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在翻译中的干涉策略

时间:2022-06-08 10:41:32

女性主义在翻译中的干涉策略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提倡译者对翻译文本从女性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再创造,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忠实”的翻译标准。通过中西对比,探索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特点,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化情况。本文选取张爱玲的译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探索译作中所流露的女性意识,以及文本中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翻译策略;张爱玲

在十九世纪末,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着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发展而醒目登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意识对译作的影响不可忽视。它强调了译者的女性身份,将译者的性别因素引入研究范围,提倡译者对翻译文本从女性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再创造。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更是20世纪杰出的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先驱。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度上,对张爱玲的译作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其女性主义翻译的策略,以此体现女性主义翻译不是对原文的破坏,而是拓展和探索。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是女性主义者将文化政治上的权利斗争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并通过长时间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最终将女性主义运动和翻译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实质上是女性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存在的性别歧视的一种反击,是对当时父权统治的叛逆。父权制度很大程度压制了女性的语言和思想的表达。因此,女性主义翻译者认为女性应用女性的语言来表述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此体现性别差异和平等。女性主义译者尝试用新词汇、新拼写方法、新语法结构、新映像和隐喻力图摆脱父权语言的压制。女性主义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吸纳了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大量语言理论意识,并从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拓宽了翻译学研究范围。

二、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特征

相比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盛行风潮, 其在中国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翻译领域。不像西方的女性主义译者迫切期望父权主义,中国女性主义译者具有自身的特点。

1.受传统翻译理念的深刻影响

杰出中国女性主义译者朱虹曾提到中国这样的大国,但有关国内女性主义翻译情况的调查却寥寥无几。在中国一个信奉传统,赞扬含蓄的国度,人们对待新事物总是小心谨慎,故此,翻译者更倾向于保留传统的翻译理念,遵循“忠实”的原则。

2.有意或无意识地表现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者通过植入强烈的女性主义于译文来提倡男女平等,她们常带有明确的、叛逆的政治目的,通常采用激进直接的翻译手段来体现其主体性。相比之下,中国女性主义相对而言,翻译策略较为柔和和保守。二者的差异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

3.缺乏政治野心

女性主义与政治紧密结合。中国女性虽然经历了几次大革命,例如和新民主革命等,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提高,但女性只是作为革命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故此,中国女性对于政治普遍缺乏热情和野心。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入到中国,女性主义翻译者也没完全意识到翻译可以作为争取男女平等和男权社会的有力武器。

三、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个案研究

张爱玲,一位能娴熟使用双语创作和翻译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翻译史上都举足轻重。作为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典型代表,她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了上述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特点。因此,近年来国内对其翻译活动的研究热也逐渐形成。她的译作不仅延续了张氏小说古典、细腻的美感,更灵活含蓄地对文本进行干涉和改写,使之独具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特色。她的译作明显体现了著名女性主义翻译者费洛图定义的三种实践方式,即前言和注脚,增补和劫持。

1.前言和注脚

前言和注脚是被一般译者用来表述原作者的意图和解释将采用的翻译策略。此外,女性主义翻译者将之认为表达译者自身感受的有效途径。她们可以在前言和注脚处解释选择此翻译作品的原因以及翻译过程中的经历。前言和注脚是最常用的干预策略来体现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意识。

张爱玲创作和翻译了大量作品,但是却只给三部译作写过前言,《老人与海》就是其中一部。张爱玲在前言中提到了对此作品的喜爱,对翻译效果和读者反应的担心,最后她希望人们“see more hope of our times”。她的期盼可以有两种理解:①当时旧中国仍存在很多的弊端和困难,但是人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女性在当时仍处在社会低层,生活疾苦。她鼓励女性为自己的命运而战。此外,她在前言中还解释到这书不单为男性翻译,书中老人的毅力是男人和女人应该都可以具备的。她想通过此书鼓励男人和女人都要磨练自己,坚持不懈。这都体现了其对建立男女平等社会的期待。

2.增补

它是弥补两种语言间差异的一种干预行为,也被定义为弥补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特色消失的一种翻译技巧。通过使用与原文内容相似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达到原文的文学效果。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增补,常常用来补偿性别差异。张爱玲在翻译中会有意地增加她认为原文中遗失的内容或隐含的意义。她所增补的内容,往往是极具女性主义色彩。

例1:

原文:周家那孩子大概是小时候怕他夭折,给他穿了耳朵眼,戴着银耳环。

译文:The Chou boy’s parent had been afraid to lose him as a baby, so they had his ears pierced and made him wear silver earrings like a girl to deceive the jealous gods.

示例中有两处地方的翻译是值得注意的,“like a girl” and “deceive the jealous gods”的翻译在原文中并未出现。在旧中国,男孩被视为家族继承人,是来自神灵的珍贵礼物。因此,父母会采取各种方法确保男孩健康成长,包括封建习俗。给男孩穿耳洞就是典型的封建作法。通过带耳环,实质上是让男孩装扮成女孩,从而让男孩降低到跟女孩一样的地位,那样一些嫉妒的神灵就不会带走神赐的礼物。张爱玲补充的内容不仅恰好解释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更是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作为女性主义翻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揭露女性在社会文化定位上的歧视,张爱玲的增补就极好的例证。

3.“劫持”

它是相对较为争议的翻译策略,女性主义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来重写原文中任何违背女性主义的内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者经常“挪用”原文来植入其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相比而言,张爱玲却没有那么激进,她将女性意识用自身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体会渗透到译文中,来提高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以致不被轻视。

例2:

原文:Could that girl have been playing off any of her coquettish tricks?

译文:那女孩子是不是又在那里,捉弄人?

上面例子中“coquettish”的中文意思为“卖弄”,这词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不符礼仪的鄙视。张爱玲为避免女性成为轻蔑对象,用“捉弄人”来代替。“劫持”在这里不是对原文恶意篡改,而是抹去了原作者对女性的恶意伤害。作者对女性的践踏在整部作品中都有所存在,所有与妇女有关的形象均为负面。因此,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会经常使用“劫持”的技巧来软化作者对女性的歧视。例如:“……a being that causes more perplexity to mortal man than ghosts, goblins, and the whole race of witches put together, and that was―a woman.”张爱玲译为“虽然世间有魔鬼作恶多端,他仍旧可能很愉快地度过这一生,要不是遇见了一个比任何鬼怪与天下一切女巫都更使人感到困惑的东西――女人”。她将“devil”,“ghost”,“goblin” and “witch”这么多的贬义词译为比较缓和一个表达 “鬼怪”。

四、结语

本文以张爱玲的译作为实例,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做了初步探索。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同时,寻找中西方差异,结合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特点,以便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此外,张爱玲为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Chang, E. (1967). The Rouge of the North[M]. 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Flotow, L. (2004). 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Irving, W. (1967).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M]. Hongkong:World Today Press

[4]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5]刘艳玲,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生态翻译学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

[6]朱红,中国当代女性散文选[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7]张爱玲,老人与海(译),香港: 香港中一出版社,1955

[8]张爱玲,睡谷故事(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7

作者简介:

潘余洁,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翻译。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下一篇: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