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与关注

时间:2022-06-07 02:08:31

我这里提出的模糊管理,其核心思想是不与学生在细节上纠缠。

班主任一旦与学生在细节上纠缠上了,就会被细节问题转移视线,导致原本该管的事情没有管,而在不该管的事情上纠缠不清。

管理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像精细化的技术工作一样,能精确到零点零零几。在不能精确的情况下,如果班主任一味去追求精确,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降低管理效率,造成教育管理无的放矢。

所以,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权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班主任需要一双慧眼,看清楚什么问题该管,什么问题不该管,什么问题必须马上管,什么问题又必须拖延管,什么问题可以“模糊”,什么问题又“模糊不得”。

这是一个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模糊管理”。

一、模糊时间,关注事件

爱打篮球的谢伟

我们班的谢伟喜欢打篮球,吃过午饭以后到午自习,中间还有一点时间,就是这一点时间他都要到球场上活动活动。所以午自习经常迟到。

这不,又迟到了,监管自习课纪律的谢子娟报告,谢伟午自习迟到5分钟,根据班规要写500字说明书。

但谢伟坚持自己只迟到3分钟,所以只需写300字说明书就够了,两个人就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最后交到了我这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5分钟还是3分钟?我能断清吗?可能会有点困难。我们都知道,手表是一个机械,机械的东西,都有误差,根据物理学的观点,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能是谢子娟的表有误差,也有可能是谢伟的表有误差,还有可能是两个人的表都存在误差。

那么,查清楚时间是不是工作的目的?

显然不是,追究午自习迟到才是我的真正目的。

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直奔目标,而在半路上转了弯,那么走得越久,就会离目标越远。花费的时间越多,管理的效率也就越低。

谢伟打篮球这件事,班主任一旦在“3分钟还是5分钟”这个问题上与学生纠缠不清,就会在无意识中转移视线,等到你把时间弄清楚了,谢伟已经对迟到没有负疚感了,如果他赢了,他可能还会有胜利的感觉。

这样一来,整个事件的性质都变了,成了对时间的调查和核实,而原来的本意,对自习课迟到的追究,就在无意之中被转移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模糊时间,关注迟到。

我对谢伟说:

第一,班级规则是这么制定的,咱们服从“裁判”,所以你必须要写500字说明书。如果你认为谢子娟有失公允,那么你可以提议对她的执法情况进行信任投票。

第二,在写说明书的时候,我建议你回答三个问题,你为什么会迟到?午自习迟到有什么弊端?今后你打算怎样避免迟到?

谢伟写完说明书以后,我再跟他交流的时候,他已经认识很清楚了。

二、模糊对象,关注现象

“自首”还是“辩解”?

一次数学课,我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书写,突然听到下面有笔敲击课桌的声音。

我没有转过身来,而是继续书写,只是说: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当你正凝神聆听天籁之音的时候,却忽然有一个噪音传来。

贺铸龙说:钢笔坏了,写不出字来!

我微笑着问:你这是“自首”还是“辩解”呢?

旁边的王宇说: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很多同学脸上都挂着会心的微笑。

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转过身来,大声追问是谁在敲击课桌,贺铸龙会站起来承认吗?我不敢肯定。

如果没有人站起来承认,而我又已经追问是谁在敲击课桌了,局面一旦僵持,怎么办?继续调查,那我这课还上不上?如果不继续调查,我怎么下台阶?

如此一来,我就进入一个两难境地,骑虎难下。

那么,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敲击桌子呢?

我当时分析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无意中弄出了声响:

第二种,虽是有意弄出’了声响,但属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种,故意挑衅。

如果是前面两种可能,则对象是谁并不重要!一方面这种行为对课堂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也实属“情有可原”。所以,就没有必要调查清楚对象是谁,再进行责任追究。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故意挑衅,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只挑衅一次,他会接着进行挑衅。

所以,分析这三种情况,暂时都不需要把对象追查出来。但课堂上既然已经出现了这声响,而且全班同学都听到了,我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必须提醒注意。如果是前两种情况,提醒注意之后,学生就会自觉收敛,如果是第三种情况,等到学生继续挑衅时,再追究也不迟。

所以,我就采用了模糊策略,调侃了一句。没想到的是,贺铸龙就主动承认了。

三、模糊过程,关注原因

会花钱的小良

刘老师,昨天小良生日,他请同学的客,花了600多元钱。

听到这个消息,我吓了一跳。一个十五岁的初三学生过生日,哪里要花这么多钱?

我把小良找来,听说你昨天生日,花了不少钱?

是的!600多元。小良非常坦率地承认。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呢?

他们只顾自己潇洒快活离婚,我就是要花钱花得让他们心疼。

我有点吃惊,你说的“他们”是指谁?

我父母。

我这才知道,小良的父母早在他十岁那年就离婚了。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电话通知了小良的父母。

小良的母亲在我的办公室里,气急败坏地逼问着小良:说,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没想到小良毫无愧意,冷冷地说,都请同学的客了。

请的什么?

吃饭!

请了几个同学?

八个同学l

请八个同学吃饭要花600元?小良的母亲气不打一处来,一竹鞭就抽在了小良的身上,而自己的眼眶里已是泪花滚动。

小良一声不吭。

说!还干什么了?母亲的竹鞭又一次落在了小良的身上。

但小良仍是一声不吭。

事情至此似乎已陷入僵局。

我把小良的母亲拉到一边,对她说:这个事情暂时就到此为止吧。

这个有点泼辣的妇女有点惊讶:难道就这样算了?我还没问明白他是怎么把钱花完的呢。

我说:你没看你们现在已经陷入僵局了吗?你这样问下去能问出来吗?再说,他花钱的这个过程一定要弄清楚吗?我看没有必要,有必要的是咱们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花钱。

小良母亲脸上的泪痕未干:是我们把他给宠坏了,心理上总觉得亏欠了他,所以想从金钱上来进行一些弥补,没想到这孩子经不起

“宠”……

我摇摇头,不对!在小良的教育上,你们不是把他“宠”坏了,而是把他给“带”坏了。是你们用一种畸形的爱,造就了他畸形的人格。

畸形之一:报复性花钱。与小良的父亲离婚以后,你总觉得亏欠了孩子,所以他只要装出一副“没妈的孩子”的样子,你就会心疼他,不断给钱。你的本意是想从金钱上去补偿他,还简单地认为:给的钱越多,给孩子的补偿也就越多。没想到,你的这种“亲情不够钱来补”的心理,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感恩,反而被他当成了一种报复手段――就是要花钱花得你们心疼。你要知道,他在花钱的时候是只有没有负罪感的。

畸形之二:亲情淡漠。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你们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直到今天,你还在埋怨他的父亲,却不找自己的原因。你想想,一个在辱骂、埋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还有亲情的温暖吗?

刚才你打他的时候,他不疼吗?当然疼,但是他一声都没有吭,就那么冷冷地看着你,任你打骂,没有一点感觉,难道你没有感觉到这种冷漠的可怕吗?

对亲情冷漠,对学习冷漠,对社会冷漠。所以他才会对父母的辛劳视而不见,明知是血汗钱,偏要大手大脚花。

最后,我对小良的母亲说:既然现在孩子无法将花钱的过程说清楚,我们就不要再做无效的努力了,将这个过程“模糊”,省下功夫,思考当前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小良为什么会报复性花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子之间、母子之间亲情淡漠?这些问题才是我们需要认真追究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四、模糊个别,关注整体

我真烦

我自从去年担任七年级C10和C11的英语教学,一年来教学上一直很顺心顺手,教学效果很不错。学生也很开心快乐,师生间相处配合也很默契和融洽,我觉得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呢!

但不知怎么的,本期我继续教这两个班的英语,觉得他们整体上变样了,体现在上课不很积极,课堂练习有质量问题,单词默写过不了关,背书不主动。我觉察到他们并没和我对着干,就是学习上变了,我很烦,很担心他们的学习。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也弄不明白啦!

尤其是课堂和家庭作业老是那几个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我真的很烦!天天找他们耐心细致地谈心和交流,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且都落实到位了,但效果不明显。一次又一次找他们谈话,他们那几个人态度很好,低着头,承认和答应得很好,但就是做不好。开学这么久了,一直屡战屡败,无济于事。

课余我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也分析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并且不光是英语这科,其他七科也是如此。我真的很烦,很困惑!

我迫切希望各位同仁为我指点,消除我这方面的烦恼!

贺建平

贺老师很烦!烦的原因是觉得班级整体变样了,学生上课不积极,课堂练习有质量问题。由此,贺老师就开始关注课堂和家庭作业老是不能按时完成的那几个学生,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该谈的话也谈了,但效果就是不明显。

班级整体变样了,这是整体的班风和学风变化的问题。贺老师施力的方向是那几个后进生,结果是后进生的态度很好,低着头,承认和答应得很好,但就是做不好。所以,开学这么久了,贺老师一直屡战屡败,无济于事。

这是一个完全凭直觉做出的判断:班级整体状况不好,主要是由几个后进生造成的,所以,要扭转整个班级的班风,就必须教育好那几个后进生。

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谁是当务之急?是教育好那几个后进生?还是迅速扭转班风学风?

很明显,只关注那几个后进生,老师花很多力气,即使他们一个个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也不可能从整体上扭转班风学风。

经验证明:教师如果只看到个别现象,不关注整体,一味对后进生施力,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其结果往往是后进生越来越讨厌学习。“堵”是堵不住的,明明堵不住,教师还拼命去堵,就会很烦。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该将施力方向反过来,往培养优生上施力,在班级培养一批能够真正带动班风学风的优秀学生,然后通过优生来营造班级勤钻研、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是“引”的办法,让一部分人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在一个集体中往往就会出现“从众效应”,把后进生也带动起来。

这种策略叫:模糊个别,关注整体。

上一篇:我班的红豆不开花 下一篇:“盖楼”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