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7 07:32:14

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物流;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物流服务领域,如德国邮政、九川急便、日本通运等都在我国迅速扩展业务等。外资的入驻对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国国际物流业只有不断发展完善才能应对冲击与挑战。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规模小,配套性、兼容性差。对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国际贸易的各种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重路线,轻节点”式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此外,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在运输设施方面,运输路线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工具的增长,道路堵车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交通网的运输效率;在仓储设施方面,大量的仓库过于陈旧,防火、防潮、防盗性能较差,运用高科技手段储藏现代化的商品难度较大。

2.国际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物流发展的时间较短,加之落后的管理体制,使得我国缺乏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企业作了若干规定,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业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货运,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现行法律已无法对其进行监管。入世之后,国内物流业者纷纷进入国际物流业,由于从业者本身素质的良莠不齐,国际物流行业管理存在隐忧,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

3.国际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尚未从物流系统角度全面开展各环节标准化工作,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等。虽然目前我国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卸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4.国际物流运输能力不足

国际海运船队数量看似庞大,但船队结构不合理,大吨位的船舶少,新船、高科技、高性能船型少,散货船占船队构成的大部分,油轮和集装箱的数量偏小。这既不能适应我国大量进口原油的需要,也不符合世界船队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另外我国港口不足,影响进出口货物及时的流进流出,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远远满足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5.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低

EDI、条码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国际物流系统的3大信息技术,这些高科技产品为国际物流全球化、无纸化提供了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其中EDI的应用更为突出。我国EDI的应用相对集中在进出口企业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之间。EDI以及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应用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物流速度,增加了成本。

6.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国际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国际物流较为传统物流更为复杂,它融合了管理学、营销学、信息技术、货运、国际贸易、运输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目前既懂物流、管理又懂外贸、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

二、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对策我国国际物流业必须向着国际物流合理化方向发展,来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理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逻辑脉络,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应特别注意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修改与国际法、国际惯例、公约相抵触、相冲突的法律法规。为此,必须建立起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组成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清理和制定系统的物流法律法规,保障国际物流业的顺利进行。

2.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改造,加快建设高起点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如,充分发挥现有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仓库的作用;在港口建设上,要提高港口、站场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设备的配套性,提高港口、站场作业环节之间的协调能力,努力建立起以海港为核心的国际运输枢纽。

3.培养国际物流人才

理论是实践的根本依据,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理论的探索,用先进的理伦指导实践。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指导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物流专业和课程,积极培养国际物流领域的高级人才,使之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推动力量,以知识、智能推进我国国际物流的高速发展。

(二)企业方面

1.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

物流企业要建立全球物流信息系统,就需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物流等子公司连接起来形成网络。物流企业必须准确、及时、高效的捕捉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才能科学的指挥国际物流的高效运转。建设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及时”供应与分销技术,降低存货成本,增强对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优化选择,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加强国际物流合作

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的一个焦点。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的繁荣。我国加入WTO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敞开了大门,也为我国企业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内物流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机会,利用其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快自我发展,促成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处于初步阶段,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共同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长春,顾永才.国际物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伍景琼.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1-2.

[3]杨太伦.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9,(30):25-26.

[4]杨娟.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8-19.

上一篇:解读“阳光教育\效率教育\活力教育” 下一篇:企业自主创新和全球化运营的最佳典范―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