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不能“出格”

时间:2022-06-07 08:28:17

作品的“格”即作品视界,它是指阅读客体显性的、明确的规定。虽然它存在着解读的空间和指向的非单一性,但对于每一个作品都有一定的视界、一定的范围。我们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也应该是“戴着镣铐跳舞”,只能在作品视界中进行。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不是一味地追求自由,也不是一味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过于浅显化、随意化。无论我们的阅读主体多么创新和试图别出心裁地多角度解读,它总有一个界

限,也许一千个读者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然而曹雪芹一定有他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的指向,读者与作者在某些细节甚至是主题上难免会有差距,但作品中的“宝黛钗”不可能成为“刘关张”。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是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

引导。

一、在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求学生品读“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口,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时,有个学生说:“这一系列动作把林冲的形象写得很透,它把林冲的谨小慎微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取、挑、盖、戴、拿、拽、锁’等词可看出。”教师问:“里面作者还反复提到一个物件,是什么?”学生再看语段,齐答:“钥匙。”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反复写钥匙,而且等草料场着火了后林冲还把这把钥匙拿在手里吗?”学生恍然大悟:“这个钥匙是他坚守岗位,不愿丢失这个卑贱的职位的表现。”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林冲是被逼迫上梁山的主题。

如果教师不适时引导,学生不会深入思考,很可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于表层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而忽略了这个关键点,进而不能对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脱离了作品的视界,甚至曲解了作者的意图。

二、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进行多元解读

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讲小说《边城》的主题时,有位学生认为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如今社会“白富美”“高富帅”的社会丑陋的拜金主义现象进行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要在人生起步时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说:“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朦胧,也很纯真,爱情是美好的我们都应该向往,但我们应该看到翠翠的这么美的爱情背后有深厚的土壤,这又是什么呢?”教师寥寥数语,学生马上再一次对作品进行解读,马上发现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将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力、男盗女娼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唯实唯利的人生观”对照,表达他对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样合理引导到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上来,学生对作品进行了多元并深入的解读,避免了学生陷入爱情的单一误区。

三、在语文学科框架内进行作品多元解读

语文学科有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它不同于美术课,不同于历史课,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时不能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

如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如果学生借此大谈建筑的不同特征,甚至扩展巴洛克建筑艺术、洛克克建筑艺术,有学生坚持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和现代建筑的种种缺陷,这样的话就背离了语文的学科范畴,超出了文本的视界而到了建筑学科、建筑的视界去了。对于这样的文本,应该主要抓住文本是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文体特点来品读。要在对作品解读的同时掌握科学小论文的有关常识,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而分析文本简洁、周密而又生动的语言特色,并引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

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张良田.高中语文课程整体改革的思路[J].现代语文,2001(01).

[4]马景仑.汉语通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姚麟园.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03.

(作者单位 江西省莲花县清水中学)

上一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探讨 下一篇:计算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