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

时间:2022-09-15 03:29:40

一起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1]。2009年12月10日下午2时40分,荆门市CDC接到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发现1例疑似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市CDC立即派出调查小组,迅速赶往该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等工作,并向省CDC报告。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该病例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现将本起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陈某,女,33岁,身高165厘米,体重92公斤。在北京打工,一月前从北京返乡,患者已怀孕9个月,家中有4人同住,患者于2009年12月9日发病,无慢性基础性疾病。

1.2 发病及就诊经过

患者于12月9日发病,发热、咳嗽、气促、双下肢浮肿, 10日11时到荆门市一医住院治疗,伴咳嗽,咳少许白色泡沫痰,并感气促,气促逐渐加重,伴胸闷,无畏寒,无心慌。患者孕9月,近一周来双下肢水肿。入院体检:T 37.5℃ 、R 26次/分、P 104次/分、Bp 140/90mmHg,患者神志清楚,讲话语不成句,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两上肺可闻及少许哮鸣音,下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以右肺明显。心率104次/分,律齐,无杂音,双下肢中度及阳性水肿。辅检:WBC10.25×109/L, N:83%, L:12.5%,RBC:2.77×1012/L;SPO290%,胸片提示为下肺左片阴影,边缘模糊。入院诊断:1、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重型;2、支气管肺炎;3、孕9月+;4、心衰Ⅲ°。立即行给氧、监护,给予抗病毒(奥司他韦150mg Bid),预防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利尿,平喘(多索茶碱)、甲基泼尼松龙120mg1次/日,并应用酚妥拉明改善肺微循环,急查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取鼻咽拭子和血液标本送省CDC检测。经过上述处理患者于14:30呼吸困难稍有减轻,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SPO290%以上。心肌酶谱AST53u/L;CK845 u/L;CK-MB143.7 u/L;ldH333 u/L,复查胸片提示右肺病灶有所吸收,左肺病灶较前增多,并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衰Ⅲ°。12月11日上午省CDC反馈:送检标本检出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12月11日1:30pm患者呼吸困难改善不明显,口唇有轻度紫绀,双下肺水泡音无减少,胎心音开始增快,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于1:40pm行剖宫产术,娩出一活男婴。手术中顺利。术后患者呼吸22-25次/分,心率78-82次/分,SPO298-100%,BP140-124/90-81mmHg,神清,面罩及储氧袋给氧,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糙,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较前开始减少。12月12日,患者呼吸困难较前明显改善,咳嗽,痰量较前增多,肺部罗音较前明显减少。12月14日肺部CT示两肺广泛感染病灶,双侧有积液,12月17日患者下床活动,12月23日,肺部CT证实肺部病灶吸收,12月24日患者痊愈出院。

1.3 病例诊断

经省CDC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该病例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患者接触史

患者前7天未到过疑似和确诊甲流的地方,周围无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共有13人,其中医护人员6名,患者家属4人,同病室病人3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均无异常。

2.2 实验室检查

荆门市CDC12月10日对患者采集鼻咽拭子和血液标本3份,连夜送往省CDC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3 采取的防控措施

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急监测;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市一医院内四科病房、病人转送通道、患者住处及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3 讨论

3.1疫情发生后,医务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甲型H1N1流感的警惕是抢救本例重症病例成功的基础。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发展迅速,易形成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多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本例患者从入院到确诊不到24小时,而且从入院后就有针对性的给予了治疗,为抢救成功奠定了基础。

3.2早期应用奥司他韦可阻止病情的发展,缓解病情,本例病人在发病第二天即使用了奥司他韦,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及时行剖宫产手术,缓解了母体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压力,为胎儿的安全和母体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疫情的及时报告,使疾控部门迅速介入,开展流调、采样、送检、追踪密切接触者等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及时的反馈检测结果为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3)[EB/OL] news.省略/a/20091014/000371.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EB/OL] www.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H1N1/s10626/list.htm.

上一篇:如何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 下一篇: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