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美理念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时间:2022-06-09 06:24:16

加强审美理念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摘要】 语文教师应加强审美理念,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全面提高美学修养,把语文教学变成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美育要求。

【关键词】 语文;审美;教学;情感;过程

1 用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

刘协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今中外,一篇篇传世佳作,都是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写成的。作者既然是借笔抒情,读者就应读文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中介,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流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动于衷,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所蕴感情变化,应相应地做出或忧或喜,或贬或褒等不同的反应或评价。教师只有动情地教,才能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让他们触景生情,体味 “美”的深蕴。

语文教学强调文与道美的统一,语文教师应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利用课文所阐述的理念,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区分“是”与“非”,使学生的行为不仅有高尚情感的驱动,也有正确理念的导引,在体验美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 美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审美敏感

语文教师要引导、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的共鸣,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互相关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的艺术的教学整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1 在吟诵和品味词句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如果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黑格尔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不动的文字,转变为鲜活可感的形象。语文教师应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感知语言的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的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一位教师说过:“朗诵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文学作品所流露的或婉约、或豪壮、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也正是在这个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情操、意志、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审美教育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有机结合。

另外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

2.2 从比较分析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在方法上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比较,以准确地评判审美事实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分辨良莠。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比较内容有:人物形象的比较,艺术手法的比较,作家风格的比较,语言表达的比较,作者手稿的比较等。对文学作品来说,适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如的《沁园春・雪》与岑参的《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是描写雪景的诗词,从感情基调这一方面比较,的词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彩多姿,感情乐观豪迈,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心壮志与抱负。而岑参的诗则是极力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惨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因朋友返家而无限惆怅的感情。从风格上比较,前者粗犷豪放,后者清新细腻。再比如对柳永的词与苏轼的词进行比较评判,我们只有把准当时的时代脉搏和文学倾向,才能对婉约派词人表现出的情思缠绵、清丽飘逸的阴柔之美和对豪放派词人创造出的激昂慷慨、豪爽明快的阳刚之美有深刻的认识,并认识不同作家的风格和作品内容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2.3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就是强烈的精神需求。所谓审美创造力是指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真诚热情,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期待,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变革时代,他们有着属于自己年龄特点的人生际遇,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苦乐酸甜,这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就是最生动、最真切的生活形象感受,也是练习创造美的活材料。在教学中,一方面,学习了一篇课文,学生在认识和体验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情景后,就会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词表现、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感情;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应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创造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运用。强调学习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选择立意、布局谋篇、谴词造句、修辞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生活离不开美,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中学生也不例外,对美有着热烈的追求和向往,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担负美育的责任,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遵循初步认识美,学习欣赏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其升华为美的情操,按美的要求来塑造自己。

参考文献

[1] 余文静.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J].文教资料,2007(26)

[2] 肖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18)

[3] 邓达文.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5(1)

收稿日期:2008-01-12

上一篇:做家庭的小主人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