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08 02:22:57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要以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应看重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注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兴趣;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0-01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的情感的美育手段,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和提高品德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音乐教学应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一、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是主动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感倾向。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认识或想象出美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大自然,唤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样,自然会主动地沉醉其中,享受艺术的曼妙和美的感觉,尝试去感受、消化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就是审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是要促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熏陶,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让音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重视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培养学生课前欣赏音乐的习惯。课前,教师可利用录音机、DVD等多种教学设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作品进行播放,以此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这样导入课堂,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领略音乐的神韵和美之所在。选择播放的音乐要切合今日所学内容的主题,尽量选择一些清新明快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也为进入新课做好准备。其次,培养学生乐于唱、敢于唱、勤于唱的音乐习惯。“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能直接地体现音乐的本质特性。教师先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从学唱到会唱,再到有感情地唱,循序渐进,就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演唱《游击队之歌》时,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歌曲本身的内涵。在学生熟练掌握一首歌曲后,可以让他们独唱、领唱,真正地唱出自己,唱出真情。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学生曲不离口,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就会自然地以不同旋律节奏感染、陶冶学生,培养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知力。最后,培养学生音乐想象的习惯。学会听音乐,辨析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并且模仿、创造,培养创新力。学会“聆听”,置身于美妙的旋律,自然会感悟美的韵味。听《高山流水》,清泉叮咚,流水淙淙;听《渔舟唱晚》,日暮泛舟,诗意无限。作为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腾飞的动力。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教师要用音乐为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学生通过想象让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三、注重激发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音乐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确信自己能够成人成才。教师应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照顾学生的不同情况。深入了解各种智力类型学生的共同处和差异点,并依此安排教学内容,使之多而不散,活而不乱,就可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自己所需的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自信心。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克服胆小、自卑心理。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厌其烦地给学生示范,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个小小的夸奖都会让学生感到高兴,产生兴奋、激动的心理,这样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与自信。

四、注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审美过程是大脑的一种特殊生理反应,个体审美趋向差异性比较大,对音乐的认识也有层次差异。有的学生喜欢雄壮有力、高亢奋进的进行曲,有的学生喜欢优美、恬静、自然、流畅的抒情曲。个性的差异,导致演唱、表演、创作各方面风格的多种多样,能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音乐内容。音乐课堂教学受时间、场地限制,一个专题一两个课时完成,只能涉及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认识,因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深入理解音乐,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课外音乐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大胆创作、大胆表现,才能培养具有审美个性的学生。比如,可以让特长生领唱、领奏、领舞,并伴奏、指挥、编排舞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掌握简单节奏或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此设计安排,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还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由此看来,把音乐课仅仅看作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忽视其美育功能,是一种偏见。因此,音乐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美育,让音乐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美的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使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静文.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05).

[2]李晓伟.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上一篇:基于现场主变局部放电试验技术探索研究 下一篇:新型业务软件在自动站运行工作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