之则不利于作品情感的表现,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感慨地说:“歌唱发声时,我刚准备好发声,我还没有唱出的声音已传到我的耳朵,好坏我都知道。”(胡国辉。与帕瓦罗蒂谈歌唱艺术[J],人民音乐,1992,(1))这就是“想象”思维的作用,歌唱者借助平时训练的声音表象形成了内心听觉,歌唱时调整身体的内在机能状态,把心中想象地美好声音唱出来。相反如果歌唱前没有想象的声音形象而是直接开口唱,歌唱的声音肯定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歌唱的情感处理也肯定难以打动人。据说著名花腔女高音米·舒曼·海克,在举办独唱音乐会演出之前去琴房开声,朋友们都在外面偷听歌唱家是如何练声的?但是二十分钟以后她走出来,说练好了,大家都非常惊讶,没有发出声音是怎么练的?现在可以解释是“想象”思维的作用,为了保护声带更好演唱,即便整场音乐会都是可以通过“想象”思维来完成的。这正如英语教科书上的一个故事,一位屡获国际跳高比赛冠军的运动员,每次比赛前其他运动员都在积极活动身体的时侯,唯独他会躺在吊床上,静静地想象绿茵茵的竞技场、跳高栏杆的高度,以及他优美身躯跃过跳杆瞬间的精彩画面。所以,每次当他真正参加比赛的时候,这些“想象”的画面就会成为现实,他会非常完美地跳过那个高度,赢得世界冠军。歌唱艺术与体育竞技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同属技能性的表演,在“想象”思维的功用上,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当然“想象”思维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如果没有平时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单纯靠“想象”就如同白日梦,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那么,在我们的歌唱艺术中,如何运用“想象”思维来歌唱?本文拟从歌唱的技能训练;歌唱的音色选择;歌唱的肢体表演和歌唱的情感表现,四个方面探讨“想象”思维在歌唱中的运用。

一、歌唱的技能训练

歌唱技能是歌唱艺术完美表现的基础,有了精湛地歌唱技能,演唱者才能娴熟地运用声音,塑造好作品的艺术形象,否则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只能停留在美好地想象,正如一位声乐专家所言:“歌唱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即便是流行歌手,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因为歌唱艺术是靠声音传情的,没了声音也就没有可供传递的媒介,这与电影演员演戏不同,电影演员剧中无声哭泣的泪水,可能比嚎啕大哭更有艺术感染力,当然歌唱艺术也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殊场景,但通常情况歌唱艺术主要还是以声音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那么,“想象”思维在歌唱艺术的技能训练中,究竟有何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歌唱技能主要包括:歌唱的呼吸和共鸣;声音的高位置;喉咙的打开;气息的运用、语言的清晰等,而这些技能技巧除了呼吸、咬字,其他的歌唱技巧都是人的视觉看不见的,都需要歌唱者借助“想象”思维来完成。

歌唱呼吸是学习歌唱的基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呼吸的训练方法是想象“闻花”的感觉,把气息缓缓吸入肺的底部,感觉腰围的一圈在向外扩张。有了气息还要学会如何“用气”,特别是在吸气的过程中“用气”歌唱,即边吸边唱,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思维来完成。“想象”气息在体内的运动是自上而下,气息运动要形成气力,越是唱高音气息的压力就越大,胸腔、腰围一圈也越来越有张力。歌唱时声音有没有气息支持,声音是不一样的,有气息支持的声音饱满、结实、有力,没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是虚弱、干涩、没有色彩的。歌唱喉咙的打开也是一样,需要借助“想象”思维来训练。想象“咽腔中舌后有一团空气,而且要把它当成是固体一般地捉住它,然后把想象中的气团往下推,从而能够逐渐朝下打开咽腔直到食管上端的通道”。(卢齐厄·马南,歌唱艺术手册[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打哈欠”的感觉,想象胸部的支点,尽可能用喉咙的最底部来歌唱,正如贝基先生所说:“正确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感到喉咙两则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他说的感觉就是要靠“想象”思维来完成。歌唱声音的高位置同样需要“想象”思维来训练,想象“微笑”的感觉,也有人说“哭泣”的感觉,把声音往眉心处哼,便于找到声音的高位置。歌唱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在颧骨以上眉心中间位置,运用“哼鸣”技术是训练高位置的主要方法,歌唱声音有了高位置才会明亮、柔美、富有穿透力。歌唱共鸣腔体的运用,也同样需要歌唱者借助“想象”思维来调节,演唱民族歌曲多用头腔共鸣,想象声音的支点在胸腔的上部,有利于获得头腔共鸣和清晰、柔美的语言,以及明亮富有色彩的音色。演唱美声歌曲需要头腔和胸腔共鸣共用,想象声音的支点在胸腔的中部,有利于获得全身共鸣。歌唱语言的训练也是歌唱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除了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外,歌唱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需要借助“想象”思维,把静止的文字转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使歌唱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更加增强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歌唱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人体歌唱机能的内在调节,需要借助人的感觉、想象来完成。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歌唱家杰罗姆·汉涅斯也曾说;“教师必须运用想象,书本没有音响供人模仿,书本也不能听人唱而予以相应的观察”,([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所以,不论在演唱还是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都要善于运用“想象”思维,调整歌唱的机能状态,善于运用想象的声音歌唱,同时也要善于从声乐文献中借鉴想象学习的经验,运用于声乐演唱和教学。

二、歌唱的音色选择

歌唱的音色选择是演唱好一首艺术歌曲的前提,不同的音乐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音色,同一首音乐作品要体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需要选择不同的音色。如果歌唱者不管什么风格的作品都用一种音色来演唱,观众难免会感觉单调乏味。在音乐会或电视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歌唱家唱什么歌都是一样的音色,尽管嗓音脆亮、甜美,但观众欣赏仍然感到不满足,希望音色能够有所变化,有时候男(或女)演员客串,对欣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审美调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演唱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音色,或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音色来演唱呢?这就需要歌唱者根据作品的风格,运用“想象”思维选择恰当的音色,然后调整歌唱的机能状态,用“想象”的音色歌唱。洛蒂·雷曼说:“不能在自己内心变换构思的歌者,肯定不会成为有创作性的艺术家”。([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歌唱艺术是歌唱者把作曲家创作的文本作品,创造成鲜活艺术形象的过程,在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歌唱者要创作出鲜活地艺术形象,必须在大脑中对塑造的艺术形象进行整体设计,就好比设计师要建造音乐厅,需要预先设计好完美的方案一样,歌唱者只有心里有了完美的设计,歌唱的舞台表现才会张弛有度,才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中国民族歌曲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脆、甜、亮、宽”的音色为审美特征,演唱中国民族歌曲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音色,多用头腔共鸣,想象声音的支点在胸口上方,演唱时大脑中要先有甜美的“声音形象”,然后再开口歌唱。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说:“发声前首先要有精神活动,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登台演出时的‘角色’中,即发声必须从‘思维’开始”。(黄友奎,黄友奎一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有了想象的声音音色,歌唱者才能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歌唱的声音才能更有魅力更传情。意大利歌剧咏叹调或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追求混合声的音色,体现了美声唱法的审美特点。要获得这样的音色,就需要运用头腔和胸腔共鸣,调动全身歌唱的积极状态。所以,演唱美声歌曲时就要“想象”声音的支点,在胸腔的中部,越是唱高音喉头位置要越向下,而且深呼吸向下方向与声音高位置向上要形成一种张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美声唱法想要的饱满流畅、母音统一的混合声音色。通俗歌曲演唱也非常重视音色的选择,一首歌曲选择什么样的音色,不仅体现歌曲的风格,而且体现歌唱者的独特个性。由于通俗歌曲的音色没有固定的审美标准,所以,其音色选择具有多变性,常见有以下四种:一是翻唱,即模仿其他歌手的声音形象演唱其成名曲,有时男儿身演唱女声音色或女儿身演唱男声音色,有的模仿还真是惟妙惟肖,不看人真是难辨真假;二是老歌新唱,即用想象的新的声音形象来改变老歌的音色,这种演唱会赋予老歌新意,给老歌增添新的时尚性元素,但是这种创新必须要以不失去老歌的历史文化性为特征;三是新歌新唱,即歌手用自己想象的独特声音音色演唱,有的歌唱者为了演唱创新,同一首歌曲男、女声音色混用,如:刘大成《饮酒歌》、李玉刚《梦青衣》等,男儿身把女声的音色演唱的惟妙惟肖,让观众惊叹人声乐器音色的丰富创造性。

音色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沈湘教授所说:“演唱、演奏家最重要的,除了各种基本功,最终最重要、也是最有个性的就是音色,如果音色不好或没有音色,是怎么也不能成家的”。所以,任何一位从事歌唱艺术的歌唱者,要想把歌曲唱得富有新意,就一定都要善于动脑,“想象”选择歌曲合适的音色,演唱没有丰富的音色变化就没有歌曲的创新,没有歌曲的创新也就没有多姿多彩的歌唱艺术。

三、歌唱的肢体表演

歌唱的肢体表演也是歌曲艺术表现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演唱不同民族的歌曲,不仅要选择与之相符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要选择体现其民族文化特征的肢体表演。歌唱肢体表演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查阅文献音像资料,另一方面就是要借助歌唱者的“想象”思维,设计出符合作品文化特征的表演。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应邀经常去国外参加歌剧演出,他说:“最初对西洋歌剧的表现方式、舞台表演,不同时代人们的衣着服饰、交往礼节、说话姿态等都比较陌生,为了演好角色,会去看那个时代的电影,去当地的博物馆、艺术馆看雕塑、油画,会在演出中多观察、模仿名家的舞台表演,借鉴大师舞台上的控制、节奏、处理等,然后再举一反三运用舞台艺术实践”。(廖昌永,丁西,中国歌剧畅想一与廖昌永谈戏剧[J],上海戏剧,2003,(2))他的这些游览表明:为了塑造好符合时代特征的歌剧艺术形象,需要认真研究剧中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体现人物民族文化特性的肢体表演,这里的“举一反三”,就是运用“想象”思维,创造出符合民族文化审美特征的新的艺术形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在音乐旋律、衣着服饰、表演舞姿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体现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所以,演唱不同民族的歌曲,除了把握音乐的独特性和民族服饰外,就是要研究体现民族文化的肢体表演,在借鉴民族表演舞姿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想象”思维,创设出体现民族文化时代性的新的肢体表演。我们经常会在音乐会或电视上,见到演唱者一出场未曾开口,就能从其服饰和表演上判断,演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除了带有变化音和典型切分节奏的旋律外,就是新疆少数民族华丽的服饰和扬眉动目、晃头移颈的舞姿,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圈人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所以,演唱新疆民歌,就要善于运用“想象”思维,设计出体现民族文化特性的舞姿,如果只唱不演是很难表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中国藏族民歌也是一样,藏族也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歌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但藏族歌唱表演的服饰、舞姿与维吾尔族完全不同,藏族歌手表演的舞蹈动作较粗犷豪迈,“顿足为节、连臂踏歌”是其歌舞表演的典型形式。因此,演唱者演唱不同民族的歌曲,就要认真研究不同地域民族表演舞姿的特性,然后才能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对演唱作品进行肢体表演设计,这样民族歌曲演唱才能真正体现地域民族文化性。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口唱而心不唱,心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这句话道出了演唱者要唱出心中情感,必须把歌唱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演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于中,形之于外”。中国传统戏曲讲究唱演结合,强调演唱的手势、表情、眼神、步法等肢体表演,所以,演唱中国民歌、戏曲也要运用“想象”思维,设计出符合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肢体表演。当然,不否认演员舞台上,肢体表演有即兴发挥的可能,但一般情况下,歌唱肢体表演需要预先设计,这样歌唱者才能真正塑造好作品的人物形象。

四、歌唱的情感表现

歌唱是用人的声音传递情感的艺术,人类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声音表现出来的,而人的声音强弱、亮柔、宽窄等情感变化,也是可以通过人的“想象”思维来调节的。正如古人所言:“先要心里有,才能嘴上有”,要“未曾开口先有情”。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声乐大师兰皮尔蒂也曾说:“你必须心唱先于真唱!”,([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金铁霖教授解释:“用心去歌唱,可以理解为用情去歌唱”,(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一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即用情歌唱要先于真唱,就是在真正演唱之前,歌曲的情感表现已经在大脑里设计好了。在我们的声乐演唱和教学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唱前有没有运用“想象”思维,对歌曲的情感、风格进行仔细地研究,歌唱的舞台表现效果会完全不同,有预想的歌唱情感表现才更投入,才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我们聆听、欣赏的歌曲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唱家演唱,会有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声音传情动人,有的声音清脆响亮但情感不足,除了歌唱者性别和音色差异外,主要是歌唱者情感演绎的不同变化。

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曲情》中说:“唱曲之法——曲之情由重,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这句话体现了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歌唱者要唱出作品的情感,就要认真研究作品,运用“想象”思维,对作品情感表现进行精心的设计,做到只有心中有情,歌声才能传情。那么,如何运用“想象”思维,对歌曲的情感进行设计?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严格按照作曲家创作歌曲的情感标记进行演唱,歌唱不仅表现作品的风格,而且表达出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事实上,按谱演唱是所有研习声乐的人,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认真研究曲谱,歌唱者才能真正了解作品,才能在大脑中设计符合作品风格的情感表现,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唱好歌;二是既按照作曲家创作歌谱的情感标记,又要体现歌唱者二度创作的独特性,比如:“想象”在乐句尾音处细微加花,乐句之间采用强弱或渐强、渐弱的对比变化,乐句或乐段之间形成音色对比,或是高潮处发挥歌唱者声音的炫技技巧,激情发挥等,使歌唱者能够唱出曲作者没有在谱面上标记出来的音乐韵味,这种运用“想象”思维,对歌曲情感进行处理的方式,更能彰显演唱者的个性,体现演唱者的独特艺术魅力;三是以作曲家创作歌曲的旋律为基础,运用“想象”思维,对歌曲旋律的速度、音色、节奏、调性等进行变化,使原本的作品发生质的变化,有的甚至完全改变作品的风格,体现出歌唱者二度创作的独特创造性。我们都听过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声音脆亮、情绪欢快,表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大生产运动,把南泥湾变成陕北江南的喜悦心情。半个世纪以后,摇滚歌星崔健开始翻唱此曲,吉他弹唱声音沙哑,速度缓慢,把原本歌曲喜悦的情绪,变成了回望历史忧伤的回忆,表现出与原作品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这种处理体现了两代人在不同时代,对同一首歌曲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可以说这种解释也有合理的因素,因为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不是曲解原作品的思想情感,对同一首歌曲风格的不同演绎是应该得到认可的。

歌唱艺术的品质就在于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突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大胆的演绎创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在我们的声乐演唱和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创新意识,学会认真分析研究作品,学会研究不同歌唱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情感演绎,学会在比较中发现情感演绎的差异,善于在差异中寻求情感演绎新的表现方式。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歌唱者心中有创意,就能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

结语

综上所述,“想象”思维在歌唱艺术中的运用,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歌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歌唱语言(歌词)表现的思想情感是静态的,通过“想象”思维,歌唱者可以把它转化成栩栩如生的画面,使演唱者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历史真实感,有利于演唱者更好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类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是歌唱艺术创新的前提,艺术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歌唱者要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就要善于在歌唱前运用“想象”思维,想象出优美的声音形象,如果一个歌唱者“对自己的声音没有想象,就没有对声音的制约,也就是说一个声音唱出前,如果没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就不会唱出一个美好的声音。”(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贝基先生也曾说:“唱高音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地准备,这个高音的印象早就印在你的脑子里了。”这个印在脑子里的高音形象,就是歌唱者形成的内心听觉,演唱时就是把“想象”的优美高音唱出来。在我们的声乐演唱和教学中,也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善于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和美学趣味决定着歌唱者艺术创新的品质!

上一篇:一个坚强而美丽的歌者 下一篇:构建以音乐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