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堂实践“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

时间:2022-06-08 04:43:48

在音乐课堂实践“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

摘 要: 当前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丢掉了一些传统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忽略了音乐本体的学习与感受;唱歌教学不重视歌曲乐谱的识读,对于音准的要求过低,等等。作者通过近年来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唱会歌的重要途径、唱好歌的重要方法、会唱歌的重要技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歌唱 音乐教学 实践

歌唱是学生喜爱的音乐学习方式,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音乐课程“表现”领域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音乐学习重要途径。

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老师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针对当前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丢掉了一些优良传统中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忽略了音乐本体的学习与感受;唱歌教学不重视歌曲乐谱的识读,对于音准的要求过低,等等,明确提出了关于唱歌教学的三个观点:“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关于这三点,近年来我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认真进行了实践,并有做了认真思考。

一、“唱会歌”——“听”的能力是关键

“唱会歌是人的本能,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唱会”指的就是正确把握歌曲的曲调、节奏、歌词等,怎样把握这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呢?聆听、模仿、重复是唱会歌的重要途径。

唱一首歌曲,音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齐唱时,总有一些音高没到“点”,感觉是唱在了钢琴键盘的夹缝里;学生在独唱时,大部分孩子都不够自信,要么乱唱、边唱边笑,唱跑调,或者干脆不唱,刚开始还觉得是个别现象,但越往后越发现是普遍现象。试想,学生在这种跑调的氛围里还能感觉到音乐的美吗?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听觉能力,多听、会听、听懂才会唱准,才能训练学生在歌唱时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加强对音高的控制能力。我在近期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听觉训练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

1.教师的精彩示范。

“身教胜于言教”。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能够传情达意,而这些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2.带着任务专注地聆听。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去专注地听,听觉才能敏锐,才能培养好的听觉习惯。以歌曲《快乐的铁匠》为例进行说明:

A.教师弹奏全曲,并进行力度的变化,让学生听辨力度变化;

B.用慢速弹奏全曲,让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重复了几次;

C.教师范唱全曲,学生感受“走路”和“跑步”的节奏感,体会××及××××与歌词结合的特点。

3.模唱与听辨相结合。

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安排模唱与听辨练习,可以结合具体的歌曲,可以是单音,也可以是乐句,锻炼学生在唱中听,听中唱。例如:《快乐的铁匠》旋律朴素、明快,简单易学,学生通过听唱与模唱相结合就能很快掌握这首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出现的变化音:36756﹟4∣5如何引导学生唱准呢?老师只需带领学生随钢琴模唱带变化音的小三度与不带变化音的大三度,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能听辨出两者的差别,并能唱准音高。

4.发展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听觉映象,即使在没有传声输入时它依然存在。发展“内心听觉”,可以促进学生保持稳定的音高感觉。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通过“藏起来的歌”这种方式来实施,这种方法是最有效果也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一种练习,适用于所有熟悉的歌曲。

具体做法如下:在歌唱中间教师给出一个手势,出现这个手势时,学生停止出声,但在内心继续唱,即“歌曲藏起来了”,等到恢复的手势再次给出时,再出声演唱,每次衔接都要准确流畅。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均匀的节拍感、稳定的速度和音高的保持等多种内心感觉。

5.相互评价,各自调整。

在模唱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互相评价,是高了还是低了,还差多少等,这种评价相当重要。可以激发学生听辨的能动力、提高他们对各自音准的听辨准确度。因为会比较、会分辨,才能会调整,当学生演唱时,听到自己的音高不对,就能马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努力往准确的音高靠拢。

二、“唱好歌”——把歌唱好,唱好的歌

“唱好歌”是在“唱会歌”的基础上,融入音乐的表现手法,自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好”在这里有两层含义:把歌唱好,唱好的歌。

1.把歌唱好,把握音乐的表现技能。

例如:《快乐的铁匠》是一首有着典型的德国古老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曲风朴素明朗、轻快活泼,由德国音乐家亨德尔创作的一首古钢琴曲改编,音乐中渗透着浓郁的欧洲巴洛克风格,并且还稍带有一些诙谐的情趣。如何能让学生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铁匠》呢?我认真分析了教材后发现,处理好乐谱中的力度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比如:渐强,渐弱,强弱的对比衔接等,运用嗓音的各种变化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感受古典巴洛克音乐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密集型的十六分音符××××,这种充满活力和富于律动的节奏同样也是巴洛克音乐的又一个特点。在引导学生亲自感受这种节奏特点时,我借鉴了体会“跑步”的感觉,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击拍表现出来,但为了防止节奏过于急促,我在当中加入了固定节拍,使节奏更加均匀、有序。

除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演唱的个性,以及歌词的诠释,能让音乐更加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通过这些音乐实践活动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2.唱好的歌,关注歌曲的教育价值。

“唱好的歌就是唱教材的歌曲。因为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对音乐教育的态度。”

歌曲《游击队歌》是一首经典的抗战老歌,虽然年代已久,但是依旧充满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作品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机智、勇敢的群体英雄形象。学生在初听这首作品时就倍感鼓舞,尤其听到B段“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时,情绪更加激动、兴奋。整首作品催人奋进,革命必胜的信心让学生备受鼓舞。本节课将唱歌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唱一首好歌不仅是以好听为主要目的,更应看重教育价值,以及与情感、音域、风格等所构成的音乐整体。

三、“会唱歌”——获得自信歌唱的能力

“浓厚的兴趣、自信心、快乐是会唱歌的前提”。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同时辅以正确地呼吸、有规律地训练习惯、清晰地咬字等作为一定的技巧支撑,激起学生唱歌的兴趣,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并从唱歌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例如:在《游击队歌》的唱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三种情景“夜间伏击、奋勇前进、欢庆胜利”,来设计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并且尝试选用两三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采用适当的音乐表现手法更加生动地展现抗日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不仅发展了表演及创造性潜能,还学会如何运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会唱歌是在唱好歌中生成的,通过唱好的歌曲,来把握音乐表现的技能,通过音乐表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宣泄内心的情绪。

在中学教育阶段,唱歌不以技巧训练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一种音乐文化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唱歌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活动。通过认真地聆听、模仿来唱会歌曲,融入适当的音乐表现将好的歌曲唱好,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和熏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一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第二次印刷.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著.

[5]吴斌.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国音乐教育》,2010,(第二期).

[6]金亚文.高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1版).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方法探析 下一篇:师范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