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及素质教育运用于语文课中

时间:2022-06-08 05:18:10

道德及素质教育运用于语文课中

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这就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商,而且肩负着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优势。通过学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德育行至有效地重要手段,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特点,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

一、形象分析,陶冶情操

在教材中,利用人物形象渗透道德素质教育。每篇课文都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教学目标。教学中虽然要以主要教学目标为重心组织教学,但也并不排斥利用道德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一般地讲,渗透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一)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随着课文的情节适时升华感情;(二)以单元总结的形式集中归纳评点;(三)对与生活现象相似的素材进行比较分析;(四)对课文的精华即时评价。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古诗三首》含义深刻,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三首诗分别写了梅、竹、石灰,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精神。梅花———洁身自好、默默奉献;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顽强执着、不怕任何打击;石灰———不畏艰险、勇于献身。这一系列的形象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爱憎分明,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主动追求理想的实现。这些文章能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目的。

二、主题揭示,深化情感

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具体形象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主题”来选用语言,安排层次、结构全篇的。如:《生命桥》一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其内在的意蕴却很震撼人心。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把羚羊们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使学生从中体察作者寄寓作品的“感人、震撼、”等强烈感情,在感情共鸣中,学习老羚羊在生死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道德素质的提高无疑是积极奋进的。运用情感共鸣,使教师、学生、作者三情合一,在情感高潮时,领会思想意义,接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完成练习,内化情感

学生学过一篇课文,理解了内容,明确了中心思想,受到了教育,有时还不能以此满足“,教材(文本)无非是个例子。”合理的习题设计,不仅能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起到强化作用。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最后的姿势》练习题设计“:当风雪阻断道路,我们彼此温暖;当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阻挠;我们万众一心;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抵御;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痛定思痛;当地震撕裂大地;我们众志成城。在大灾大难的面前,为什么我们依然屹立于东方?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呢?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去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感受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把心底的感受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既学到了知识,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四、经典诵读,激感

素质教育是多途径的整体教育。所谓多途径的整体教育,这里是指一切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学科的和非学科的教育,课内的和课外的教育。显然,我们不能把道德素质教育完全推给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毕竟有自己知识能力各方面的教学任务,它不是道德素质课,不能每一节课都与道德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分寸,讲求比例合适,恰如其分,而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目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在读中领会思想意义,在写中将课文思想意义内化自己的思想品质,把作文与做人连在一起,从中接受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如经典诵读《论语》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仁爱有礼,尽忠尽职、恪尽孝道、深明大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佳话千古流传,可以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去体会感受,使他们在赞许中接受、靠拢、模拟。运用此法,介绍好书让学生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积极向上的题材,勤写勤对照,从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书本,更要有教师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俗话说的好“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思想、感情、言语都会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杜甫诗中所写“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倾盆疾雨式的说教,其效果肯定不如“细细”熏陶、慢慢渗透来得好。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学生为人之道。

上一篇:数学教学运用素质教育尝试 下一篇:语文教学应用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