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演变

时间:2022-06-07 12:28:33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演变

作者简介:何媛媛(1987-),性别女,汉族,籍贯安徽省阜阳市,为安徽师范大学2011级世界史硕士研究生,从事美国史研究。

摘 要: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及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初步确立。先后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各种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都是随着战争和外交政策的变化而来的。发展到21世纪,随着旧的体系的解体,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本文不仅清晰、详细总结了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又突出了各个体系之间的连贯性和过渡性。文章的最后对未来国际关系做了预测,以及展望了中国在未来国际事物中将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确立;演变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Worl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

HE Yuan-yuan

Abstract:Thirty Years War is the start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urope,Westphalian system creating 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Then there has appeared Vienna system,Bismarck continental system,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Yalta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 is accompany with the wars and changes of countrys foreign policy.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system,the n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 is gradually establishing in21century.This paper not only clear and detailed summarizes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ystem,it also highlights the coherence and transition between each system.The article forecasts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inal,and prospects China will play a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modern world;international relation,;establishment;evolution

一、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中世纪后期,欧洲表现为罗马天主教会和封建主联合统治的邦国林立、纷

争不已的“欧洲秩序”。欧洲大陆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三十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17世纪西欧的生产方式开始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经无法适应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是各种矛盾的综合爆发。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是最直白的表现。1648年,作为战争结果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标志着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从而开启了欧洲多级“均势”的格局。

随着该体系的确立,近代民族国家出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民族国家确立后它所具备的国家促进形成良好的国际秩序,对以后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第一部国际法的构建也是在该体系确立之后逐渐形成的。最后体系的形成也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宣告了中世纪天主教一同欧洲希望的破灭,各国的世界观也由高度宗教性转变为世俗化,宗教在各自的疆界内从事活动,国家也不干涉别国的宗教事务。体系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当数国家至上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②

2、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它必然会被取代。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给法国的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因此封建主义必然要扼杀新生的革命力量。英国领导的六次反法同盟最终扼杀了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战争结束后,为了惩罚法国,应运而生了维也纳体系,重新确立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上来看,会议确立了“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正统原则”就是要恢复正统,欧洲原来的封建主义秩序要卷土重来,“补偿原则”就是要补偿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损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以便他们重新划分范围和确立统治。第二,从保障机制上来看,建立了“神圣同盟”、“欧洲协调”。“神圣同盟”的建立维护了君主们的封建统治;“欧洲协调”为以后各国之间协调关系做了示范;第三,从力量框架上来看,东方的俄、普、奥与西方的英、法共同支配欧洲的国关系。③

维也纳体系存在许多先天的不足。首先体系尽力维护的是旧的秩序的稳定,并不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的秩序,这一点就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其次这样的平衡也是暂时的,缺乏强有力的力量去保证这种平衡。因此,维也纳体系不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注定要被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替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随着18、19世纪工业革命以及列强瓜分世界的殖民狂潮的掀起,维也纳体系下的国际关系体系权力结构产生重大变化,欧洲均势被打破,美国、日本加入争夺霸权的行列,对欧洲霸权提出了重大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一场短暂的总决战而发展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世界人民历尽苦难。“彻头彻尾地终结了素来被称为欧洲协调的国际体系”。④战争结束后,战胜国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孤立新生的苏俄政权,建立了战后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结束后,建立在各国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凡尔赛会议和之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确立了资本主义新原则。但是“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⑤在这个体系内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作为战胜国的美国抛出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听起来虽然冠冕堂皇,但其目的却是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霸权。英、法、意等国不愿意退出争夺霸权的行列,虽然言辞上并不反对,但实际上英国仍推行均势政策,法、意仍迷恋于权力政治。⑥

其次,建立国联作为约束机制,此后还有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和1928年的《非战公约》以及召开国际裁军会议,但是这些机构和条约不具有强制性,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治措施。所以二战之前国联在制止法西斯的势力膨胀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从力量框架看,一是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不稳定。德国和苏联发展速度较快,德国很快超过了英法,苏联也后来居上,美国和日本发展也很快。二是力量对比变化很快。开始的主导力量到后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到30年代初力量分野的态势基本明朗,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站到了英、法、美三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对立面,苏联与后者的距离拉近。⑦

虽然维也纳体系最终瓦解,但是相较于华盛顿体系而言,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的。比如“国联”的建立,国联是在大国操纵下存在的,由于美国和苏联的没有参加,其他国家之间也难以维持均衡的实力,加上后来日本、德国的退出更加证明了国联不能作为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而存在。但是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这样的进步意义是不能抹杀的。所以综上,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是在不均衡实力的情况下存在的,因此不能长期维持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4、雅尔塔体系

二战爆发后,旧的体系被打破,从战争开始之际,盟国之间就开始合作,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做了准备。雅尔塔体系包括雅尔塔会议的决议,还有之后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以及发表的宣言、协定、合约等。体系的两个核心的国家是美国和苏联,这个体系主要是建立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霸权,并且两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战争的形式来争夺全球霸权。但是随着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中心争夺世界霸权的体系的解体。

虽然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了诸多不安定的因素,但是它还是有着积极的一面意义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在战争期间,盟国之间合作共同战胜了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和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在战争之后,体系的弊端也必须看到,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基础上的。随着战争的结束,这种均衡随即被打破,美苏分别划定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雅尔塔体系是美苏强权政治的结果,是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消极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殖民主义消失之后依然存在,而美苏争霸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冷战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秩序的建立埋下隐患。

二、未来国际关系体系的走向

综上所述,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缘起于17世纪中叶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它以民族国家形成及以其为基础的国与国的关系确立为主要标志。之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幻组合,国际关系体系又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的更替与嬗变。在雅尔塔体系瓦解之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美苏两极格局被一超多强的局面所代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洲老牌强国的存在,日本在战后的迅速恢复和崛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一超多强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正如亨廷顿所言:“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⑧

冷战之后,世界上多极力量并存,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大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由相互对抗向着共同合作发展,共同对抗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趋势。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一批潜力巨大的地区强国和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经济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必然出现新的国际体系。除了美国和传统欧洲强国以及日本以外,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发展。中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但在国际体系中一直处于甚至边缘地带。但是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也需要到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因此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各项事务,广泛参与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沟通与交流,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注解:

① 彭春艳:《浅析国际关系体系、格局和秩序》[J].理论研讨,1999年第4期.

②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③ 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212页。

④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⑤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2页。

⑥ 陈世阳、夏欢:《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⑦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221页。

⑧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上一篇:《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下一篇:建国以来的票证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