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新

时间:2022-06-08 01:42:29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新

摘 要: 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作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启迪学生创新,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那么,怎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创设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台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新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启迪学生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产生了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超市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货架上放了许多日常食品,并标上单价,如:苹果3.50元/斤,饼干4.5元/斤,果冻3元/斤……让一位学生当“销售员”,一位学生当“顾客”走进超市购物,最后到收银台付钱,我提问:“这些东西各大约多重?”学生估一估后,售货员拿出秤来称一称,然后算算应付多少钱。解后,请其他同学上台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实际应用和加深理解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认识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单位,这些质量单位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口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提供3种水果的只数:苹果66个,梨32个,桃7个。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2种水果,算一算它们有多少个,并列式解答。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了3个不同的问题,(1)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算式是66+32;(2)桃和梨一共有多少个?算式是7+32;(3)苹果和桃一共有多少个?算式是66+7;前两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不进位加,这是以前学的内容,学生都会做。第3题算式“66+7”则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进位加,在合作交流后让持有不同解法的学生述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全体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到听取同伴意见的重要性,体会到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并在观察、分析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学《正比例》这一课时,要求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成绩稍好的同学基本能说明理由:(1)边长与面积是两个相关联的量;(2)边长变化,面积也随着变化;(3)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一定;(4)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而成绩稍差一些的同学就有困难了,如:不知道如何判断比值是否一定,语言描述不清楚等。这时,会的同学就会积极地指导他们,教他们如何求比值,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等,直到他们会为止。在这个时候,学生的耐心往往超乎老师的想象。当全组顺利通过检验加分时,小组成员大声欢呼“yeah”,那位被抽查到的学生也因为集体争得荣誉而自豪;而没有过关的小组,虽然其他三人受到了惩罚,但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你会发现他们更认真了,这让我感觉到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品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小学数学教育,2000.

[2]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1999.5.

上一篇:英语口语选修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地铁施工中的防水工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