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6-06 07:23:25

浅谈新课标下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要:提出了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过程教学增强学生体验和探究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新课标下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程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身体力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对之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把学生熟知、亲近、现实中的生活数学引进数学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从而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很多对数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学习就是纯粹的记忆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多列举一些与生活时事相关的例子,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分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让学生探讨、交流,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做出总结。然后教师再点评,表扬对的小组,补充总结不完整的小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接受了知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课前激趣、课中增趣、课后益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二、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路人,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是学生可敬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真正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加情感的投入。作为教师,我们要记住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他们今后发展有利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谈”中“悟”、“错”中“磋”、“探”中“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好循环轨道。

三、重视过程教学,增强学生体验和探究能力

1.让学生参与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数学概念的形成通常取决于数学自身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我们的教材通常省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还可以用反例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2.培养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推导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一是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提出猜想,然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成果,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推导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在例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多个问题,从单方位到多方位、多角度去发散联想、思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架构。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交流是数学教学的基本部分,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分享彼此心里的想法。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使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就可解决。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可先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获得情感,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火花进行充分的碰撞,进而产生集体智慧,最后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虽然教师在知识的掌握上比学生更准确,解题经验更丰富,但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思维会越来越活跃,认知结构也会越来越坚固。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出奇制胜的解法,这样真正体现了教学民主、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心理体验、新的认识、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交流、分享、分析,并思考结论、经验和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彼此收获。

参考文献:

[1]蔡火城.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育[J].才智,2011(19)

[2]潘小明.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3(02)

[3]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11)

[4]李祥增.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2)

[5]孙庆超.浅谈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6]赵燕,屈晓云.新课标下如何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榆林科技,2007(05)

上一篇:关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技术工作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在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