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临床护理体会

时间:2022-06-07 12:34:58

产后出血临床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病例均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患者,其中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为(27.4±3.8)岁;本组病例中有49例为本院分娩,7例为外院转入;病例中初产妇为41例(73.21%),经产妇为15例(26.79%);引发产后出血病因:凝血功能障碍3例,软产道损伤5例,胎盘因素15例,宫缩乏力33例。

1.2诊断测量标准

临床测量出血量的方法可根据分娩方式而有以下几种:①自然分娩者,在分娩结束后将聚血盘放于产妇臀部下方,2h后测量聚血盘中的血量,称重床单、纱布上的血量,收集并称重产后24h内会阴垫血量,将上述三者血量相加即为出血总量[1];②剖宫产,将产妇子宫壁切开后将羊水处理干净,之后使用负压瓶收集出血,其余出血收集方法与自然分娩者相同。

1.3护理方法

1.3.1协助改变和給氧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首先将患者身体放平,特殊情况时可呈头低足高,这样游离回流下肢静脉,与此同时注意给予产妇保暖;保持产妇呼吸道的通畅性,给予产妇及时持续性吸氧,若患者不能自主吸氧则需给予气管插管或者面罩給氧,在给予吸氧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吸氧效果,例如:呼吸是否正常;口唇、面色、指甲是否红润;SPO2是否正常等等。

1.3.2建立静脉通道

产后出血急救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恢复循环血量。对于出现明显出血症状者,应该及时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选择静脉套管针(16-18号)进行穿刺,这样有利于固定及加快输血、输液的速度,避免出现反复静脉穿刺,从而降低导管感染率、减少静脉损伤以及降低患者的痛苦。在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可选择含钠液体,若有必要可给予输血,在输血前可给予代血浆-羟乙基淀粉进行扩容。

1.3.3配合医生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对于确诊产妇出席产后出血,医护人员首先根据常见病因进行处理,例如:按摩子宫,这样可有利于促进宫缩减少出血量,另外可给予加注适量的宫缩剂。按摩子宫的目的是收缩子宫,首先由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向下按下腹,并将子宫向上推,而右手则放在子宫底部,拇指放于前壁,其余手指放于后壁,进行有规律按摩即可;若患者经上述处理仍然无法止血,则可以考虑是否因软产道损伤、阴道壁血肿或者胎盘胎膜残留而引起的出血,医护人员需认真检查软产道是否存在裂伤,并及时采取修补缝合措施[2]。

1.3.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产妇分娩后需密切观察其阴道的出血量,是否存在血块,尤其是产后2h,同时需连续监护24h;在产后24h内需要由专人进行临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特征并做好保暖措施,同时监测生命体征,20min/次,另外需给予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宫低的质地、高度,适量给予按摩子宫,挤压出宫腔内的积血,观察阴道出血的性状,密切观察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叮嘱患者需要及时排空膀胱,监测并记录尿量。

1.3.5心理护理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而言,大量出血对产妇极易产生不良刺激。因此,护理人员在急救操作时应该注意轻拿轻放,避免让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另外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都应该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干预,积极关心患者,及时了解产妇需求,并告知患者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这样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急救。

1.3.6预防感染

对于产后出血患者,由于其贫血机体的抵抗能力较弱,再加之急救时产生的多种侵入性操作,因此极易引发各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同时定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恶露等等,这样有利于尽早发现感染情况[3];另外在行宫腔或者阴道内操作时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注意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性以及环境卫生;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嘱咐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以及富含铁质的食物,这样可有利于纠正贫血、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患者机体抵抗能力。

2结果

本组选取的5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848.35+204.63)mL;经医护人员的积极急救及护理干预后,其中痊愈者53例,3例出现并发产褥感染,经临床治疗后治愈出院,护理有效率为94.64%。

3体会

在笔者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产妇产后出血现象一般发病较急,若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则极易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因此,为了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护理人员应该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相关指标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生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及时给予预防或者治疗处理。若产后出现出血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安慰患者不要紧张,尽量让其保持安静且协助其调整,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同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另外积极配合医生查找病因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或者后遗症的发生率。

上一篇:合作学习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下一篇:盐碱地植物栽培养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