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费用在离婚诉讼中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时间:2022-06-05 06:45:17

征地补偿费用在离婚诉讼中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摘要:农民因土地被征用所获得的征地补偿费用是新财产类型,法律未明确规定在离婚诉讼中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征地补偿费是农民的重要财产,征地补偿费是否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直接关系夫妻的切身利益。本文从审判实务中对征地补偿费用性质的论争入手,从婚姻法的立法宗旨、现行立法漏洞填补方法、征地补偿费的构成等角度进行分析认定征地补偿费用在离婚诉讼中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以求审判实务有关征地补偿费用在离婚诉讼中的分割能达成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征地补偿费用;离婚诉讼;夫妻共同财产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全国各地农村的土地征用也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伴随着土地征用而来的“闪婚”、“闪离”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在该类型的离婚案件中,往往都涉及到征地补偿费的性质认定及分割问题。一方面由于现行立法未对征地补偿费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具有高度自治权而处分土地补偿费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致使同案不同判,影响法院的权威。

一、征地补偿费用性质的审判实务之争

法院在受理农村离婚纠纷案件中,常会遇到对于征地补偿费是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的争议。为此,审判实务中存在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征地补偿费是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应作为配偶一方个人的财产。第二种观点认为,征地补偿费是基于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是否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要考虑配偶是否分配取得土地。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法无明确规定征地补偿费是夫妻个人财产的情况下,应先推定是夫妻共同财产,征地补偿费取得虽具有身份的特殊性,但该身份特殊与人身专属性不同,且征地补偿费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属性,宜认定为是夫妻共同的保障,是夫妻共同财产。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征地补偿费在离婚诉讼中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二、从我国现行立法分析,征地补偿费用应为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财产制是规定夫妻双方相互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它包括夫妻婚前所有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债务的清偿以及婚姻关系终止时的财产分割等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的规定,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确定方式,可以分为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以契约方式确定适用财产制的形式;而法定财产制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夫妻财产制的形式。《婚姻法》属于私法,体现意思自治原则,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依法定。我国法定的夫妻财产制采共同财产制中的婚后所得共有制,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除特有财产和夫妻另有约定外,夫妻一方或双方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制度。夫妻特有财产是对共同财产的限制和补充。对于特有财产,《婚姻法》第十八条用列举的方式对夫妻特有财产予以例外规定,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笔者认为对于特有财产应采从严把握的原则,即除了法律明确规定为夫妻个人特有的财产外,其余所得不论表现形式如何,也不论夫妻各自贡献大小,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细察第十八条所列举的除第(一)外,(二)至(四)项均体现出极强的人身专属性。虽然第(五)项以“其它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作为兜底条款,但司法解释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三条规定,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属于个人财产外,未对特有财产进行更详尽的列举。笔者认为对其它未尽列的财产应同样具备强烈的人身专属性。

再分析《婚姻法》第十七条有关夫妻共同所有财产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共同财产的种类在不断地增加。征地补偿费就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产生的财产形式。《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一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具体列举了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等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综观以上具体列举的财产均关系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征地补偿费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性补偿,与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等性质相同,关系失地农民生存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属性,可依“相同情形相同处理”的类推适用法律漏洞填补方法,适用《婚姻法解释二》中的对应法条。

三、从征地补偿费用的构成分析,征地补偿费用应为夫妻共同财产

征地补偿费,包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其中土地补偿费是基于农村土地被征收,使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发生改变——由集体所有转为国家所有——而获得的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可见土地补偿费以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前提。安置补助费是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后,用以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的补助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可见安置补助费是以 “农业人口数”计,即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能成为安置补助费的给付对象。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是基于地上附着物、青苗等因征收行为导致权属变化而对原权利人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显见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不要求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具有特殊的身份资格,注重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实际所有和实际投入状况,由实际所有人和实际投入人获得。以上分析可知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可以认定为公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得,是夫妻共同财产,应无异议。有异议的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前提而获得的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是否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笔者认为,这主要应对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与因成员资格而取得的收益进行区分界定。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主要是为了保障财产享有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具有特殊属性他人不适合享用的,因此应当专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如《婚姻法解释二》第十八条第(二)项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是指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财产。由于这些财产与生命健康关系密切,对于保护个人权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专属于个人所有,而不能成为共同财产。第(四)项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因具有专属于个人使用的特点,如个人衣服、鞋帽等,应当属于夫妻特有财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指一个人在某集体经济组织生长或生活,与该集体经济组织产生权利和义务的一种主体资格,它的获取可能依出生取得,也可能依婚姻关系加入取得,是一种资格限制,是一个群概念,以显示一个集体成员有别于其它集体成员的在诸如申请宅基地、承包土地、参与集体权益分配等方面享有的福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可见,通常是以家庭户为单位来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带来的权益。因成员资格而取得的权益并不当然具有人身专属性,如家庭成员中有一人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其申请取得宅基地,在宅基地上所建房屋并不具有人身专属性,仍可以作为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家析产,同理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并不因其取得需以成员资格为前提就认定为个人特有的财产。再如夫妻一方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另一方是公务员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如果因土地被国家征用所得的征地补偿费用归夫妻一方个人所有,而另一方所得的工资收入则依法律规定是夫妻共同财产,这对于夫妻二人而言是有失公平的。再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可知征地补偿费是以耕地的“平均年产值”作为衡量与参照标准,可见该费用总体而言是对农民的生产收入的弥补。为此,征地补偿费用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四、从立法本意分析,征地补偿费用应为夫妻共同财产

我国《婚姻法》所确立财产制,是以夫妻生活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着重考虑的是要符合婚姻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特别是要有助于夫妻同甘共苦、相互扶助,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和睦及凝聚力,以及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各项经济职能。征地补偿费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且金额不菲。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征地补偿费认定为个人财产,很容易陷没有补偿的一方于不利的境地。再者对于潜在的为了征地补偿费而“闪婚”的家庭,分得征地补偿费后,由于该款项直接认定为个人财产,容易造成“闪离”现象。这对于为了结婚而付出彩礼、聘金、举办婚礼而支出不菲的家庭而言,不啻于“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和谐稳定,这无疑有悖立法本意。将征地补偿费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可有效地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当然最终的分割应根据征地补偿费分配的具体情况,依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进行判决,以求达成案结事了人和。

(作者通讯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上一篇:郭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 下一篇:中兴通讯打造安全高效的大数据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