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经取穴看针灸治疗耳鸣的思路

时间:2022-06-05 10:35:15

从循经取穴看针灸治疗耳鸣的思路

[摘要] 全身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均有一定的路线,在针灸治疗时可以在与患病局部相同的经脉上选用远隔患部的穴位,这种取穴的方法即循经取穴。程海英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耳鸣多采用此法,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循经取穴;针灸;耳鸣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81-02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噪音污染、生活压力过大、用脑过度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不断提高。徐霞[1]对江苏地区1 14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耳鸣患病率为29.6%,且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耳鸣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耳鸣患者中,有45.6%的患者情绪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得到医学界公认的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中的针灸治疗以副作用小、标本兼治、方便易行、价格经济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有良好的效果。针灸治疗耳鸣的取穴原则有多种,在治疗耳鸣时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学术风格,现将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1中医对耳鸣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很早就有对耳鸣症状的描述。《外科证治全书・卷二》中云:“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对于耳鸣病因病机的认识,众说纷纭。《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指出:“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云:“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名医杂著・卷三》谓“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灵枢・口问》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综上所述,脏腑、气血等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耳鸣。

耳鸣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亦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目前较为公认的证型有: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滞血瘀、肾精亏损、气血亏虚[2]。

2 耳部与经络的联系

2.1 经络直接循行于耳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全身各大脉络都会于耳,都与耳有联系。经脉循行于耳者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等七条经脉,还有五条经脉的络脉循行于耳,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此外,还有三条经筋循行于耳,即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3]。由此可见,所有的阳经都与耳部有关,而一些阴经也通过络脉与耳部发生联系。另外,所有阴经的经别都会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加强了阴经与头面部的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与耳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2.2手足少阳经与耳部联系最密切

虽然十二条经脉都与耳部有所联系,但是手足少阳经与耳部的联系最为密切。因为少阳经循行于人体的侧头部,正好是耳朵所在部位,对耳病有直接治疗的作用。自唐代《千金要方》以来,共有10部古籍文献记载了针灸治疗耳鸣的处方,共计16个。万文蓉[4]对这16个处方的特点进行了探析,发现16个耳鸣处方共取9条经脉77个穴位,阳经7条,占77.78%,其中手足少阳经穴分别以占总穴位的14.28%和19.48%居于领先地位。

2.3脏腑通过经络与耳发生联系

十二经脉内连于脏腑,而脏腑又通过经络与相应孔窍发生联系,因此外界各种变化可通过孔窍内传于里,影响脏腑功能,而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也可以通过经络气血反映至孔窍[5]。五脏虽特异性开窍于不同的孔窍,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但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及相互连通,使得五脏在经络的作用下均与耳发生了联系,因此也就有了“心寄窍于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等说法。

3程海英老师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3.1 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

程老师认为:从经络来看,早在2000多年前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出有与上肢、咽喉、眼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将耳脉发展成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清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气别走于耳而为听。”在经脉循行中几乎所有经脉均直接入耳或间接上达于耳,正所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根据经脉循行的特点,在针灸治疗时既可以在病所局部的经脉上取穴治疗局部病症,而且也可以利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远隔病所的部位循经选穴,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这种取穴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循经取穴,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临床上,程老师在治疗诸多五官疾病中广泛采用循经取穴,在耳鸣的治疗中,除选取少阳经上临近耳部的穴位,还特别注重选取少阳经远端的穴位。

3.2 选穴配方

3.2.1 选穴导师程海英教授在临床治疗耳鸣时非常注重近端与远端配穴,局部与整体配穴,同时强调辨经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耳所在的位置是手足少阳经循行的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循行路线上都有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而且临床上耳鸣中证属肝胆火旺、少阳失和者不在少数,因此老师在局部以听会、翳风为主,远端以中渚、外关、丘墟、侠溪为主。在临证中根据本病特点、病机转化规律还特别选配肾经、督脉等经穴。

3.2.2 穴解局部选穴刺之可加强局部通经活络作用,有助耳窍开启;翳风与听会穴分别为少阳三焦经和少阳胆经之穴,亦为局部穴,发挥近治作用,可疏通耳部气血,刺之可通利耳窍。远端为循经取穴,疏导少阳经气,所选穴位大多是特定穴,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具有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活络止痛,开窍益聪之功;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为络穴,可解少阳之郁热通经活络;中渚、侠溪为五输穴,五行分属木、水,正可滋水涵木,既清泻肝胆之郁热又滋补濡润孔窍,有清热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丘墟为原穴,是少阳经气流注之处,有疏肝利胆,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发挥开窍启闭止鸣复聪的功效。此外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足厥阴经的交会穴,益气升阳百病皆治,故名百会。肾经原穴太溪有滋阴补肾填精之功,肾经经脉出于涌泉,流经然谷,至此则聚留而成太溪,针刺此穴则可养阴益肾,肾精充足则耳窍得养,耳窍聪利则能听五音。纵观全方阴阳结合、远近相配、标本同治,共奏补益肝肾聪耳活络启闭通窍之功,在辨证施治原则的基础之上,突出老师的临床经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3 调护

程老师在临证中一再强调本病提倡早期治疗,疗效与病程有很大关联,此外与年龄、体质等也有关系,总的来说本病的疗程较长,一般在3个月以上,有些病程久的患者可能更长,故应坚持治疗,方可见效。与此同时老师告诫所有患者不可忽视生活调护,正如《诸病源候论》曰:“或耳鸣如风声,汁出,坐自劳出力过矣,房室不节,气迸奔耳故也。勤好饮食,稍稍行步,数食节情即止”。因此要嘱咐患者切忌“散其精,耗其真”,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4结语

耳鸣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这与人们平时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不良情绪、用耳、用脑过度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耳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视,除了会引起一些躯体症状外,还会引起心理的障碍,甚至引起自杀,因此我们鼓励患者及时就诊,找出病因,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减轻心理压力,通过治疗,疏通经络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性,进而减轻症状,恢复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徐霞,卜行宽,邢光前,等.江苏地区老年人主观性耳鸣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7):548-550.

[2]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2-86.

[3]荣.《内径》耳鼻咽喉科学论文探析及临床[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4]万文蓉.古籍文献针灸治疗耳鸣处方特点探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4):38-39,41.

[5]王彦奎,刘晓云.皮刺法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99.

(收稿日期:2009-08-14)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10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元胡止痛片中欧前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