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09 04:46:12

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田宗一郎说: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把经过自己或他人“解读”的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答案,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教学的结果,表面看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却是苦了教师,害了学生。语文课堂不仅是教会学生识字、断句,更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善思考,能表达,懂创新。作为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教师此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在赏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时,这样来导入:作家张爱玲曾这样描述男女有心跳感觉的见面,“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哦,原来你在这里。”敏感的话题,诗意的语言,一下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教师适时点拨,让这一节课惊喜不断,精彩连连。

二、开阔学生视野,开拓知识领域

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可以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人教版必修三有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其中对“梁惠王”一词的注解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配套练习又有文言语段:“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酒之。’”如果学生对春秋时“三家分晋”这段历史不熟悉,就会产生疑惑:梁惠王到底是魏国国君还是晋国国君?这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这段历史,就非常必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学生养成了“不懂就问,有疑必纠”的好习惯。

三、注重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在侧重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两个场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是用白描手法手绘一幅“烟雨离别图”。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建立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学习《鸿门宴》后,让学生发挥想象:项羽假如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最终会不会称王天下?并写出评论文章。阅读《琵琶行》后,让学生设想:琵琶女假如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会是一幅怎样的情形?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创造的基础,一个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吃苦精神的人是谈不上创新的。在教学中,要时刻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机会不是等来的”,只有大胆参与,勇于竞争,才会有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现,让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勤奋、自信的良好的性格特征。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教师,要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用智慧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只有如此,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更强,创新精神才会得到提升。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下一篇:水到绝处是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