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

时间:2022-06-08 12:20:51

素质教育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

摘 要: 作者从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和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两方面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设计 素质教育 实施办法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笔者就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谈谈体会和做法。

一、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般是:学科标准、会考说明、高考考试说明、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实际水平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只研究认知目标,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

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知、能、情协调和全面发展。如知识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建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并不要求每节课都面面俱到,也不要在教育目标上搞平均化,更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平均发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充分利用知识的文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课堂目标的科学设计,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1.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仍流于形式。

2.教师备课只备大纲和教材而不备学生。

3.要否定“应试教育”,不要否定现行的教育。

4.误以为转化后进生只要靠“思想动员”。

三﹑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2.创设情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与人的直觉相反的数学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健康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学生都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于调控情绪,常凭自己的好恶确定学习方向,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格外努力,不感兴趣的知识就勉强而学。情绪好时学习主动,情绪差时就厌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善于设置有情趣的数学问题之外,也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谈心调整学生的情绪。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调理,善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学生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对例题、习题,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领悟其中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向,然后教师通过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最后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养成讨论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素质是“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互相协作的精神,是数学观念更新与时展所赋予数学素质教育的新使命。

6.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多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

7.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初中数学基础好的,高中数学不一定好,但初中数学基础特差的甚至是一点不懂的,高中数学肯定好不了。这说明基础不能决定一切,但“必要的基础”是“继续学习”少不了的。正因如此,数学学习的后进生就该补上他最缺的基础内容,我的观点是:面对特殊的对象,在特定的时期,可以用特别的方法,尽快补起素质教育所“必要的基础”,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8.重视多学科的沟通。

数学知识的多角度应用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在高中物理、生物、化学等的习题中,有些也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从而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谈到的有系统地进行培养外,还应经常鼓励学生突破旧有相关知识的局限,不因袭前人,敢于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出人意料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维忠.国外问题解决数学课程述评.1998(2).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

上一篇:浅议“好学生”的评价标准 下一篇:让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绽放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