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16 11:48:08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当前很多课堂教学活动表面上气氛热烈,但缺乏有效性、目的性。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追求人文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指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满堂灌”,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应遵循的原则具体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3)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学习者、学术及学科的研究者。

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也要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

二、体现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期,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评价依据。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有序安排和实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另外,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下转2―7版中缝)

(上接2版《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课上常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课堂呈现出假“繁荣”的景象。例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话题为“深情涌动”的公开课。一上课,授课教师就先把《荷塘月色》出现的月下美景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接着针对这些图片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整节课师生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但美中不足的是,授课教师课堂重要环节设计的活动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忽略了作者生平介绍,作品写作的背景介绍,如果授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就能避免这个问题,课堂活动也会更加有效。

三、依循可行性

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讨论话题。同时合理安排讨论所需时间。为此,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给学生清晰明确的指令,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所谓搭建平台,就是由学优生或者教师提供帮助,教改初阶段,应以教师为主。搭建平台通常意味着在学生学习的早期阶段给他们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和帮助,然后再逐步减少这种支持,努力让学生自己逐步承担起学习的任务。然而,在现行的课堂活动中,许多学生得不到必要的、充分的支持,他们往往因为听不懂教师的指令而跟不上活动的节奏。为此,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总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还很多,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索,寻找出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拨开迷雾见彩虹 下一篇: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