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时间:2022-06-05 04:07:06

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摘 要】卫北三叠属于典型的低渗、裂缝性油藏。结合裂缝性油藏水驱油机理、卫北三叠构造、储层、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展布规律,部署合理的注采井网,根据储层润湿性、水敏、酸敏实验结果确定合理注水强度,注采井距。在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后,卫北三叠继续保持了稳定高效的开发。

【关键词】低渗;裂缝性油藏;水驱油实验;注水开发

0 前言

卫北三叠系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卫城构造的西北部明5断层上升盘,是一个地垒型断块构造。断块呈北东向展布。断块内构造线走向大致北东,基本上与断层走向一致,地层倾向南东,地层产状比较平缓,倾角10°左右。断块含油面积5.0km2,控制地质储量255×104t,控制可采储量65.14×104t。含油层位主要为二马营1-3和尚沟1,含油井段2770~2830m。该块地面原油密度0.8863g/cm3,粘度44.57mPa・s,原始地层压力系数在0.95~1.16左右,原始地层压力25~29MPa,原始饱和压力18MPa,地层温度在100℃左右,属正常地温范围。属于常压低渗裂缝性油藏

1 精细构造解释研究

1.1 开展地层精细对比研究,建立了该区地层对比标准剖面

1.2 开展构造精细解释研究,解释地震剖面31余条

1.3 IESX地震解释系统的应用

1.3.1 层位标定

1.3.2 精细构造解释

表1 主要断层要素表

2 储层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卫北三叠的天然裂缝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根据岩心、薄片资料、测井资料分析;纵向上,三叠系的二马营2、二马营、和尚沟1等层位裂缝相对发育,经校正后裂缝密度3~5条/米,明显高于其他层位。从登封野外裂缝观测表明,裂缝面与岩层一般近垂直分布,并受岩层的单层厚度控制,单层厚度1~3米,其裂缝一般很发育,其裂缝一般在5条/米以上;小于1米或大于3米,裂缝一般小于3条/米。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受岩性控制,以粉砂岩、细砂岩裂缝密度最大,而砾岩粗砂岩中裂缝密度较小。

人工裂缝走向主要受地应力影响,基本垂直邻近大断层。主要北西向为主。

3 裂缝性油藏注采井网与水驱油效率关系研究

在裂缝性砂岩注水时,水线的运动形态主要受裂缝分布控制:

3.1 注水井分布在裂缝系统上,油井分布在裂缝两侧时,注入水首先沿裂缝拉成水线,然后向两侧推进,水淹面积大,水驱油效率高。注入水向裂缝两侧推进时,仍有以注水井为中心向外扩散趋势。远离注水井点地方水线落后,形成串珠状,裂缝开启度越小,基质渗透率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

3.2 油水井同时分布在裂缝系统上,裂缝上采油井含水50%时转注,采油井周围水线落后,致使两侧生产井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降低。

3.3 采油井分布在裂缝上,注水井分布在裂缝两侧,注入水先按点状注水方式推进,由于裂缝沟通,沿裂缝形成等压带,水线前缘到达裂缝时,生产井立即见水。在裂缝附近形成死油区。水淹面积小,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低。

实验结论是:沿裂缝注水具有水线形成快,注水扫油效率高的优点。裂缝水线形成越早,注水井点越多,水线推进越均匀,开发效果也就越好。注水过程只要认准裂缝方向,就坚定不移地及时转注。

表2 裂缝性砂岩注水模拟实验结果

4 亲水、酸敏、速敏实验

4.1 润湿性

卫城沙四段四口取心井润湿性试验结果,储层岩石物性是属于亲水至弱亲水,说明水易于进入储层孔隙,利于注水,可提高水驱油的效率,提高注水采收率。

表3 卫城油田沙四段润湿性分析成果汇总表

4.2 储层的敏感性试验

沙四段储层中含有大量的敏感性物质―灰质、白云质岩块,泥质、盆屑和长石等。卫217井油层污染试验中,应用岩心作了酸敏、水敏和速敏试验,都证实了储层的敏感性物质可使渗透能力降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4.2.1 速敏试验:当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速度增大到某一速度时,渗透能力大幅度下降,实验室测得饱和盐水的临界速度为0.056cm/sec。

4.2.2 水敏试验:淡水影响渗透能力最大,可降低26~60%,盐水影响较小为20~40%,饱和盐水影响最小为5~16%。当流体流向改变(倒向)时,渗透能力又恢复提高,接近饱和盐水时的渗透能力,证明孔隙中微粒迁移堵塞孔道。

酸敏试验:酸使储层渗透能力明显下降,酸化不能改善储层的渗透能力,反而地堵塞油层的作用。

表4 水敏试验数据表

表5 酸敏试验数据表

这三种试验都证明,沙四段孔隙喉道半径太小,易堵塞。

四个样品的水敏曲线反映,从饱和盐水――1:1盐水――淡水,渗流能力逐渐降低,而且十分明显,但是倒转试验又恢复到饱和盐水或1:1盐水时的渗透能力,由此可见水敏影响中微粒迁移是主要的,注水开发中应考虑到这一点。

5 卫北三叠系注采井网设计

根据对卫北三叠构造储层分布特点,天然、人工裂缝分布特点、裂缝性砂岩注水模拟实验结果及卫北三叠储层亲水性、敏感性研究结果。我们初步确定了油水井分布原则为水井主要部暑在裂缝系统上,油井分布在裂缝两侧的总体部署思路,在无法实现上述部署思路的小断块,尽量将水井部署在远离裂缝的一侧。

6 结论

卫北三叠的实践结果表明,只要我们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清楚裂缝性油藏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分布规律,严格根据裂缝性油藏水驱油机理制订我们的注水开发方案,并严格执行之,我们可以完全可以高效合理地开发低渗裂缝性油藏。

上一篇:优化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关于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