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的几点方法

时间:2022-06-08 03:05:08

浅谈英语教学的几点方法

摘要:高中英语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兴趣;方法;宽松;激趣

【中图分类号】G712

英语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为今后的工作甚至终身服务。高中三年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不同:高一年级:重点在培养兴趣,锻炼听说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二年级:坚持听说练习,着重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以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高三年级:提高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和综合性,并努力提高做题技巧。高中英语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一、要点滴积累,不要急于求成

急于求成就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或者一事无成的结果。急于求成往往表现为对自己提出过高要求。这样做往往会给自己很大压力,进而对自己逐渐失去信息,失去兴趣。尊重记忆规律,反复是关键。利用点滴时间,与其他学科穿插学习。早晨是学习英语的大好时光。

二、要树立信心、不要妄自菲薄

“即使是天才,他出生时的第一声哭声也不是动听的音乐。”听别人说的好,就着急自卑,否定自己。要知道别人也是练出来的,任何时候起步都不晚。要知道树立信心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要勇于犯错才能提高。

三、要做到博闻强识,不要只认课本

许多语言教育专家指出: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语言材料输入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其中背诵是一种强化语言材料输入的好方法,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背诵要背肯定正确的东西,不要脱离上下文记单词。注意生活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如电影中,电视中,新闻中,报纸上,网络上出现的新的有趣的东西。

四、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英语学习的课外活动

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语、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讨论(文段直接写出的和未写出的意思)摘要、角色扮演、采访、写报告等。

五、构建“宽松-激趣”的课堂是实施高中英语新课标的一个关键

根据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里特点进行深入探索,我们认识到宽松的英语课堂教学规律告诫我们,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官,冲锋陷阵的则是学生。作为“指挥官”的教师只有调动出“冲锋者”的冲锋热情,“冲锋者”才能轻松攻占知识的堡垒。所以,能否协调好师生关系,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实施高中英语新课标,实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的课程目标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课堂上协调出良好师生关系,调动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呢?唯一的办法是摘下学生头上的“紧箍咒”,还学生一个宽松的英语课堂。英语课堂的宽松,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者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要求。遵循这一要求,不仅使教学内容焕发出生活的朝气,而且可以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情趣,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勇气。有人说的好:高中英语新课标要以营造“和谐课堂”来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宽松”的课堂消除了师生的隔阂,放开了学生的智慧和情趣,是实现“和谐课堂”的基础;“激趣”用生活化教学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是实现“和谐课堂”的保障。如果我们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新课标的过程中能将“宽松”和“激趣”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于我们的课堂之中,和谐发展的新课堂就一定能在我们的手中塑造出来。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坚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动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推动素质教育和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标》

[2]《英语周报》

[3]《新课改实用教学策略》

上一篇:浅析初中化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制”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