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1:25:37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干缩;收缩;骨料;水灰比;硬化;添加剂

1.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当温差较大超过25℃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从而产生温度裂缝,同时混凝土降温阶段如果降温过快,由于厚板收缩,又受到强大的摩阻力,可能导致收缩贯穿裂缝。此外,混凝土本身的收缩也可能造成裂缝的产生。因此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裂缝的控制。

2.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有的规范认为,当基础边长大于20m,厚度大于1m,体积大于400m3时称大体积混凝土;有的则认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裂缝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

3.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类型

目前主要根据混凝土的种类和要求的性能进行分类。按照混凝土种类主要分为不含钢筋的素混凝土、含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或掺入钢纤维的钢纤维混凝土;按照要求的性能主要分为干硬性混凝土、低流态混凝土、高流态混凝土和常态混凝土等。

4.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及施工技术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一次浇注量大、施工时间长、施工工艺要求高、受环境影响大,浇注完毕后,由于体积过大,造成混凝土水化热大,温度场梯度大,混凝土“内热外冷”极易产生裂缝。工程实践证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度比较大,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机率较多。

5.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类型

5.1干缩裂缝

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是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5.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常发生在混凝土板或比表面积较大的墙面上,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从外观分为无规则网络状和稍有规则的斜纹状或反映出混凝土布筋情况和混凝土构件截面变化等规则的形状,深度一般3~10cm,通常延伸不到混凝土板的边缘。

5.3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混凝土出现沉陷裂缝。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5.4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注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6.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材料控制技术

6.1水泥的合理选取

优先选用收缩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因为这种水泥在水化膨胀期(1~5d)可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而在水化后期预压应力部分抵消温度徐变应力,减少混凝土内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6.2骨料的合理选取

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性模量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这样可以获得较小的空隙率及表面积,从而减少水泥的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干缩,减小了混凝土裂缝的开展。

6.3尽可能减少水的用量

水对混凝土具有双重作用,水化反应离不开水的存在,但多余水贮存于混凝土体内,不仅会对混凝土的凝胶体结构和骨料与凝胶体间的界面过度区相的结构发展带来影响,而且一旦这些水分损失后,凝胶体体积会收缩,如果收缩产生的内应力超过界面过度区相的抗力,就有可能在此界面区产生微裂缝,降低混凝土内部抵抗拉应力的能力。再者,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强度都不是很高。

7.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的控制

宏观上,硬化混凝土在约束条件下,收缩变形会产生弹性拉应力,拉应力的近似值最初可假定为杨氏模量和变形的乘积,当诱导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材料就会开裂。但事实上,由于混凝土是一种兼具粘性和延展性(徐变)的复杂相组成的非均质材料,一些应力被徐变松弛所释放,混凝土是否产生裂缝是徐变应力松弛后的残余应力所决定。

8.外加剂与掺合材料的控制

8.1粉煤灰

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后,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减少收缩,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抑制碱集料反应,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等。这些诸多好处均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但是同时会显着降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对抗裂不利。试验表明,当粉煤灰取代率超过20%时,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较大,对于抗裂尤其不利。

8.2硅粉

(1)抗冻性:微硅粉在经过300~500次快速冻解循环,相对弹性模量隆低10~20%,而普通混凝土通过25~50次循环,相对弹性模量隆低为30~73%.(2)早强性:微硅粉混凝土使诱导期缩短,具有早强的特性。(3)抗冲磨、控空蚀性:微硅粉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抗冲磨能力提高0.5~2.5倍,抗空蚀能力提高3~16倍。

8.3减水剂

缓凝高效减水剂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并对减少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等性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4引气剂

引气剂除了能显着提高混凝土抗冻融循环和抗侵蚀环境的能力外,能显着降低新拌混凝土的泌水,提高混凝土的工作度,降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优化混凝土体内微观结构,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9.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几种:一是结构型裂缝,由外荷载引起的。二是材料型裂缝,主要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目前控制和解决的重点是温度应力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参考文献:

[1]谢建军。混凝土裂缝与温度实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九运会的主会场,设固定观众座位8万席,总建筑面积达14.56万m2,规模巨大,造型新颖,质量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工期短,由广东建工集团总承包施工,本工程(包括场外环境及附属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用量达13万m3。本工程面积巨大的环状结构看台楼层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由于其特殊功能要求,花瓣形看台面积达4.25万m。,属超大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看台下各楼层面积分别为:首层3.79万m。,2层2.84万m2,3层1.52万m。,4层1.4万nfl。,5层1.24万m2。看台楼层沿径向设计有6道永久性伸缩缝,其间距超长,约为90m。地下室底板面积近2.5万m。,浇筑混凝土量达1.87万m3,虽然其厚度仅为600mm,但分布其中的众多大承台和底板合在一起浇筑施工,合并后的最大厚度达1.7m,亦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底板设计有7条后浇带,分为8大块,最大一块面积达4100m。,底板宽约36m,长约120m,底板后浇带间距超长。超长、超大面积及大体积混凝土是本工程结构的重要特色之一,其裂缝控制也就成为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

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

本工程混凝土最大输送距离达300m,最大输送高度为60m,为满足泵送混凝土和体育场复杂特殊造型的施工要求,我们大量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在体育场北区配置了l台意大利进口的大型现代化搅拌站,产量为90m’/h;南区配置了自动上料和自动称量系统的混凝土搅拌站2座,产量为30~50m3/h。针对本工程的需要,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为了优选原材料和配合比,我们应用“双掺”技术,除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外,还有意识地预先通过试验确定低收缩率的混凝土配合比,同时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改善其收缩性能。

2.1优选原材料

选用优质的原材料,如底板施工中采用连续级配骨料,增大混凝土的密实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和人泵坍落度,随不同施工阶段的设计要求与天气变化情况跟踪调整配合比,详见表1。

2.2采用“双掺技术

在本工程施工中,地下室底板使用KFDN-SP8外加剂,看台楼层等混凝土结构根据具体情况,选用HPM一2高效缓凝减水剂、FE—C2外加剂等,这些高效外加剂具有高减水率和良好的保塑性能。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减水效应比较如图1所示。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我们分别选用黄埔电厂、广州发电厂等的I级或Ⅱ级粉煤灰,采用粉煤灰这种活性的水硬性材料代替部分水泥,补充泵送混凝土中的细骨料,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和流动性,并改善其可泵性和降低水化热,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2.3配合比选择

混凝土的配合比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易性、坍落度、水泥用量、水化热大小、初凝和终凝时间以及混凝土收缩率等性能指标。根据结构的不同特点和设计要求、气候条件,掺人粉煤灰的影响以及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状况,采用不同技术指标,由实验室试配确定。

(1)地下室底板施工阶段根据现场条件,对底板混凝土提出以下指标:①坍落度12—14cm;②初凝时间6—8h;③掺加高效减水剂,超量掺加I级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④通过试验选定收缩率较小的配合比。为了确保混凝土具有高性能,我们提前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大量反复多次的试验,取得十几组试配数据,测试了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收缩率及收缩与龄期的关系,并采用钢环试验方法测试混凝土的长期收缩情况。测定混凝土收缩率后,有意识地模拟浇筑一块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测试其温度变化和收缩率,确定了表2的配合比,其收缩率为0.12%0,且在14d后基本上不再收缩。实践证明,本配合比是成功的,用I级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大大减少了水泥用量和降低了水化热,在确定了收缩率较小的配比后,据此收缩率确定底板分块的最大长度为45m,相邻块之间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为14d。

(2)看台楼层选择不同的水泥和多种外加剂进行配合比试验研究,对外加剂的适应性进行对比试验,得出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施工部位的优化配合比。北区采用深圳产FE—C2外加剂掺量为1.6%,黄埔电厂的Ⅱ级粉煤灰掺量为22%,既满足了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经济性。南区采用HPM一2高效缓凝减水剂和黄埔电厂的Ⅱ级粉煤灰得出的配合比,即:水泥:混合材:砂:石:水:外加剂=l:0.23:2.17:3.20:0.53:0.016,水泥、砂、石、水、粉煤灰、外加剂用量分别为332,722,1063,176,77,5.28~m3,水胶比0.44%,含砂率40.4%,坍落度145mm,质量密度2370kg//m3,初凝n,-Jl''''~q5—8h,终凝时间8—10h。

3合理增加施工缝数量以改善约束条件在超大面积现浇底板、看台和楼层中,通过合理增加施工缝数量,降低了约束应力,减少了混凝土收缩,取得良好的效果。

3.1地下室底板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底板的收缩变形,施工前经计算和研究,决定调整底板分块,将大块底板划分成小块进行施工,中间增加19条施工缝,把整个底板划分成27小块,每块长度基本上控制在45m内,底板后浇带按设计要求采用橡胶止水片,施工缝和侧墙后浇带及外墙水平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片。后浇带、施工缝采用新型永久性模板——快易收口网。后浇带待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2个月后再施工,采用比设计高一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底板混凝土的浇注采用跳仓法进行,相邻两块底板混凝土浇注时间间隔为14d,实践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经济技术的突飞猛进,施工工艺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超大体积的混凝土由于其结构厚实、数量大的特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桥梁、大坝以及高层建筑里面[1]。但是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由于内部的水化热需要释放的原因,导致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的差异很大,从而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温度裂缝会导致它的使用寿命直线下降,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在工程的使用,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本论文在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考虑从施工方面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

1、总体研究思路

一般的建筑工程在施工时要求的工作周期比较短,因此浇筑混凝土的速度通常很快,一般我们使用交替的连续上升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2]。有时下面的老混凝土正处在水化热温升期,而上面刚刚浇筑的新混凝土又将老混凝土覆盖,因此会导致每个层的混凝土膨胀变形、温度变化在时间上不同步、温度应力比较复杂,从而导致混凝土发生温度裂缝,本论文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考虑分析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1.1 浇筑前的温度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阶段

混凝土初始温度阶段我们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品种及配比和环境气候的温度这些因素来分析[3],为了减少这些因素对混凝土温度参数的影响,我们主要是通过采用综合措施,尽量降低混凝土浇筑的温度。首先对于混凝土原材料品种的配比设计中,我们应该降低水泥的含量,主要是利用混凝土后期的强度;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合适比例的骨料级配来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最后掺加粉煤灰以及掺减水剂来降低水化热。

在混凝土入仓的环节,主要采用快速平仓以及快速运输等方法降低温度在运输过程中的回灌,并且在已入仓的混凝土立即覆盖彩条布和草垫进行保湿工作,等到建筑开工时再揭开覆盖物,使得能够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4]。在混凝土浇筑环节,可以使用喷雾剂进行低温水喷雾降温工作。而且我们需要安排合适的混凝土施工的时间,最好是在低温季节和气温比较低的时段再浇筑混凝土。

1.2浇筑后初期的温度控制-混凝土水化热温升阶段

由混凝土裂缝成缝的机理克制,混凝土水化热温升阶段会经常出现裂缝现象,因此这个阶段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重要阶段;针对混凝土水化热温升相对比较慢,温度峰值来的相对来说比较晚等特点,我们能够采用以碾压混凝土浇筑后的初、中期温度控制,当然使用的措施主要是加强混凝土浇筑后的表面养护,对于那些过流面以及暴露面使用水帘形式进行长远的流水养护工作,而对于普通的混凝土收仓仓面可以利用人工洒水的方式[5]。

1.3 浇筑后后期的温度控制-混凝土温降阶段

对于工程混凝土基础应力过渡区和基础约束区,可以在混泥土表面外掺一些氧化物,利用氧化物的膨胀性使得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能够合理的防止混凝土拉裂。

2、具体施工措施

2.1 混凝土浇筑顺序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我们考虑使用分块浇筑方法中的分段分层法,分段分层浇筑可以让混凝土均匀散热,且不容易生成垂直裂缝和水平施工裂缝,而且可以满足混凝土在初凝前的连续浇筑,针对一些大体积的抗渗要求不高的建筑物来说很合适。

2.2浇筑温度以及出机温度控制

对于在炎热季节,我们需要尽量降低混凝土在入模时温度,考虑向拌和水中增加冰水,使得整体温度可以保持在10摄氏度上下。另外要重点注意水泥的温度,特别对于散装类型的水泥在应用前需要测量温度,如过温度超过55摄氏度需要经过水冷却或者风冷却的方法。

另外在运输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连续、缩短运输和停留时间,降低运输过程中混凝土的吸热量。对于工作时间来讲,夜间施工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在冬天的时候施工,通常情况下入模、出机的温度控制起来相对简单,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做好保温措施,特别是混凝土表面的防冻措施要做好。

2.3浇筑完成后的保温保湿措施

我们需要制定浇筑完成后的保温保湿措施使得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及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指标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温度应力加以控制保温养护的持续时间,一般是不少于15天,而且对于保温层的拆除通常分层的逐步的进行;为了保证水分不蒸发,我们可以在混凝土表面先覆盖一层薄膜,并在薄膜下面洒水来保持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

2.4表面的泌水处理

通常情况下大体积的混凝土表面都会出现泌水现象,而泌水量的多少跟拌和的时间、水泥的成分以及混凝土的坍落度等因素相关。当出现表面泌水现象时,我们需要及时的处理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5养护期间制定针对天气变化的方案

当大体积的混凝土建筑在施工时,需要跟当地的气象部门联系,针对一些明显的降温、雷阵雨或猛烈的天气变化要做好应对方案。比如增加覆盖物品,防风物资,以达到控制裂缝的目的。

2.6混凝土温度实测值分析

本论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将设计的控制施工技术应用于某一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设施中,通过在楼层混凝土结构内部埋设测温点来进行测温,我们分别在混凝土中心位置和表面位置进行测温,中心位置的测温点在浇灌混泥土一半厚度处,每隔5h进行一次温度测量。中心和表面温度相差的最大值为24.6,出现在浇筑后第三个小时。实测中心最高温度为六十三度,出现在浇筑后60h。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在持续11h后开始下降,进行养护后温度下降到三十六度,施工中没有混凝土温度裂缝出现。

3、结束语

由于采用了比较合理的施工技术,从工程设施进行到现在的情况来看,混凝土的表面并没有出现任何裂缝,从外观上看质量良好。从施工时间方面来说,本次施工技术应用算是比较成功,为以后的混凝土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金伟良,张亮,鄢飞.函数型神经网络法在混凝土碳化分析中的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8,32 (5):519-525.

[2]潘洪科.基于碳化作用的地下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可靠度[D]. 同济大学,2005.

[3]陈海斌,牛荻涛,浦聿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评估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量[J].工业建筑,1999,29 (2):51-55.

[4]张京英,周晶,范颖芳.应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J].工业建筑,2002,32 (9):48-50.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防控措施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混凝土是建设中最广泛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具有抗渗性 、抗冻性 、抗侵蚀性、、具有天然石材的质硬等优点, 但其缺点也不可忽视, 最主要的是抗拉能力差, 容易开裂。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裂缝, 不仅会影响工程质量, 严重者还会导致桥梁垮塌。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混凝土裂缝是当前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混凝土结构在形成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受到材料的质量、施工的工艺和施工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比较容易出现裂缝,要解决混凝土的裂缝问题,首先要分析裂缝形成的原因。

1、混凝土的收缩

所有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混凝土也不例外,当混凝土构件所在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产生变形,因此产生附加应力,如果这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的强度,就会出现裂缝。在房屋建设工程中,这种裂缝比较多见,例如现浇屋面板上的裂缝和大体积的混凝土构件的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危害比较大,特别是对暴露在空气中的建筑物的影响更大。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和变形。

2、混凝土材料和配比

由于材料的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的原因中比较常见的是砂石和水泥的质量不合格。如果施工中使用了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材料,问题轻微的会出现蜂窝麻面,严重的就会导致豆腐渣工程。根据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泥的用量增加10%,混凝土的收缩程度就会增加5%; 在水泥用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水量增加10%,混凝土的强度就会下降20%。

3、施工工艺和养护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我们主要强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水分蒸发导致形成混凝土裂缝。

( 2) 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插入或者振捣不恰当,振捣棒抽出过快,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所以混凝土的运输、搅拌、浇筑以及振实都要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 3) 模板制作的不合适,漏水、支撑刚度不充足、过早的拆模都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在施工的过程中,钢筋混凝土表面的污染,混凝土的保护层太大或者太小,浇灌的时候碰到钢筋都会引起裂缝。

( 4) 混凝土养护,尤其是早期的养护质量和裂缝的关系最为密切。早期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干燥或者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异比较大,现场的养护措施如果不及时到位,就会使混凝土早期出现脱水的现象,引起裂缝。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如果没有两次抹面,也会出现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的防控措施

1、做好施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首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处理好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设计,当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在结构设计中合理配置构造钢筋,防止裂缝的产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等原因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构造配筋等加强措施,积极采用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工人在浇筑时,对裂缝容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区域,应铺设临时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重新踩踏变形。

2、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

适当选择配合比,避免水灰比、水泥用量、砂率过大、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避免使用粉砂,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干缩较大,骨料含泥量较多时,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掺加粉煤灰能减少水泥用量并有效降低水化热,可降低混凝土单方面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还可减少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

3、强化混凝土浇捣工作的相关要求

首先,浇捣时振动棒建议采用垂直振捣,行列式排列,做到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浇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和气泡。

其次,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温差过大而引起温度裂缝。为防止混凝土内部约束引起的表面温度裂缝,一般采用控制混凝土表面与外界或内部的温差的方法,使其小于25℃。常用控制措施是:对加热养护的构件,应采用缓慢升降温,使升降温度不大于10℃/h,并注意缓慢揭盖、脱模,避免表面温度应力过大;对大体积结构,当混凝土与外界温差较大时,应采用保温养护,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温差控制在25℃以内。避免降温与干缩共同作用导致的应力叠加;在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5%-10%的VEA混凝土微膨胀剂,以抵消由于干缩和降温引起的混凝土收缩,控制混凝土开裂。

三、具体裂缝的控制技术

1、沉降裂缝的控制

沉降裂缝主要在混凝土表面沿水平钢筋通长方向出现,分布面比较广,一般在拆模后3d-7d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若混凝土浇捣时,骨料颗粒下沉,水泥浆上浮,受到钢筋或埋件或大骨料的阻挡,造成混凝土分离。

在工程施工中,一般采取的措施为:在混凝土施工时应注意布点下料的位置尽量要少;振捣下层钢筋时可轻轻地对上部钢筋进行振动,尽量减少上部钢筋粘带水泥浆;浇筑混凝土以前可对钢筋及模板用水湿润,降低钢筋及模板的温度;夏季混凝土浇筑尽量选在早晨或晚间温度较凉爽时;施工时应严格控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2、徐变裂缝的控制

适当加大端头截面高度,配置承受水平力钢筋、放射式配筋或弯起构造筋(弯起方向平等于主拉应力)。压低预应力筋弯起角度,减少非预压区;支撑节点采用微动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预留孔内设橡胶垫圈、柔性连接等,以削减约束应力;构件吊装前应有一个较长的堆放时间,吊车梁的最后固定尽可能晚些(徐变3个月可达60%,什月基本稳定,半年徐变可完成70%-80%),使徐变变形在吊装前(或固定前)完成大部分,此时混凝土具有较长龄期,强度也较高;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要过早放张,以减少收缩徐变变形,提高抗裂能力;加大端头支承垫板,改进压力分布层,减少应力集中。

3、收缩(干缩)裂缝的控制

(1)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后,表面应及时用草垫、草袋或塑料薄膜覆盖,并洒水湿润养护。在气温度、湿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及早覆盖、喷水雾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2)加强混凝土表面的抹压,但应注意避免过分抹压。

(3)采用密封保水方法,如在混凝土表面喷养护剂或覆盖塑料薄膜,使水分不易蒸发,或采用其他减少空气流动(如设挡风墙、罩)延缓表面水分蒸发的办法。

(4)预应力构件应及时张拉,避免长期堆放。

(5)适当选择配合比,避免水灰比、水泥用量、砂率过大,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避免使用粉砂,以提高混凝土搞拉强度。

参考文献:

[1]马忠忠,周富生;混凝土材料对结构裂缝的影响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刘刚, 汪志超. 论砖墙裂缝预防处理[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07)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引言

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经济建设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使之而来的就是房屋建筑工程的增多,这就使得房屋工程建筑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更新换代,尤其是商品混凝土和新型砌体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给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的防控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同时增强了难度。所以我们要对当下的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寻。

一、什么是房屋建筑中的裂缝

在房屋建筑结构中有着结构性裂缝以及非结构性裂缝。一般来说,结构性裂缝的程度比较严重,因为构建的强度以及刚度不足,从而使得裂缝宽度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较为规律的严重裂缝,从而对于房屋的安全产生了极强的威胁。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施工单位必须加以重视和进行强补。再看非结构性裂缝,它的产生通常建立在构件的强度以及刚度足够的基础上,但是因为施工、材料、温度等原因而引起的无规律的、不太严重的裂缝,如楼板、墙体裂缝等。客观的说,这样的裂缝是比较轻微的,一般不会对裂缝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可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和混凝土寿命,必须加以处理。在这里特殊强调本文所涉及的裂缝控制以及应对技术研究指的就是非结构裂缝。

二、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及处理技术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

1.精准的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一般来说有以及下几种有效办法。第一,在水泥的选用上要选择水化热程度较低的水泥。第二,在水泥的搅拌中添加适当的减水剂或缓凝剂,同时要控制和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并不断的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来达到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效果。第三,取出一部分水泥用磨细粉煤灰代替。第四,在混凝土的选择中要选择具有很好和易性的来用,来达到精准的控制混凝土的温度的效果。最后,在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将砼的温度降低,这样来做可以避免从搅拌站到入模的时间,从而可以使得混凝土结构裂缝得到很好的控制。

2延缓砼逐步降低的速度,具体来说要应用一定的保温措施,还要做到及时的护理。众所周知,在施工中,尤其是夏天要不断的对砼进行全方位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在秋冬季节,浇筑成型之后产生的巨大温差。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基础工程大体积砼结构拆模以后,我们的施工队伍要速度将土块进行回填。这样也是为了在天气温度降低的时候,延缓砼的降温速度,从而对裂缝的产生有着很好的控制。

3 要不断地创新建筑施工工艺,以至于提升砼的抗裂能力。具体来说:第一,建筑设计施工单位要将分层分段法浇筑砼有效的运用,这样才能很好的将砼所算法的热量不断的驱散,这样使得内外的温差不断的缩小。第二,在配筋配筋的时候要提升的康温度能力。第三,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砼内外温差在二十五摄氏度之间,这样的话我们就要随时的将检测温度的工作做到实处。第四,注重施工管理的力度和规范,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原则,使得施工者按照原则和规章办事。

(二)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技术

在上述叙述中,我们知道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要点体现在哪里,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工艺以及方式方法。集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第一,运用充填法。当工程结束后,有裂缝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施工者要沿裂缝砼表面凿成 V 形或 U 形槽,接下来将树脂砂浆将缝隙和空白填充满,如果没有树脂砂浆,我们也可以用水泥砂浆以及沥青将空隙进行填充。第二,运用表面修补的方法。客观的说,表面修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一些比较小的缝隙,修补的方法就是要不断的将裂缝变得更加的好看和持久耐用。一般在修补的时候沿砼裂缝表面铺设薄膜材料,树脂类材料是最好的选择。最后,运用注入法。此种方法应用于裂缝的宽度很小,并且程度比较深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修补材料完整的灌在砼的内部。

第二,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的裂缝已经足够危险并达到了影响安全的程度就要应用围套加固法、钢箍加固法以及粘贴加固法等进行对裂缝的加固,以此才能够达到很好处理裂缝的技术。

三、 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及其处理技术

(一)砌体结构裂缝的控制

第一,在材料的控制上,我们的施工者要保证材料的品质,以及在出厂前要认真检查砖块的出厂龄期,以及是否有着含水率;第二,在设计的时候,我们的设计者在施工之前要确保措施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这样才能成功的避免地基的差异沉降的发生,还可以同时确保构件的度的产生。第三,我们还应该释放温度应力。如增加水平拉结筋,增加芯柱、构造柱等。同时,我们还要用适当的配筋方式进行一些温度应力的承受,这样才可以很好的防止因为温度应力所产生的裂缝,使得裂缝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最后,我们还要注重施工现场的规范以及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号召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规范和制度进行,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控制裂缝的产生,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飞跃。

(二)砌体结构裂缝的处理技术

1.水泥灌浆法。可以说,在实践以及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水泥灌浆方式方法要对于砌体裂缝要进行补强以及加固措施。一般来说,我们比较熟悉的灌浆方式以及方法就是重力灌浆以及压力灌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在修补裂缝之后,使得墙体的强度高于之前的强度。

2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这种方式以及方法是针对墙体的承载量以及承载能力不强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加固。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需加固的砖墙表面除去粉刷层,之后才能喷射砂浆,一次完成对裂缝的控制施工。

3.增加预应力撑杆。此种方式以及方法主要是用于大梁下砌体承载力严重不足时才可以实施。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对于原有结构进行加固,这样才能达到对之后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加固的最终目的以及效用。

结束语

在现代的施工建筑中,尤其是房屋建筑,由于主观认为以及客观材料以及工艺的原因一定会出现裂缝,所以我们就要针对不同种类的裂缝加以具体的分析,来达到很好控制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的研究来进行控制。这个样看来,我们就要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加以实施。具体来说,要针对施工之前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选择,以及裂缝成因的分析进行判断,从而进行施工,进而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对裂缝采取措施加以正确的处理,这样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很多具体的困难以及问题才能得到破解,使得我们的建筑更加的有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士元.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混凝土,2000.

2. 桥田浩.混凝土干收缩及其机理[J].混凝土工学,1997.

3. 钱元江.试论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

4. 张红星,修恩勇.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中如何控制房屋裂缝的产生[J].黑龙江科技息,2009,

5.管有权.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裂缝成因分析与预[D]防.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 控制“抗”“放”结合

一、前言

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技术难题和质量通病,不仅有碍美观,而且会损伤结构,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及耐久性,某些裂缝甚至会影响房屋结构承载力的极限状态,严重威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以下简要分析如何控制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

二、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的类型和危害

根据裂缝发生的原因,混凝土结构裂缝可分为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正常情况中,非荷载裂缝和荷载裂缝都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可靠性,裂缝最大的危害在于大大降低了混凝土抗渗性,进而对建筑物正常使用和长期耐久性产生不好的影响。而非荷载裂缝所造成的危害更加显著,因为混凝土结构的荷载裂缝常常是非贯穿性的,但非荷载裂缝如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最终往往形成贯穿裂缝,对混凝土的抗渗造成更大影响。[1]

三、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原则

“抗”、“放”结合原则。“抗”、“放”结合原则是王梦铁先生从事多年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理论研究,再依据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裂缝控制原则。其中。“抗”是在混凝土自收缩较小和温度变化较小阶段,运用极慢速受力时混凝土极限拉伸应变较大的能力,来抵抗混凝土内部所受的拉力以避免裂缝发生。而“放”是在混凝土自收缩较大和温度变化较大阶段,释放混凝土内部受到的应力来避免产生收缩裂缝照此原则,所有非荷载变形裂缝控制措施基本上都属于“抗”或“放”的措施。

四、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以及现存问题,经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材料控制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及技术标准,选择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含泥量应尽可能少(1-1.5%以下)。若条件允许,应优先选择收缩性小或微膨胀性的水泥。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一般占混凝土绝对体积80%-83%,选择线膨胀系数小、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岩石弹模较低、级配良好的骨料。砂除了满足骨料规范要求,还应恰当放宽细粉或石粉含量,砂中石粉比例在15%-18%之间合适。粉煤灰与水泥颗粒细度相当,烧失量小,含碱量和含硫量低,需水量小,均可掺于混凝土中使用。引气剂同高效减水剂复合使用对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和大体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改善新拌混凝土工作度,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变形、热学、力学、耐久性等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混凝土往高性能化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2.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配筋控制

配筋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荷载力引发的裂缝主要依靠配筋来控制。配筋控制裂缝的主要方式是规定指标和控制裂宽 [2]。对于连续式板不应采用分离式配筋,应选择上下两层(包括受压区)连续的配筋;对拐角处楼板应配上下两层放射筋,孔洞处设加强筋;对混凝土梁腰部增设构造钢筋,其直径8~14mm,间距约200mm,视情况而定。[3]

3.设置后浇带

减轻和防止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收缩裂缝需设变形缝,考虑建筑效果则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有双柱、双梁、双墙,平面布局受限,同时影响立面造型,除有竖向变形缝盖板外,还有两根外排雨水立管,因此,施工后浇带法应运而生。施工后浇带又分为后浇收缩带、后浇沉降带和后浇温度带。施工后浇带是建筑物(包括基础和现浇砼梁板部位)在结构施工的预留宽缝,待主体完成,将后浇带用高标号膨胀混凝土补齐,这种宽缝就不存在了,既在整个结构施工解决了楼房不均匀沉降,又可以不设变形缝。设置后浇带可以抵抗和控制收缩应力、温度应力,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了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的特点,其思路“以放为主”,主要是断开结构来释放早期混凝土所产生的应力,以减少裂缝的出现[4]。

4.无缝施工

游宝坤[5]提出UEA无缝设计施工新技术。其原理是于结构收缩应力最大的地方给于大的膨胀应力。具体方法:一般在后浇缝处设加强带。带的两侧架设密孔铁丝网,带宽2M,防止不同配比的混凝土进入加强带内。施工时,先浇带外的小膨胀混凝土(掺入10-12%UEA),到加强带时,改用大膨胀混凝土(掺入14-15%UEA),此处混凝土强度比两侧的混凝土高0.5个等级。如此连续浇注,实现无缝施工。

5.钢纤维控制

吴斌[6]指出:钢筋加钢纤维混凝土双掺结构的裂缝设计对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效果很明显。钢纤维对加固混凝土结构是整体的、三维全截面且各向同性的,无论在混凝土中哪个部位,钢纤维皆能起到加固作用。而混凝土裂缝产生主要由于在变形作用或外部荷载时,混凝土内部的微裂会进一步延伸、贯穿及贯通,变成截面断裂。而钢纤维各向同性分布的特点很好地阻挡了混凝土内部微裂的贯通。

6.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施工控制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设计、材料措施及结构措施是否发挥效用,完全取决于合理、规范、精心的施工组织和操作,所以,一定意义上,施工控制则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中的最关键措施,同时也是必要条件。

6.1混凝土进场控制

为保证混凝土配比、组成不发生变化,确保浇筑后有良好均质性,混凝土进场应严格把关,照规定取样检测。而泵送混凝土,每车混凝土都应有同样的坍落度,不允许超过设计要求、发生大的波动。坍落度不足,禁止随意加水,以确保混凝土配比和组成保持不变。

6.2混凝土浇筑、振捣

采取分块或分层浇筑,设置合理的施工缝,减少每次浇筑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积聚,降低温度应力。选择二次振捣法,在浇筑和第一次振捣后20~30min再进行二次振捣。振捣时间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合适,间距均匀,以振捣力波同范围重叠1/2为宜,要求分层浇注,分层流水振捣,需保证上层混凝土于下层初凝前结合紧密。回避纵向施工缝、提高结构抗剪性和整体性能。振捣的操作技术常常不受重视,过分振捣有碍混凝土均匀性,振捣不足则不能保证混凝土应有密实度,应恰到好处。混凝土浇筑时的分层浇筑厚度不应超出300mm,加快混凝土散发热量,使热量均匀分布;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在14±2cm内。

6.3抹压和养护

抹压和养护是避免混凝土早期微缺陷及塑性裂缝最有效的方法。抹压可在一定程度上愈合混凝土凝结前形成的塑性收缩裂缝。大风或炎热环境下,抹压操作后应及时进行氧化,不然得不到好的塑性裂缝控制效果。普通混凝土,浇筑完毕应满足一到两周的养护要求,可大幅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且尽量减少浇筑完毕同养护的时间间隔,避免出现塑性收缩裂缝。

五、小结

房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是一种全过程控制,不仅仅是养护的问题,前期的结构设计、材料的合理选着和材料的优化配比 、规范合理的施工等都是预防和控制裂缝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而最重要的则是建设主管方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张雄主编.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

[2]富文权,韩素芳主编.混凝土工程裂缝预防与控制.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5.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的综合方法.施工技术,2000,29(5):5-9.

[4]艾长东,孙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24(3):56.

[5]游宝坤.补偿收缩混凝土及其结构裂缝控制技术[A].全国混凝土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混凝土新技术新材料交流会论文集[C].2002.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及高层建筑发展讯速,因高层建筑绝大多数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其受环境影响对质量影响重大。因此,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只有认真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才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及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其施工特点是:整体性要求比较高,要求连续浇筑;结构的体量较大,浇筑混凝土后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结构较厚,体形较大、钢筋较密,混凝土数量较多,施工条件较为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必须同时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另外,还存在如何控制和防止温度应力,变形裂缝产生等问题。随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地提高,高质量的施工技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设领域的逐渐扩大,大体积混凝土逐渐应用于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由于混凝土内部蓄热量大,温度应力增大,使得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成为设计及施工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浇筑方案,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

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全部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一般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

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不象第一种方案那样集中。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

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 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控制措施

1、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

1.1 水泥

优先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等,尽可能不采用高强度高细度的水泥。

1.2 骨料

石子、砂采用非碱或低碱活性骨料。必须提供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碱含量和集料活性检测报告。高温季节石子浇水或冷气降温,砂子入棚或用彩条布搭凉棚遮阳,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1.3 粉煤灰

掺加Ⅰ或Ⅱ级粉煤灰(Ⅰ级和Ⅱ级粉煤灰主要区别在于细度和需水量),置换部分水泥,降低水化热,达到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抑制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目的。

1.4 外加剂

为提高混凝土性能,同时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称为“双掺技术”。掺加高效缓凝减水剂,缓凝作用可以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满足现场浇注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推迟水化热峰值时间,使绝热温升曲线变缓,降低温升阶段内压外拉的造成的温度裂缝。

1.5 水

用市政自来水。夏季高温期间,条件允许时,可加冰块降低水温。

1.6 水灰比W/C。通过实验室试配,确定最优的水灰比。

2、质量保证措施

混凝土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供应,混凝土原材料计量要准确。并有资质的检测试验室(常规试验) 重点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监控,以确保工程质量。混凝土坍落度根据申请的要求,由搅拌站根据季节、气温、运输路径等条件试配确定,同时满足泵送入泵时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水灰比控制在0.4-0.6,砂率控制在38% -45% 。商品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规范规定,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是否符合质量要求。且不定期派人去搅拌站抽查。

3、温度控制措施

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是对水泥水化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浇筑温度、养护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块体升降温、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等进行测试和监测。监测工作将给施工组织者及时提供信息,反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内温度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效果,为施工组织者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采用温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就是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进行人为的控制。在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几点:

3.2.1 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 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不大于 25℃-30℃。

3.2.2 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 20℃。其温差应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

3.2.3 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法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通入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完时就开始进行,还有常见的投毛石法,均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3.2.4 保温法是在结构物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 (如草袋、锯木、湿砂等),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

3.2.5 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四、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保温法和保湿法两种。保温的作用为了使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会过快的散失,减少温度梯度现象的发生,以防表面出现裂缝。而且,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要大于其平均总温差所产生的拉应力,以防贯穿裂缝;保湿的作用是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产生干缩裂缝,顺利的使水泥水化,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6-18小时内浇水覆盖,以防由于干缩出现裂痕。一般情况,混凝土养护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8天,如有特殊部位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延长养护时间。为了满足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确保其外观质量没有问题,对混凝土外露的挂帘、错台等都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却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面对应用日益广泛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措施,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从而使其施工走上成熟和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霍镇邦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9期

[2] 韦春表 浅析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措施 [期刊论文] 《建材与装饰》-2012年6期

[3] 王乐宏. 论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6)

[4] 张心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J].工业建筑,2010.

[5] 黄子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与防治实例[J].混凝土,2010.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泥土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微裂缝是一种普遍现象,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而且容易引起钢筋的锈蚀,加快混凝土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进而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一、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因

建筑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主要表现在: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表面的开裂。

2、混凝土材料的因素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的水泥拌制的砂浆干缩性变化很大。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收缩大,而粉煤灰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性水泥收缩大。一般来说,其水灰比不变,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的收缩率越大,因为混凝土的干缩主要产生于水泥浆的干缩,水泥浆越少,混凝土中骨料对干缩的制约作用越显著。

其次,混凝土中水的蒸发引起混凝土的收缩,水灰比越大水泥浆越稀,收缩率越大开裂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减少用水量和水泥量对于改善干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更为有效,但应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采用,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

再次,粗细骨料含泥量过大、骨料颗粒级配不良都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从而诱导裂缝的发生,骨料的密度大、级配好、弹性模量高、骨料粒径大则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外加剂和掺合料会影响混凝土的硬化速度、混凝土的用水量、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从而会对混凝土的开裂产生影响,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干缩值较大,特别是初期干缩值较大。

3、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

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也可以使楼板产生裂缝。当用同一品种及相同强度等级水泥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当水泥水化后,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在荷载作用下,可能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楼板表面出现裂缝,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拉力强度低,容易因塑性而产生裂缝。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是造成砼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

4、施工工艺及养护的原因

混凝土拌和不匀、拌和时间过长,运输时间过长、运输泵送时改变了配合比,浇筑顺序不合理、速度太快等施工会改变混凝土的质量,降低混凝土的性能,引起浇筑后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裂缝。现场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抽撤过快,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发生。施工中,振捣棒直接搁在钢筋上进行振动,钢筋被扰动,同时使得浇筑完的混凝土过早受到振动,影响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作用,也影响了混凝土的均匀性与密实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造成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作用减小,对混凝土变形开裂的约束作用减弱。在风速过大或烈日暴晒的情况下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值大。大体积混凝土构件浇筑后,抹面的次数和保温工作不到位,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二、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原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的设计

(1)原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要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尽量选择含泥量低、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其次,在水泥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稳定性强、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如果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通过合理添加掺合料,调节水泥性能;最后,要选择适当的掺合料,达到抑制碱骨料反应的作用。

(2)配合比的设计。配合比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和易性差,出现离淅、泌水、保水性差等现象,增加收缩值,产生裂缝。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一定要优化配合比,特别是水灰比,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水泥用量。

(3)正确使用外加剂。正确添加外加剂,能够起到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性能的作用。在混凝土施工中,多采用具有减水、增塑、缓凝作用的外加剂,以此来预防裂缝的产生。

2、重视基础处理,防止不均匀沉降

(1)在施工前要对地基地质情况进行细致勘察,避免在土质松软、容易塌陷的地基上修建建筑物。

(2)针对软弱层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使地基达到平整、紧实的施工要求。

冬季施工中,可以采用大棚对基础中的冻土和冰块进行彻底清除,以免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冻土和冰块熔化,出现塌陷。

3、控制混凝土水化热升温,减小温度应力

在施工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小混凝土因水化热升温与环境产生的温差值,进而减小温度应力,避免产生裂缝。尤其是环境温度低于混凝土施工温度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降低温差值:首先,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在混凝土拌制、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储备热量,加快水泥水化放热,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其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通过搭设暖棚,提高入仓环境温度,减少温度应力。最后,随时观察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情况,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随时提高保护温度,降低温差。通过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与提高环境温度的双重作用,有效降低温度差,减小或避免温度应力,可以有效防止裂缝产生。

4、合理布置防裂钢筋

钢筋与混凝同工作的基础是两者之间的粘结力。在一般常温和允许应力状态下,钢材的性能是比较稳定的,其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相差不大,因而在温度变化时,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内应力很小,而钢材的弹性模量比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大7-15倍。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极限强度、变形达到极限拉伸值时,应力开始转移到钢筋上,从而可以避免裂缝的开展拼。配置的构造钢筋应尽可能采用小直径、小间距,例如配置直径6-14mm、间距控制在100-150mm。按全截面对称配筋是最合理的,这样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抵抗贯穿性开裂的能力。若进行全截面对称配筋,配筋率应控制在0.3%-0.5%之间。

5、重视混凝土的浇筑过程

混凝土浇筑方面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分层分段连续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分层高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厘米。

(2)在没有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混凝土从料口投放的自由倾落高度要控制在2米以内。

(3)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间歇。如果不能避免,则应该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并保证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4)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确保插点排列均匀,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茬影响。

(5)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的工作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停止作业,并在浇筑好的混凝土凝结前,将问题排除,以保证正常作业。

6、合理控制拆模时间

要合理控制拆模时间,在拆模前,对现场同条件的试块进行测试,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后方可拆模,严禁提早拆模。

7、加强冬施期间混凝土结构的养护

(1)通常来讲,混凝土保温养护的持续时间不能少于15天,在实际施工中,可以根据温度应力确定是否需要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工作要逐层进行,不可贸然整体拆除。

(2)提前确定温控指标,进而根据温控指标要求,对浇筑后的混凝土实施保温养护措施,以达到降低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减缓降温速度、防止裂缝产生的目的

(3)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草袋、麻袋等作为覆盖混凝土和模板的保温材料。如果是冬季施工,要搭设保温棚进行混凝土养护。

(4)在实施保温养护措施的时候,还要注意湿度和风力的控制,为混凝土养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5)要随时注意混凝土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测量频率应不少于每四小时一次;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和环境温度的测量频率应不少于每12小时一次。

参考文献:

[1]陈敬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1期

[2]王明成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 -2012年3期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混凝土 结构裂缝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商品混凝土的用量也不断增加,泵送施工方法的出现提高了混凝土施工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混凝土裂缝控制的难度。

混凝土自身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由干硬性、预制化转为高流态泵送施工,水泥用量、用水量、砂率随之增加,由贫混凝土转为富混凝土,加大了自身收缩。

2.水泥

由于新修改后的水泥标准中,未对其比表面积上限值做规定,导致水泥细度增加,早期强度偏高,同时相应的水泥水化速率加快,对混凝土热峰值控制极为不利。因此水工规范明确规定了水泥的比表面积及熟料组分要求,使用低比表面积和低水化热的产品,可有效防止裂缝发生。

3.矿物掺合料

研究表明,粉煤灰的掺入可降低混凝土的自身收缩,矿粉的掺入增加混凝土的收缩,但缺乏试验方法,按照《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收缩试验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出收缩值,因其试验为成型脱模后测量,而收缩主要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的时间。

此外,泵送剂的使用也增加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概率,掺入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水胶比降低,抗压强度提高,但是水胶比越低,收缩值越大。

裂缝分类

1.按照产生时间划分

1)施工阶段产生的裂缝(0-3天)

2)早期裂缝(3-28天)

3)中期裂缝(28-180天)

4)后期裂缝(180-720天,最终20年)

2.按照裂缝产生的原因来划分

按照裂缝产生原因,可分为结构变性裂缝和无荷载变形裂缝,结构变性裂缝又可分为外荷载引起的裂缝、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和结构温差引起的裂缝。无荷载变性裂缝可分为收缩裂缝、塑性裂缝、腐蚀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等,但裂缝的发生往往是诸多因素的相互叠加产生的。

三.裂缝产生原理

混凝土裂缝在非荷载作用时产生的基本原理是:当混凝土由于自身的或外界的影响产生体积变形时,受到约束产生应力,如果所产生的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是由于水泥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会使混凝土发生体积变形;大面积施工的混凝土由于干燥收缩会使混凝土发生体积变形等,而当这些变形受到约束,所产生的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

四.工程裂缝实例及原因分析

楼面板裂缝

此类裂缝比较常见,几乎占开裂案例的50%以上,裂缝一般为施工阶段产生,是比较典型的塑性收缩裂缝,出现时间一般为混凝土终凝前,产生原因为混凝土失水速率过快,研究表明,当混凝土表面失水速率每小时超过1㎏/㎡时,必须采取防止混凝土塑性收缩而开裂的技术措施。

2013年5月份我公司施工某普通住宅工程,总工程量270m³,上午九时开始浇筑,由西向东浇筑,下午六点浇筑完成,第二天中午施工方电话通知该层楼板最东侧出现裂缝,到场后观察,东侧表面出现收缩裂缝,呈大致条状,而西侧混凝土未出现裂缝,该项目部质疑该区域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当时对施工企业做如下解释,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受温度影响,正午时分浇筑的混凝土由于环境温度较高,水化反应较快,初凝时间相应提前,做有效的二次抹压可将已经收缩开裂的未凝结的混凝土裂缝抹压愈合,而最东侧浇筑的混凝土浇筑时环境温度已降低,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如果施工方提前二次抹压,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加之当晚有4-6级风,构件表面未进行覆盖,导致了此类事件。

楼面板混凝土裂缝虽比较常见,但比较好控制,其成因受外部环境、施工养护及混凝土凝结时间控制,最有效的办法是遵守十六字准则“二次抹压、及时覆盖、足龄湿养、控制进度”此类裂缝可防可治。

2.地下室剪力墙竖向裂缝和窗洞口处45°裂缝

一般地下室外墙都采用抗渗混凝土浇筑,但裂缝时有发生,经常发生在两构造柱正中间,且比较均匀,每个柱中间都有相应裂缝,因此施工方必然找预拌企业,质疑混凝土配合比中膨胀剂掺量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产生原因不排除膨胀剂掺量不足,因此类收缩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自身收缩引起的,而膨胀剂未能起到补偿收缩的功效。但是膨胀剂的检验标准中,限制膨胀率的测定是成型后即转入水中养护7天,然后转入空气中养护28天。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侧模的拆除一般为浇筑后两天以内,剪力墙模板拆除后,一般要求喷水养护或挂湿棉毡饱水养护,实际工程中大多刷涂养护剂养护,但养护剂的保水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混凝土中膨胀剂的正常功效发挥,往往起不到膨胀剂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工程观察中,通过延迟拆模时间,可以得到较好的混凝土养护条件,这也是同一批供应的混凝土梁板强度高于墙柱强度的原因。

另外,浇筑过程中的分层浇筑也至关重要,《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中关于浇筑竖向尺寸较大的结构物时,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宜控制在300mm-350mm,施工过程中,往往采用整体浇筑一次性浇注成型,未给混凝土塑性沉降留下时间,导致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收缩加剧,在地下室剪力墙门窗洞口处,容易发现沿直角处有45°裂缝向外延伸,还有墙与梁板交接处的裂缝,都有此类因素。

结语

商品混凝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以一种半成品状态交付使用,若出现裂缝问题,很难具体明确划分责任,导致相互推诿。因此,双方在配合过程中应相互包容,紧密配合,认真遵守十六字准则“二次抹压、及时覆盖、足龄湿养、控制进度”的要求,混凝土裂缝可防可治。

参考文献:

1.混凝土裂缝控制中的材料选择孙跃升 仲朝明 古郑学 丁宁 化工出版社

2.现代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技术讨论周岳年 13年年会论文集

3.高层建筑地下室剪力墙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崔庆怡13年年会论文集

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裂缝控制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结构自防水,渗漏,地下室,补偿收缩,裂缝,干缩和冷缩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入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楼大厦日益增多,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意突飞猛进,入们在改善生存环境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喜人的进步。然而纵观已建和在建的工程,渗漏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部分工程建成后几乎年年进行堵漏,耗资巨大并且影响使用。防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施工、管理翻维护等诸多方面。总的来说,防水分建筑防水和结构防水,建筑防水是指附加在结构的外防水层,结构防水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体防水。建筑防水以柔性材料为主,虽具有较好的弹塑性,但施工复杂,材料易老化,耐久性差;结构防水是以混凝土为主,施工简单,成本低,防水耐久性好,但密实性难控制,易收缩开裂。

结构防水是治本防水,建筑防水是治标防水,而目前流行一种倾向,防水设计和施工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卷材或涂料上而忽视治本方式。事实也是如此,浇筑混凝土马马虎虎,没有技术改进措施,一旦卷材或涂料老化破裂,就出现渗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防水技术的新概念:把结构自防水搞好,做到不裂不漏,这才是最重要的永久防线。对于特别重要的建筑,要搞“双保险”,在迎水面再做一层外防水,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把结构自防水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才是治本的。

二.结构自防水的基本机理

所谓结构自防水,其核心就是要最终浇筑成的结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满足抗渗、抗侵蚀,结构致密且无有害裂缝。混凝土是多孔材料,仅仅通过石子的连续级配、提高水泥用量和砂率、加入有机硅或减水剂等来减小混凝土的空隙和毛细孔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往往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由于忽视了混凝土的致命弱点―――收缩。尽管混凝土很致密但干缩和冷缩(温差收缩)会使结构产生裂缝,从而破坏结构的整体防水功能。,当冷缩值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则引起结构开裂。如果施工不周,浇筑工艺及泌水未处理好,出现蜂窝狗洞,结构自防水也无从谈起。因此,结构自防水必须从混凝土补偿收缩、浇筑工艺、泌水处理、温度监测及混凝土保湿养护等多方面来控制。

三.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技术的特点

1、防水可靠,建筑结构与防水功能合一,可取消外防水,建筑结构简单。

2、施工简便、减少工序、大大缩短工期。大面积连续浇注,可不留后浇缝,也可用于普通混凝土后浇缝的处理。

3、节省材料节约投资、价格低廉,每立方米比普通混凝土增加14元左右UEA的材料费,防水综合费用约为卷材等外防水作法的1/5左右。

4、 永久性防水效果,便于维护保养,节省维修费用。

5、诚轻建筑自重。

6、适宜于任何复杂体形的防水部位,僻决了一般防水难以或无法处理的困难,亦能确保防水质量。

7、可适当加大建筑物的伸缩间距,给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

8、万一有损坏漏水,容易修补,因而也可用于补漏工程。

9、可提高混凝土表面的耐磨性能,对于上面有行人的平屋面及跑道、路面等有利。

10、可避免有些外防水材料施工时对环境的污染。

11、可提高混凝土的的抗硫酸盐盐和抗海水侵蚀能力,可用于港口,水工建筑。

四.结构自防水的具体施工技术

某高层建筑,地上20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高度75.55米,建筑面积24000 平方米,地下室混凝土量2800立方米,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S8,结构自防水。结合该工程的施工实例,从5个方面论述结构自防水的施工技术。

1、选择好混凝土的外加剂

JM一111外加剂,遇水膨胀析出凝胶,堵塞毛细孔渗入的水份,与水泥中的铝酸盐矿物在水化工程中形成大量的钙矾石为膨胀源,这种膨胀源的结晶是稳定的水化物,填充于毛细孔隙中,使大孔变小孔,总孔隙率减小,从而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即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其补偿收缩原理见图1。

图1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裂原理

2、设计好混凝土的浇筑工艺

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流淌坡度,每条浇筑带前、中、后各布置3道振动器,第1道设置在混凝土卸料点,振捣手负责出管混凝土的振捣,使之顺利通过面筋流人底层;第2道设置在混凝土的中间部位,振捣手负责斜面混凝土的密实;第3道设置在坡脚及底层钢筋处,因底层钢筋间距较密,振捣手负责混凝土流人下层钢筋底部,确保下层钢筋混凝土的振捣密实(见图2)。振捣手振捣方向为:下层垂至于浇筑方向自下而上,上层振捣自上而下,严格控制振动棒的距离、插入深度、振捣时间,避免各浇筑带交接处的漏振。

3、处理好混凝土的泌水

大面积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的坡面下流到坑底。由于混凝土垫层在施工时,已预先在横向上做出2 cm的坡度,使大部分泌水顺垫层坡度通过两侧横板底部预留孔排出坑外,少量来不及排除的泌水随着混凝土浇筑向前推进被赶至基坑顶端,由顶端模板下部的预留孔排至坑外,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脚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即从顶端往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另外有意识地加强两侧模板处地混凝土浇筑强度,这样集水坑逐步在中间缩小成水潭,用软抽泵及时排除。采用这种方法排除最后阶段地所有泌水(见图3)。

4、加强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和养护

在混凝土初凝表面能上人后,对其表面及时进行覆盖。由于气温较高和水泥水化热开始的共同作用,表面水分散发速度很快,为防止表面的干缩裂缝,对其表面在保温的同时进行保湿。混凝土已浇筑范围内铺设带有小孔的塑料循环水管,利用体内循环水对其进行表面喷水养护、保湿。在其上覆盖一层塑料布,2―3层麻袋,一层泡沫板,再覆盖一层塑料面进行保温。温差控制在25℃以内,形成外蓄内散综合养护方法。

5、实施温度监测

为了正确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状况,可采用简易测温法,即在混凝土中预埋钢管,用便携式电子温度计测温,钢管用ᵩ48脚手架管,底口焊铁板封死,上口高出混凝土面10 cm,底口比测温点深5~10 cm管用灌水深度为10~15 cm。根据监测结果,混凝土在第3天达到升温值,中心最高温度为72℃,内表最大温差为22℃,满足温控要求。

五.结束语

该工程地下室结构自防水的施工技术措施经过关方审批论证是可行的,施工质量经验收为优良。该工程交工3年,地下室出现有害裂缝及渗漏现象。通过实践,对结构自防水可得出下列结论:

1、选择好混凝主的外加剂,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2、设计好混凝士的浇筑正艺,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

3、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和养护,减小混凝土干缩裂缝;

4、实时温度盗滚,减少浅凝土温差裂缝;

5、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施工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执行好岗位责任制。

参考文献:

[1]李正鸿 膨胀加强带在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的运用及施工技术 [会议论文]2006 - 第四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

[2]高明权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水止漏施工技术分析探讨 [期刊论文] 《广东建材 -2009年8期

[3]孙宇 UEA补偿收缩混凝土在地下防水中的应用 (被引用 5 次) [期刊论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4]许建荣 结构自防水在高层地下室施工中的技术应用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山东建材》 -2007年6期

[5]叶琳昌 北方某高楼3层地下室渗漏水原因与改进意见 [会议论文] 2006 - 2006中国防水工程技术论坛

上一篇:技术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控制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