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范式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09 03:40:57

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范式比较研究

一般认为:“导学案”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很多教师同行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实现新课程理念呢?当前,笔者正参与厦门市湖里区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在课改实验区的初中实验校任教一年多以来,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验与总结,发现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策略确实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方向.在实验区,八年级才开设物理课,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实验区当前关于“导学案”的设计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导学案”设计的比较性研究,优化导学案设计.

以下以沪科版初中物理8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和第九章第三节“做功了吗”为例,进行了“导学案”设计范式的比较性研究,以供参考:

[JZ]第一节动与静(教读课设计范例)

学习目标:

1.学会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重点)

2.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

任务设置:

4.练习:

A.河岸B.河岸的树

C.小华D.迎面驶来的竹筏

任务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由任务一第4点的练习中我们知道战斗是运动还是静止与所选的[CD#3]有关,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CD#3]性.

2.小赵同学背着书包上学去,上学途中路边有很多树.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小赵是[CD#3]的(填“运动”或“静止”);以书包为参照物,小赵是[CD#3]的(填“运动”或“静止”).

课堂作业:

1.坐在逆水驶向上游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河岸上的树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D.河水

2.“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A.太阳B.地球C.月球D.飞船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肯定不同

B.判断任何物体的运动情况,都要选地面为参照物

C.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静止是绝对的

D.汽车驶过路旁的交通标志牌,以汽车为参照物,交通标志牌是运动的

4.我国古书上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闭牖(牖指门窗),舟行而人不觉动”,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人不觉动”选择的参照物是

A.人本身B.大舟C.河岸D.流水

选做题:

6.“亚洲一号”同步卫星,这里的“同步”是以[CD#3]作为参照物;坐在飞快行驶的车内,看到路旁的树木急速后退,这里的“飞快行驶”是以[CD#3]作为参照物,这里的“急速后退”又是以[CD#3]作为参照物.

(设计意图:设置精简,当堂分层练习.基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有效的掌握某一个知识点,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练习必须分层.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最好的分层办法是把练习设计成必做题部分和选做题部分,必做题所有的人都必须完成,选做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做与不做.教师讲评的时候也只是集中讲评共性的问题,选做题一般只对答案.)

课后作业:

1.甲乙两人并排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B.甲相对于乙是静止的

C.甲相对楼层是静止的D.甲相对扶梯是运动的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B.流星划破夜空

C.夏威夷群岛每年靠近上海8cm~10cm

D.房屋随地球自转

选做题:

7.思考:“同步地球卫星”,这个同步指什么?

(设计意图:课后达标和分层训练.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总避免不了要回忆和复习,这是客观规律.物理学科的课后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把做个环节尽量做精,从而减小学生的负担.大量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精选练习,最大限度减少练习的量,将练习印在“导学案”上,设置必做和选做题是减轻负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部分练习要根据课前预测,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并且要和课堂练习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让学生明显觉得必做题是在巩固,选做题和当堂练习虽然类似但有加深.)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功的概念;(难点)

2.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难点)

3.会应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重点)

复习巩固:

1.定滑轮:2.动滑轮:3.滑轮组:

2.阅读课本P175第三段,完成下面填空.(1分钟)

任务二怎样才算做功:(10分钟)

4.计算题

必做题

(1)建筑工人用200N的水平拉力,拉着水泥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00cm,拉力做功多少?

(2)一个人用5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选做题

必做题:

3.一个人用5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选做题:

4.起重机把8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5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在这一过程中钢丝绳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多少?

以上提供的分别是一节学生刚接触物理和一节学生学习物理近一年后"导学案"的设计范例.前者设计思想重在教会学生读课本,后者重在让学生自读后自行总结.当然,针对不同课型“导学案”在形式上会有一定差别.或许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简洁的概括“导学案”的设计思想,那就是:努力做到在课堂上通过“导学案”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完全去掉老师的课堂活动,学生也能通过“导学案”体验到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那就是一份成功的“导学案”.此外,要注意的是,把握“导学案”的真正作用在于导学,不要把“导学案”编成一份强化练习,这是课改实验初期我们遇到的一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上一篇:做中考复习的主人 下一篇:浅谈创新中学语文教学的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