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文学的撒欢与阵痛

时间:2022-06-08 02:35:42

网络写作:文学的撒欢与阵痛

我无意去勾勒榕树下网络作家群的崛起如何宣告网络文学的发轫,也无意去耙梳以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网络发表阵地如何深切地酝酿了网络文学的暖春和盛夏。如果说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等第一代网络作家对中国网络文学有开山意义,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何马等人承前接力,勃发出的生气则已深刻改变了当作格局。余华、莫言、格非、梁晓声、王安忆等代表的“严肃文学”或说“传统文学”(先锋作家隐其锋芒之后也成了经典作家),都梁、王海_、六六、邹静之等代表的影视文学,郭敬明、韩寒、饶雪漫等代表的青春文学(其中坚为新概念作家群),当年明月、天下霸唱等代表的网络文学,四股力量基本构成了当下中国文学的全部――不是全部也是绝对主流。而随着前三股力量的网络化,网络文学一脉空前壮大,以致人们谈及当下的中国文学,习惯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二元划分。这一划分的标尺即写作方式是否网络化。

而实质上网络文学或网络写作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唯有在线写作是货真价实的“网络写作”:打开网络上的可视化视窗,事先不打草稿,更不做备份,一个字一个字敲进去,敲得差不多了,张贴发表。至于攒了几万字,贴一阵,再攒几万字,再贴一阵,甚或写完了全稿一截一截张贴,造成“在线写作”错觉的写作都是伪网络写作,其本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无异。这当中既有着旁观者不清的情境存在――误以为文章只要在网络中出现就是网络文学,更是非网络作家向网络的靠拢和“投诚”。而大众认为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考量的标尺已经简化为网络发表是否在实体图书出版之前,在前,则为网络文学。

网络的出现对于写作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

其一,发表瓶颈的取缔,发表平台的泛化。网络出现之前,发表作品的阵地是报纸、杂志、图书;发表的意义扩大之后,广播、电视、电影、话剧、舞剧、相声、小品、歌曲等也纳入其中。这其中任一平台都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网络来了,在符合互联网法规的前提下,网络发表已成零门槛、零瓶颈,也正因此,“全民写作”才成为可能。

其二,作家走下神坛,写作成了“有话就说,有屁就放”。网络的出现,破解了笼罩在“作家”身上的光环,成为作家的严肃性被消解了,写作成了情绪宣泄、事件记录、言论发表这种与吃喝拉撒一般再正常不过的小节。

其三,反馈机制的零阻断、即时性。网络的这个特性,以改变人际关系的方式改变了人的社会性。表现在网络文学上,则是深刻引发了写作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网络是一场革命。网络的发表和修改结果、他人的反应和回馈以点击和回帖的方式即时呈现在网络上。零阻断的网络模式,一切所见即所得。哪怕事前审查机制引入网络,造成暂时性的所见非所得,敏感的发帖、回帖甚至会被屏蔽处理,在整体上而言,零阻断、即时性、所见即所得仍然是网络影响人类生活的先天利器。

其四,即时性带来的互动性,形成“楼主”与其他“盖楼”者之间的深度共谋。因为回帖者的即时性回馈,“楼主”应对质疑甚至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进行二度创作是常有的事。民谚说,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了真理,人的社会性决定着多少有从众的趋势,很少有“楼主”强大到不管不顾回帖者形形诸如商榷、相左、敌对的回馈。对自我的二次或多次修改,是网络带给人类的最深刻的革命。网络互动性之彻底,在参与者自愿自觉,空间、时间、身份不受约束,数量空前庞大,回馈无所顾忌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的面对面集会、讨论、研讨方式。多地政府邀网民网上议政,排除做秀的成分,这一做法无疑能最彻底地网罗百姓智慧,也能借助和网民的互动实现对市民的解惑和解压功能。

网络写作仿如文学的撒欢,也有阵痛。发表瓶颈的消除造成了发表的虚假荣光,从而诱发网络发表层级性的形成,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到了网络这里并无二致,只是网络创造方式,网络行使话语权的方式也就格外丰富,几达全方位,无孔不入,首页推荐、做专题、开专页、飘红、加精、置顶、弹出窗口、关键词,等等,“推荐”成了行使网络霸权的舟楫,版面、位置、文图声色呈现方式、语气、力度的不同,决定了网络的话语霸权。网络写作“有话就说”的特质将网络文学拥推上虚假繁荣的局面,各路神通八仙过海,文不对题、文不配题的“标题党”,营造高点击高回帖假象的“”、“点击机”,幻想以假乱真,一招制敌,正儿八经写作的也难免鱼龙混杂。网络反馈的即时性使得帖子的“优劣”立现,判断的一个便宜尺度就是点击率和回帖数,或者再加上星级和回帖的拥推程度。

另一可以代替或超越拥推度的就是争议性,在网络传播的效果上,多数情况,争议性大的帖子“优”于拥推程度高的帖子。这些热帖和争议帖到达一定阈值,也会成为网络及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热门报道对象,出版实体书、改编为影视等“落地”行为发生的几率一般来说也比默默无闻的帖子大。除专职以网络收费阅读模式生财的作者之外,“落地”生金是网络作家的梦想,出版实体书又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落地”梦――在写作的功利性目的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殊途同归。

部分传统文学作家选择“网络写作”(严格说应是网络发表)的原意也是期求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稿子炒成网络热帖,自己炒成网络红人,从而获得成名的满足感,获得更多利好机会,是这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也是所有网络作家的共同梦想。不乏有作家从与网民的互动中获得创意,查缺补漏,触发作品往正路上走。如上都无可厚非。怕就怕在网络便捷神速的互动性拨动作者不甚强大的神经,在听令进行自我修改的过程中迷失了“我”。我对此有个不宣之秘:对作品生杀予夺,作者可以听我的,不必听网民的。因为我是最专业的读者,最负责的网民。

丹飞

知名策划人,实操型点子专门家,诗人。出版路上历经贝塔斯曼采购编辑、策划编辑,磨铁总编辑,漫友副总编辑诸站等。现为独立策划人、经纪人。在各任上操作过《明朝那些事儿》、《世界历史有一套》、《盗墓笔记》、《后宫:甄执》、《戒嗔的白粥馆》、《政协委员》、《交易》、《心中有鬼》、《七年之痒》、《婆婆媳妇那些事》、《高原上的探戈》、《罗志祥猪式会社》、《趣味门萨》、《一分钟道歉》等畅销书。博客。

上一篇:清华百年出版界可以做些什么 下一篇:[王浩一]为台南书写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