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课程体系与国际物流岗位群的对接

时间:2022-06-07 04:01:00

高职物流课程体系与国际物流岗位群的对接

摘要:国际物流岗位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具有相应的素养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并不十分适应,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物流岗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根据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逐渐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物流岗位群;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26-02

随着国际物流岗位对专业性人才的需要逐渐增加,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的设置并不十分完善,难以适应国际物流岗位的需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课程,构建相对完善的物流管理课程,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国际物流岗位群分析

国际物流岗位大都是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和商贸服务物流行业,岗位群集中在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货运及单据处理诸多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素质。作为一名专业的国际物流岗位人员,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市场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其次,作为国际物流岗位人员需要掌握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需要掌握相关的物流职业基础知识,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营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国际货运知识、仓储配送专业知识等等。作为一名优秀的国际物流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对物流行业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地了解,能够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提高物流工作水平,促进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

2.能力素质。国际物流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相应的能力,确保物流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物流工作设计不同物品的调配和协调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比较高。国际物流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突发事故或者是紧急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能及时合理地解决突发事件,避免对物流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形象。物流工作人员还需要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保障物流数据的管理,能够处理相应的电子业务,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职院校物流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物流课程体系是物流专业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的舍取、侧重、组合、编排的系列结构。高职培养的目标是中初级操作性人才,应当突出技能型操作性。当前相当多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导致该专业的人员难以适应物流管理岗位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物流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应该是职业能力和岗位素质,物流课程内容设置中不仅要重视物流专业知识,着眼点放在物流岗位所需的技能上。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的物流岗位工作需要并不完全一致,如国际物流岗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不高,这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及时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中相关的专业课开设比较多,与真正动手的操作有距离,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达到物流岗位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物流行业的应急处理能力都不高,物流管理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2.课程体系缺少实践能力培养。国际物流岗位较为重视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中学生的实践课程并不多,导致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还有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对于物流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如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实践课程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的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由于缺少相应的物流岗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水平。

三、高职院校物流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针对当前国际物流岗位的需要不断完善,进一步重视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水平,塑造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1.合理设置物流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合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素质,更好地适应国际物流岗位需求。一方面,遵循合理、够用的原则设置物流专业课程。要侧重于基础并非系统地安排仓储与配送实务、货物运输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国际货运实务等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构建相对物流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另一方面,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课程。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确保学生素质和知识面能够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物流管理工作的需要。

2.围绕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物流岗位偏重于实践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适应物流岗位的需要。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物流岗位和大量实践机会,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工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流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或者是小组实践的方式,解决别人和自己在物流实习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性比较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有一年的实习期,多方为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和实习单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跟踪指导,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这些问题。加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3.改革课程讲授模式及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还需要传授模式改革的支撑。不必拘泥于教学方案和传统授课方式,有的课程可以在校内课堂讲授和实训相结合完成,如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有的课程完全不必要在课堂上讲授,如配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等,在学生预习、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实境教学,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时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另外,还需要改善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考察中加入实践能力的考察。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大都是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核,考的内容也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在今后的考核中需要增加一些学生能力的考察,增加实训、实习报告成绩在考核的权重等。比如设置一些物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等等。物流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翠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108.

[2]盛鑫.产业转移背景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60.

作者简介:潘冬青(1976-),壮族,讲师,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工程咨询。

上一篇:理顺公安院校学生廉洁教育涉及的几对关系 下一篇:董邦达的绘画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