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反思助力

时间:2022-06-06 11:04:15

为教师反思助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专业成长意味着需要时间,需要给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需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杠杆,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反思,不断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有助于坚定教师的专业精神,有效地把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推进教师的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营造利于教师反思的文化氛围

教学反思不是单个教师自己的事,需要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指出的那样,个人进行反思实践并从中受益的能力取决于他在哪种组织文化下工作,反思的理念和实践往往容易在鼓励人们公开地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组织文化环境中培养起来。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容、开放、和谐、合作的教师反思文化氛围,鼓励教师个人或教师之间合作收集教学实践的资料,并经分析、判断和重建,逐步实现教师之“人”与教学之“事”的相互提升,促成教师反思的日常化,使之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使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评判和相互合作中逐渐提高反思能力,获得教育教学智慧,发展个性,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是对原有经验的反省修正,甚至是对原有经验的某种挑战,这会在不同程度上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焦虑、困惑和不安。学校要适时引导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总是生活在“反思教学”中,反思只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当教师的原有经验足以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有权利以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并不必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另外,教师经过反思获得的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之后,才能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才能转化成教师教学常规方法。学校要给教师时间,给教师一个缓冲期,允许教师经过内化和吸收,改变自己原有教学行为,逐渐接纳和认可反思后的教学,将“反思教学”变成日常教学。

二、创设利于教师反思的管理制度

创设一种有感染力和约束力的管理环境是促进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必要之举。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自觉进行反思,个别有反思意识的教师,其反思也往往浮于表面。要促进教师反思,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范,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反思成为习惯,成为其职业生活的一部分。

完善学习制度,重视教师的二次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学校可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和详细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由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等部门建立理论学习、观摩研讨、全员培训等制度并加以落实,同时制定和完善教师培养使用、岗位责任、考核评价、奖励处罚等措施,把教师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让广大教师自觉顺应时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教师才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看待和反思课堂教学,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从外在标准转向内化。

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落实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学校不仅要有教师备课制度,更要检查督导教师的备课情况。这种检查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检查,而是要从宏观上指导教师备课,重在引导,引导教师从实际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主阵地。学校要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教师热爱课堂、深入课堂,去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要把教师引进反思性课堂,提供研究现场,让教师剖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成功课堂的教学走向;要给教师以示范,激活教师教学中创新反思的冲动,让教师放开手脚争当反思的实践者,在实践中历练自己的真功夫。

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思性活动。从制度上建构鼓励教师反思的管理制度,还要从实践行动中做起。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时间固定或不固定的反思性活动,如,微格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热身、录像观摩课堂教学、同事之间的教学研讨课、反思日志交流、教案展示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激起反思的火花,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和层次。

三、建立利于教师反思的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评价机制是教师有效开展反思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

学校应创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教师一起分析和探讨,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尽量形成一致的认识,注重引导教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有效地进行反思和主动创新。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允许教师在探索反思中犯错,要宽容犯错的教师。

评价机制应有针对性。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处于不同反思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师,评价才有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学校设计的评价体系应支持不同层次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使教师在满足基本工作责任要求的同时,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反思水平,并能进行更富有创新和反思意义的教学实践。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还要评价教师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不仅要评价教师在校期间的工作进程,也要评价教师业余时间的支出;不仅要评价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也要评价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和理念。

评价机制应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前提下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持续发展,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发展性评价中要特别注意阶段性评价。教师由一个新手成长为名家名师,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可以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等级,设置教师专业发展序列,按不同的角色职能、胜任工作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如,按时间序列――准教师、新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通过不断的考核和评定,给予质量认证和奖励,激发教师持续发展。阶段性教师评价,既可以把握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又为教师新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阶段性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持续发展。

探索个性化评价机制。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背景和学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才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因此,评价标准必须适应多种评价背景,要考虑到学科、年级、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任务、课程目标、教师发展阶段等因素。如果标准太模糊或笼统,则在标准的施行、操

作和保证公平性方面就会有困难,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就难以进行一致的判断;如果标准的特异性太强,评价者在判断时容易形成很高的一致性,这样往往会丧失良好教学的“精华”,并有可能造成支离破碎的或“食谱”式的教学。所以,教师评价不能将教师整齐化一,相反,要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通过评价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差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利于教师的教学创新反思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用好利于教师反思的激励机制

学校在运用激励机制,使其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反思积极性的时候,需要注意激励的时效性,把握奖惩的尺度,处理好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的反思活动中,学校应注重调动教师的反思热情,激励教师的反思需要。每个教师的年龄、出身、文化程度、阅历等不同,所以其反思的动机、需要、内容、行为也不尽相同,学校必须深入调查、了解、摸清教师的底子,找到影响教师反思的主要因素,并以此确定激励教师反思的手段和程度。例如,对于反思能力较强、有意愿积极反思的教师,就可用工作本身,满足社会性需要和成就、理想来激励他们;对于反思能力较弱、反思意识不强的教师,就积极督促他们反思,通过改变其目前的教学环境,支持他们对自己教学多发问、多质疑、多思考,使其渐渐走上反思之路;对于没有反思意识、反思觉悟的教师,一定要先培训,边上课边渗透反思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灌输,使其渐渐感悟到反思的益处,以渐渐去学习反思。

在教师的反思活动中,学校要倡导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特征,体现了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对教师来说,形成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具有一定“实力”后才可能谈到。学校要组织教师多听成熟型教师的课,学习成熟型教师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讲课时的旁征博引和画龙点睛相结合的技巧、设计题目时吃透教材与学生实际互融的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上课反思”和“反思上课”。“上课反思”是要教师逐渐摆脱模仿性教学的束缚,让教师在自己“悟道”与“行道”中独当一面,不断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思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接受性,反思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反思学生上课以及课后的反应,反思布置作业的多样性与作业的质与量,反思教案的成与败等,渐渐地在教学中注重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反思上课”是让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在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中亲自寻找和谋划最佳的方式和手段,进而获得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反思。

上一篇: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素质 下一篇:让教师走向科研这条幸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