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海洋文明之星》的艺术构思与技术处理

时间:2022-06-05 07:35:32

电视专题片《海洋文明之星》的艺术构思与技术处理

【摘要】 昙石山是五千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原始人类劳动生息之地,典型的海洋性贝丘遗址证实了它是福建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的身份。电视专题片《海洋文明之星》是以介绍“昙石山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性电视专题片,充分发挥专题片所独有特性与风格,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简练、最集中、最完整的手法展示出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荒野上用石锛一掘一掘地开垦出原始的民族文化与社会文明。

【关键词】 《海洋文明之星》;昙石山;艺术构思;组接

电视专题片《海洋文明之星》是以介绍“昙石山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性电视专题片。昙石山是五千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原始人类劳动生息之地,典型的海洋性贝丘遗址证实了它是福建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的身份。尤为重要的是,“昙石山人”不仅是福建人,也是海峡东岸的台湾人共同的祖先——“昙石山文化”遗址中有不少文物和台湾的文物非常相似,也正是由于新石器时代闽台两地先民穿梭于台湾海峡的航海术,造就了南岛语族文化走向浩瀚的太平洋诸岛。“昙石山文化”闻名于世,而成立于1998年的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则是福建第一座依托史前遗址建立的专题性考古遗址博物馆。

一、《海洋文明之星》的拍摄主题与艺术构思

《海洋文明之星》分上、下两集,总片长30分钟,本片以无情节板块式结构全片,以解说的方式来反映内容,画面则是将解说词的内涵展示出来。片中集中展现昙石山遗址十次考古发掘现场及许多珍贵文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结合动画形式进行情景再现——延展开一幅“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历史画卷。受片长时间的局限,要在短短的篇幅里较完整、全面地反映“昙石山文化”的历史与特征,就必须开门见山,直点主题,特别是开场必须展现出新颖别致的风格和强大的吸引力。

《海洋文明之星》由1954年第一次发现、发掘昙石山遗址现场的历史背景切入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入属于自己的第五个年头,第一个“五年计划”宏伟目标激励着全国人民以最大的热情建设祖国,地处东南沿海福建闽江口的昙石村,兴修闽江防洪堤的工地上,一次普通的取土,叩醒了沉睡于地下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文明,撩开了福建海洋文化的神秘面纱。

本片前期拍摄历时一年,途经福建沿海的东山大帽山遗址、福清东张遗址、庄边山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马祖炽坪垅遗址、溪头遗址、霞浦黄瓜山遗址以及闽侯昙石山遗址等几大著名遗址,拍摄、收集了大量素材,以及各遗址博物馆提供的大量照片及资料镜头,比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历次发掘现场的历史照片和发掘出土的文物照片。

二、《海洋文明之星》和谐统一的画面技巧与镜头组接方式

专题片的剪辑,首先要确定主题,形成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前期所拍摄的素材,结合制作脚本,尽量多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弥补拍摄时的不足,并有助于升华主题。整理资料素材很关键,专题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资料镜头的组合,资料镜头在专题片中的运用更是举足轻重。《海洋文明之星》是一部专业性、行业性很强的专题片,大量的素材画面里的文物到底是什么?都出自哪个遗址?哪些是“昙石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哪些又是台湾部分的出土文物?在专题片中素材不可能一一展示,必须根据制作脚本选出需要的资料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在开始镜头组接前,有必要对资料素材进行技术处理,收集来的资料素材一般由不同的设备拍摄,拍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素材画面的色彩、影调便不尽相同。因本专题片讲述的是久远时期的人或物,画面要有年代感,根据制作脚本,将有些彩色的画面转化成黑白的,再把这些的资料视频镜头和照片统一处理成棕色调。

在镜头组接时,根据《海洋文明之星》专题片的风格样式,结合内容、语言,运用符合本专题片风格的剪辑手法。比如,考古发掘现场多为当年所拍摄的照片,在镜头组接时,每次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为背景,以类似幻灯片展示方式的特技处理,在背景画面上叠加上本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且每次展示三种或四种有代表性的文物,类似幻灯片换图片一样从屏幕上方弹射下来;再如,片中提到台湾凤鼻头文化的第二期类型与福建昙石山遗址的文物十分相似,通过镜头处理,这两个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多画面的形式同时展示出来,再应用特技将相似之处同时在画面中放大,通过图片比对、文字、解说等追溯海峡两岸的渊源。

在展出的文物中,海洋文明的物质载体——昙石山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磨制石锛”是出土数量最多的石器。专题片中利用动漫形式生动地展现出远古先民如何加工生产工具:将石器先打制成坯,再经琢制,然后在砺石上磨制成器,石器器形规整,刃部锋利。“磨制石锛”的文物照片则用遮罩的方式抠像,并在动漫画面上的相应位置叠印出来,极为形象生动。

三、《海洋文明之星》包装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电视专题片在强调内容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同时,后期包装也更加需要融入现代意识,深化“视觉冲击力”。电视专题片包装主要包括片头片、片尾、语言、音乐、特技、字幕等。

电视专题片《海洋文明之星》字幕的包装很讲究,根据主题内容选择古隶这种古体字幕: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的过渡字体,于是选用这种字体出字幕,并用类似海洋纹路的色块作为字幕的衬底,不仅符合主题内容,还使片子整体增加美感。

《海洋文明之星》的片头片花包装也不只讲究形式上的美观,而是在展示美感的同时配合主题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单独放于墓主人头顶部位的塔式壶这件陶器是“昙石山文化”的象征和标识,迄今为止国内仅发现这一件,也正因它的罕见和神奇的功用,也有专家称其为“灯”、“东方神灯”,于是就用这塔式壶作为片头包装的重要元素,以法属波利尼西亚独木舟协会发起的“寻根之旅”活动的线路,作为镜头的运动轨迹,整个片头用三维软件制作完成。首先对塔式壶进行艺术化处理,在塔式壶内加上烛火光效,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神灯”,随着地球慢慢地旋转,从黑夜渐渐地过渡成一颗蔚蓝色的星球。此时,经过艺术化处理的“东方神灯”,从浩瀚的星空向镜头飞来,并划过镜头,沿着“南岛语族”先民当年从中国东南沿海迁徙至太平洋诸岛屿的路线,镜头反向推进,回到起源地福州……镜头继续向前推进,快速推向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的“东方神灯”烛火的大特写,在整个画面充满了火苗的瞬间,叠化成古地图上的福建沿海。镜头继续运行,划过古地图上福建海岸线,并拉出整个福建省的区位图。这时整个画面宛如一幅山水国画,最后在这个画面上叠印出片名《海洋文明之星》。整个片头还是深刻的寓意:闽族先人的代表——昙石山人,正是仰赖海洋这个广阔无垠的舞台,以生命为圆心,文明做火种,智慧为舟,精神为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燃起烛照文明之火,这启蒙之火将永远引领我们破浪前行。

总之,《海洋文明之星》充分发挥专题片所独有特性与风格,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简练、最集中、最完整的手法展示出所要表达的内涵,其艺术表现力强、视听语言准确流畅、主题脉络清晰鲜明、画面造型的优美和谐。通过观看这部通俗、易懂、有趣的电视专题片,观众能想象与感怀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荒野上用石锛一掘一掘地开垦出原始的民族文化与社会文明。

上一篇:舞台音响效果在戏曲舞台中的作用 下一篇:问坑爹也有后遗症?没有“爹坑”,哪来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