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需要状况、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5 06:34:14

小学生需要状况、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需要状况的分析,明确了满足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适当引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并提出了满足小学生需要状况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需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这样的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会给有机体带来焦虑、痛苦等情绪,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旦这些压力过大或是过于持久,就会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的人,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受制于学生的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长期以来,小学生的部分心理需要被忽视,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目前国内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叛逆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喝酒等心理问题。不少研究表明,小学生中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是相当高的。所以,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就应当从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需要入手。

2 小学生的需要及成因

2.1 心理空间的需要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得到众人的关心与帮助,但更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让小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要从解放学生的空间开始,要从尊重学生开始,要从尊重学生的秘密开始,通过家长、老师等多方面配合,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空间。

2.2 情感的需要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有很多情感需要,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小学生都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相对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年龄都偏小,所以总需要家长经常用语言鼓励或赞扬,在小孩子生病的时候,能够给予温暖的问候和细心的照顾,但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太忙,忽视了对孩子的细微体贴的照顾,就让小孩子产生被冷落的情绪,孩子被冷落后,为了获得他人的爱与关注,就会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厌食、偏食、捣乱、攻击、假无能、恐惧、生病、吮手指、人来疯等。

2.3 老师多给自己表现机会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让同学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机会,可老师总爱把提问的机会全包给优秀的学生,使其他的同学都当了“陪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样不免挫伤了这些同学的积极性,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所以小学生总希望老师关注自己,让自己有更多表现机会,得到成功体验,走向自信。

2.4 归属集体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快乐。尤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而产生抑郁情绪,所以总渴望能有很多的小朋友和自己玩,产生归属集体的需要。

2.5 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小学生在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交往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伤害,如因语音不准而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嘲笑。上课回答老师提问说错了,被老师和同学取笑。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身体弱小常受到欺负,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就会出现极度内向的隐居行为(不说话),不与其他的任何同学交往,不回答老师提问的任何问题,把自己关闭起来,以免受到更多的伤害。孤僻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此。

2.6 好奇心的需要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是好奇、好模仿的。由于受影视节目内容情节、网络视频和图书的影响,有的儿童为了体验冒险的滋味,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来。“把小鸟的羽毛拔下来会怎么样呢”,“把昆虫的眼睛挖掉,它还会飞吗”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想法都是儿童好奇(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0页)心的表现。

3 满足小学生的需要状况应当注意的问题

了解小学生的需要,然后对孩子的合理的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禁止,这样不仅有利于调整好小学生的心理,而且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可以得到真正的矫正。

3.1 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那些因为没有得到老师关注而羞于见老师的学生,本来积极性就低。若在这个时候老师没能及时地发现或是处理不当,如严加指责等,这些学生就可能和老师对着干,师生关系就此会紧张起来。因此,教师在平时多主动地和孩子交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孩子感到温暖。

3.2 及时地鼓励和肯定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而且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学中可以挑一些容易回答、解答、操作的问题让学生做,使他们在成功中树立信心的决心,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外,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家长也是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选择的表情和亲切、温暖的问候,对孩子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热情、友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从而让孩子感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3.3 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学校的目标应以“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由学生被动地听课的课堂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全部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机会,而不能为教学气氛而把机会包给优秀生,要多照顾后进生。

3.4 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体验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得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特长,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并享受由此带来的乐趣。

3.5 帮助孩子摆脱过失感

小学生还是孩子,有时候犯了错误或经历了失败,就萎靡不振,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综上所述,满足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全社会和家长应该将各方面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共同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满足学生的五个需求.山西教育,2001.4.

[2] 王连和.针对后进生心理需求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曲靖师专学报,第18卷.

[3] 索文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学前教育研究.2001.3.

[4] 莫源秋.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需要.广西幼儿师范学报,2001(1).

[5] 徐茹.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少年儿童研究,2001.4.

[6]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上一篇:当前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绥化地区父亲参与早期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