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现状与策略

时间:2022-06-06 03:22:04

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现状与策略

[提要]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本文研究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服务;高职教育园区;改进策略

基金项目: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K201232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8日

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强化科技开发,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构建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相互促进的机制,从而更好地开展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的高职教育基地与实验区,2008年被江苏省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园区,2009年成为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依托主体之一,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园区现有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教职员工4,000余人,在校学生7.6万余名(其中高职学生6万余名),每年有2万余名高职学生参加就业。园区内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工作对所在区域的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对5所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现状与总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从高职院校自身方面做了相应的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资改进的参考意见与建议。

一、科技服务: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政校企合作加强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工作,政校企三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促进区域经济、科技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与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状况,在政府相关部门和高职教育园区的组织推动下,高职院校派遣科技服务人员,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为依据,参与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产业特点、技术需求以及市场供求变化,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指导和协助相关企业制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协助地方政府部门或高职教育园区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争取获得立项和财政资金的支持,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咨询;定期为中小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和咨询,提高基层科技工作水平和服务企业的能力。

2、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深化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政府职能部门与高职教育园区管委会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科技服务形式和内容,引导和督促科技服务人员深入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和企业的技能培训与科技服务,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协助政府开展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通过派遣科技服务人员的桥梁作用,高职院校有效改善了当前基层科技管理力量薄弱、科技工作水平不高的局面,加快了技术资源的有效扩散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的建立,并为企业锻炼培养了一批拥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科技开发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二、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1、重大科技服务项目较少。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5所高职院校获得的科技服务项目以省部级、市厅级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为主,国家级项目近乎空缺,只有一些国家级项目的子项目或分课题。每个学院年度科技经费在200~500万元之间,没有超过100万元的单项科技项目,超过50万元的科技项目也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科研基础较差,科研能力较弱,单个院校获得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外部竞争,高职院校的科研条件与能力无法与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相抗衡。

2、正高职称与博士较少。调查中发现,5所高职院校中,除一所学院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超过20人以外,其他高职院校的教授人数皆为个位数,占全体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2%。5所高职院校中拥有博士学位(不计在读博士)的教师人数皆为个位数,占全体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2%。而且,5所高职院校皆无专职研究人员。上述现象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能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条件、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对高级职称人员与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吸引力、高职院校的福利待遇等。

3、科技服务政策不完善。调查发现,5所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政策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宏观形势的变化每隔两三年调整一次科技服务政策,但有的院校仍然在使用五六年前的政策,其中部分条款明显已经跟不上科技服务的思路与步伐,部分激励措施根本起不到激励效果,反而不利于调动教师提供科技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各高职院校升格后的办学经历较短,还没有形成类似于本科院校的科研氛围与环境,加之自身的科研基础与能力有限,科技政策的修订滞后于科技发展的现状与高职院校的科技管理水平有重要关联。

4、科技服务条件不齐全。调查显示,5所高职院校近年来科研条件日益完善,但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条件还很不齐全,学院的经费投入只能优先保障重点专业的建设需要和重点科技项目的需求。科技服务的场所、设备、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限制了高职院校整体科技服务的能力与水平。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中心的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必须优先配置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方面,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科技服务方面的投入,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一矛盾。

5、科技服务意识不明确。在调查中发现,5所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只在评聘职称时才参加科研工作,日常工作中参加科技服务工作的动机不足、目的不明、积极性不高。科技服务意识还停留在职称评审与科研工作量要求上,因此,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制定人事分配政策来强行要求教职工参加科研工作,并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采取一种“负向激励”的管理办法来提高学院的科研成绩。这一现象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有些关系,5所高职院校皆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观念根植于部分领导、管理人员、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正确的科技服务意识还没有形成与发展开来。

三、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改进策略

1、统一思想,加强科技服务意识。高职院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与质量,必须首先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科技服务意识,统一学院领导、科技管理人员、广大教师的科技发展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科技服务工作既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只重教学不重科研”的观念是片面的、错误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

2、协同攻关,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单个高职院校若只凭一己之力去争取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几率显然较小,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单兵作战”能力是相对有限的,但是,5所高职院校集合所有资源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服务项目,则效果完全不一样,5所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能力丝毫不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而且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那么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概率也较高,科技服务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经过组合利用就会变不利为有利。

3、内培外引,增强科研服务能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必须在现有科研人员的能力提高与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寻求突破。一方面加强现职科研人员的培训,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专职科研岗位,增加科技服务人员的待遇,改善科技服务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设置专项经费保障高水平人才的生活待遇与工作条件。

4、完善政策,提高科技服务质量。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科技管理的新趋势、新方向及时地调整科技服务政策,制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服务奖励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尽可能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为科技服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另外,高职教育园区应建立科技服务协调管理机制,以减少院校之间开展科技服务竞争的内耗与成本。

5、共享资源,改善科技服务条件。高职教育园区为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提供了先天性的优势条件,可以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园区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与联结经济效应,为高职院校改善科技服务条件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每一所高职院校拥有的科研场所、设备、人员、信息等科技服务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就可以有效地分摊成本,提高效益。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在于,必须建立竞合共生、互惠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建新.高职院校如何拓展社会服务功能[N].中国教育报,2011.11.4.

[2]刘安华,陈德清,邱远.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服务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5.

[3]蔡新职.高职院校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相互促进机制构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上一篇:谈前景理论在应急决策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