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

时间:2022-06-06 04:58:22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

护士在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是发生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护士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静脉输液操作,因此,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增加,其主要感染途径是针刺伤与皮肤粘膜血液暴露两大类,期中以针刺伤为主,约占80%。[1]

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研究表明: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为维护医护人员安全,有效预防静脉输液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预防与控制血源性疾病感染。

一、现状分析

1、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生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学生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

2、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低。据WHO1999年的报告,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1.5次,住院儿童及成人则每年平均注射10~100次,95%的注射是用于治疗。因此,护士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浸泡及毁形等处理,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

3、医院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例如:大量普及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都没有安全保护装置;安全留置针、正压输液针头等护理用品和设施在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被使用。

4、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没有专门组织对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

二、与职业安全相关的因素

1、操作过程相关因素:针刺比粘膜接触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中度刺伤比浅度刺伤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大量血液比少量血液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中空的针头污染的血液比解剖刀多很多。一支刚从患者血管抽出的针头比一支数小时或几天前使用的针头传播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2、患者相关因素:与重度感染的HIV患者接触,被感染的几率更大。患者体内病原菌浓度受患者所接受的抗病毒治疗类型和用药剂量的影响。

3、医护人员的相关因素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越差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医护人员比其他医护人员受到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坚持采用静脉输液安全措施(如实施穿刺时带手套,避免用双手回套针头帽等)的医护人员受到病毒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接触感染风险后的快速自救保护措施可以减低感染的危险。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开展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和培训

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来达到减少护士暴露于污染血液的机会。根据标准预防的概念,护士应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都视为有传染性,无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粘膜,当可能暴露于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2]。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3]。因此,在医疗护理操作特别在静脉输液,采血等高危操作中,应督促护士戴手套,必要时可戴两层手套。

(二)规范操作行为

1、静脉穿刺工具的选择

选择安全性能好的静脉穿刺工具,提高护理产品的安全性,以有效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2、保护性设备的使用

保护性设备是指为防止医护人员接触血液或其他物质而设计的可用的设备,当接触血液或体液时建议适当地使用防护设备,如手套。使用时注意一下几点:

(1)当护士有可能暴露于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时,即在所有静脉穿刺、静脉换药过程中,必须戴手套。

(2)当护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在其他情况下,这些保护性设备的使用不像手套使用规定得那么严格。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和判断,以及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程度。

3、操作过程的控制

操作过程控制是指遵照标准防护的规定,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遵守以下规定:

(1)护理人员应熟记安全操作步骤,并把这些知识作为常规工作内容。

(2)当开始静脉输液操作时,其他人应避免站在其身后,如果有人站在操作者后面,应提醒操作者知道。

(3)在处理的针头时,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直接传递针头;禁止用手分离用过的针头、针筒;禁止手持针头指向他人。[4]

三、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

使用后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用于放置用过的利器的容器不应超过2/3,密闭运送,统一无害化处理。

四、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建立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及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有关研究表明,暴露后能降低81%HIV感染[5]。护理人员不慎被锐器刺伤时,应立即挤血,用自来水或肥皂水冲洗后,用2%的碘伏消毒。如感染源为HIV抗体阳性,暴露人员可能会发生感染,暴露后的预防性干预应在暴露后4H内开始进行,口服抗病毒药品1个月,应尽早并定期追踪血清学变化,反复的血清学调查需持续3个月。如感染源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E抗体阳性时,暴露人员可能会发生感染,对于既往曾接受过免疫注射的护理人员,若HBSAG阳性,则无需进一步处理。对于HBSAG阴性者,应立即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并需持续半年。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与护士所在科室共同分析造成锐器损伤的主、客观原因,加强管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莘. 静脉输液护理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1):32.

[2]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3]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现代护理,2001,7(6):67-68.

[4]秦小平.535名护理人员HIV/AIDS防止的KABP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5):282.

[5]张光慧,赵庆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8):1977-1979.

上一篇:一起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控... 下一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