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的中国故事等

时间:2022-06-05 03:59:27

居住证的中国故事等

我们如何失去了城市的利润?

从暂住证、人才居住证到居住证,至少是一种修辞的进步,但这背后依然是诡异的逻辑: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为城市贡献了利润,但他们能通过居住证享受这个利润吗?

2007年7月,深圳消息:年底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没证寸步难行――“500万左右的人是处于流动状态的流动人口,另有500多万人是在深圳生活、工作多年,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暂住人口,而深圳的户籍人口只有187万。”媒体用的寸步难行这个词语,形容的是深圳1055多万外来人员中的99.9%。

这是一次叫人眼花缭乱的循环:1983年,深圳对进入特区工作、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内地人用暂住证管理。2002年,深圳启用《深圳市人才居住证》,当时的北大副校长陈章良为“深圳人才一号”;上海则对外国人颁发了“对象不唯国籍、不唯文凭、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居住证。2003年,广州发生孙志刚事件;沈阳市公安局随后取消“暂住证”制度,成为第一个取消暂住证的城市,其他城市紧跟其后。2004年,上海成为中国首个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2006年,十律师上书称暂住证制度违法;2007年,81万生活在温州的外来人口被一份“有前科暂住者”名单分在了两个世界,而郑州8月1日起恢复暂住人口登记,暂住变居住。

这是一个进步缓慢的过程:发达的城市,没有城墙可以阻止想发达的人进入其中,追求发达成为了管理难题。2007年1月,北京市副市长占林表示,根据统计,北京还有大量没登记的常住人口,北京要实行居住证制度。关于居住证和暂住证的不同,“从功能上来讲没有什么区别,但要增加服务功能。”

“政府没必要对暂住证、居住证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两证并存。”这是一位评论家的说法。栖居的人需要一个“暂时户口”。城市需要对流动的人进行记录和管理,而不是身份歧视和剥夺流动权。“居住证”是否应该只属于人才?它会不会是换了名称的暂住证?在更多的城市,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所有流动人口逐渐过度到居住证。在上海,大专学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者,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才可以申领上海居住证。

拥有居住证的人,可以在上海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从暂住证、人才居住证到居住证,从管理到服务,可视为一种观念的进步,至少是一种修辞的进步――但对于中国的大城市来说,更多的问题被放进了抽屉:城市人口管理的方式是否可以接受这种频繁的变更?在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严重倒挂的大城市,居住证或暂住证的意义是什么?居住证会不会是户口之外的新城墙?居住在大城市的“暂住人”为城市贡献了利润,负担了高房价、高物价,甚至高租金的成本,但在子女教育、养老方面的城市福利与市民待遇,他们又真正享受了多少?

五人×五城:“居住证”十年之变

深圳:“十张暂住证,十年非深户”

策划人陈女士从老家河北来到深圳已经整整11个年头了,当年听同学说深圳好,毫不犹豫就飞来这个城市。今年6月份,她终于拿到了深圳户口。为了纪念过去11年的波折,她特地写了一篇《“非深户”伤痛记忆系列》,历数伴随她“非深户”生涯的边防证、暂住证、收容站、生育保险、保证金、担保人,全都是手里要拿暂住证的人才能体会的经历。

刚来深圳那年,由于没有暂住证,陈女士吃尽了边防证的苦头。“当时暂住证每张300元,公司不给办。私人的广告公司,算上老板才三个人,很不正规。”没有暂住证,出入关都是要查边防证的。1996年8月,刚到深圳一个月的陈女士跟老板去公明出差,由于忘了带边防证,回深圳的时候在“白芒”检查站被拦下,随后被困在关口8个小时。“当时我一个小女孩,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去哪里想办法?没钱、没电话、没证件,只会哭着求‘叔叔’放我进来……”

陈女士下定决心:一定要办暂住证。来深圳十年,她的暂住证也办了十张,从一开始的800元,到后来的300元、200元、150元、80元,再到最后・次50元一张。由于一直在私人公司上班,单位都不给办暂住证。而个人又不能自己去派出所办理,所以只好找中介。第一次,上当受骗是难免的,800元两年的暂住证黑心中介只给她办了一年。“出租屋查得严,整天提心吊胆的。保安很凶啊!”

有了暂住证,麻烦还是不少。1998年,她买了第一部手机,“非深户”要交500元保证金。2001年,找了份文案工作,要有深圳户口做担保。交了失业保险,失业了却拿不到失业保障金……2006年,陈女士怀孕了,需要办准生证,于是又再折腾――要去丈夫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会开证明,还要公司证明、计划生育证明、未育证明……然后用特快专递寄到她的户口所在地。“结果那边说办不了,得在深圳办,就这样反复了3次,最后还是在深圳给办的准生证。”怀孕期间居委会隔几天就要查一次证件,“每次来的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要查一次……”今年6月,姗姗来迟的深圳户口终于拿到手上,孩子已经生完,也享受不到生育保险了。

“十年了,终于盼到深圳户口。我以为我会很激动,事实上却没有。该用这个身份的时候都已经错过了,以后也没什么用,照样自己找工作,没资格申请福利房。就一张薄薄的纸,曾经给我带来多少麻烦。别的不说,当初办准生证,让我跑了四五次老公户口所在街道办,快递(我户口地)来回了三四次,费尽周折才办好。户口终于办好了,对我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孩子刚生完,生育保险也享受不到了。其他,还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

陈女士希望“居住证”办证费最好在20元,持“居住证”的外来人口的子女能享受和深圳户口孩子一样的待遇,教育是大问题。“如果取消居住证、直接用身份证我觉得更好。”毕竟,对于陈女士来说,这个城市始终没有给她平等的市民待遇:“没有,进出关要查证件,租房要登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也追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如果可能,她随时选择离开深圳。

(文/陈婷婷)

深圳 进入“居住证”时代的移民城市

事件

2007年年初,深圳市将在盐田区试行居住证制度的消息传出,又把人们的视线拉到了暂住证和居住证身上。虽然这项试行计划从原定的5月份延迟到了8月份,但深圳有关方面仍肯定年底将在全市实行居住证制度,届时已经实行了23年的暂住证制度将成为历史。深圳居住证被设计为A、B两类。A证自愿办理,以来深圳务工、创业、生活、有房产等人为主,最重要的是只有持A证的人才能租住房屋。B证则是强制办理,适用于短期来深圳的人,进入深圳30天内必须办理,只有信息登记的功能。深圳方面还特地为办理居住证的人设定了“一人一生一个居住号码、一个档案”,离开深圳时号码可休眠,重新进入深圳则可激活居住号码。对允许“自愿办理”的A证,深圳则自有妙招:不申领居住证不得在深圳租住房屋、劳动就业;不申

领居住证,不得在深圳开设固定电话户头、移动电话、市话通户头、银行账户、燃气账户。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申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推行居住证,就是要让有证的人更加方便,让没证的人寸步难行。没有居住证,在深圳就属于非法滞留。如果暂住人口一直找不到工作,就应该离开深圳。”

背景

一项针对深圳居住证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838人中,80.1%的民众不赞同深圳居住证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这项新制度的消极态度,毕竟这不是第一次改变――从1984年深圳实行暂住证制度;2002年年初暂停办理暂住证,很快又恢复办理;同一年,深圳市又颁发了首批人才居住证。随后上海、广州纷纷推出人才居住证,时隔一年,深圳又别出心裁专门颁发首批海外留学人员居住证。

(文/陈婷婷)

广州:“我对平等待遇的向往已经十年”

廖焕丽是四川威远人,来广东发展10年,到广州已有六七年了,现在是一家美容店的老板。小小的铺面做的是一些街坊生意洇为她是老板,也是在开店以后边收徒边经营的,工仔和顾客都管她叫“廖老师”。

廖老师之前在广东省许多地方如东莞、南海、增城等地工作过。跟大多数来广东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她最开始的时候在工厂里打工。回忆起在东莞、增城等地打工的查暂住证的经历,廖老师至今还心有余悸。在东莞的时候,查暂住证的人晚上在街上随意拦截、查证、搜身是常见的事。在工厂一般帮工人办暂住证后,要不就扣住办证以防他们携证逃跑,而且很多工厂都这样做的;要不就让女工们自己拿着证件,但到深夜几个男的检查员就肆意闯进女工宿舍查证,“对人一点都不尊重,爱查就查”。“不少工厂为了节省帮外来工人们办证的钱,整个厂500来人只有300左右的工人是办了证的。其他没办的就会得到老板的保证――要是被抓了,到时我就领你回来。有一次工厂里查证,没有证的女工都跑到工厂后面的大山上躲了一个晚上。”

作为一个拿着暂住证开店的人,廖焕丽说,几乎办每一种许可证都要出示暂住证,租赁合同都要以持暂住证作为首要条件。但廖焕丽始终觉得对比起东莞或者其他城市,广州的暂住证管理已经算是规范的,而且感觉到暂住证是为了更好地规划社会设施与人员控制管理而设的。尤其是在廖老师所居住和开美容店的地方,居委会每一年都会提醒她们续办暂住证,而今年“流动办证车”更开到小区前为她们现场办证。而检查也是从以前三天两头来一次,到现在一年大概5次左右。在广州办了5年的暂住证,廖老师切身体会到暂住证制度在“不断完善”。

“暂住证/居住证作用并不是为查而办的,作用是一种过渡。”在廖焕丽的想象中,暂住证以后会向居住证过渡,通过积分或者其他形式累积城市准入资格,然后居住正在向常住户口过渡。“居住时间、个人纳税、公民品德应该是转为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作为政府他们也要做规划,但是作为一个在广州的长期务工人员,我们为这个城市作了贡献,时间、金钱和劳动都花在广州城市建设上了,当然也希望得到同等社会地位和保障、经济待遇的回报。我们这一代已经为广州的建设创造了利益,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应该因为是外地人而受到教育歧视,这是一种人权。”

打工经历丰富的廖老师已经没有寻找下一站的打算。喜欢广州、选择广州,以后能落户广州是她的希望。廖老师表示,既然选择离开家乡发展,就等于抛开原来家庭过来广州这边谋生的,也不打算回去了。“我在这里办了5年暂住证了,亲身感受到暂住证是在不断地完善。我希望以后政策能越变越人性化。”

(文/邹雅颖)

广州“后知后觉”的城市

事件

2007年公安部提出2007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使得原定春节后即推行的广州暂住证制度改革因而停了下来。继续推行原定措施已不现实;但若按照公安部要求进行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广州似乎不具备短期内即全面改革实施的条件。广州市政府面临着对暂住证/居住证改与不改,往哪个方向改的难题。在这个时候,广州已经告别1999年的“蓝印户口”――广州既要吸引外地人才,总有排拒“低素质”外地劳工的传闻,或许广州人对外来人员是既爱又恨?

背景

从“蓝印户口”的始废到暂住证管理办法,再到居住证的实行,广州正跟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的后尘,或者有关制度酿成了悲剧后才修正――2003年“孙志刚事件”使广州废除了《收容遣送条例》,但其时沈阳、郑州已废除了暂住证;2002年,上海、深圳实施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的做法,2003年年底广州也推出了《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但门槛之高令人尴尬,暂行办法颁布了半年多仅有26人办理,直到现在外来人员都“甚少知道居住证的存在”。

(文/邹雅颖)

北京:“希望子女高考时,户籍影响能消失。”

徐新事在大学时候就听说北京经常查暂住证,不过,两年前他大学毕业后来北京工作,一直没有办。2006年3月的时候,因为办交通牡丹卡需要使用暂住证,就去办了一个B证。“暂住证难办是因为需要很多证件,包括要租房的房产证件,而这个证件一般房东不会借人的。暂住证就只那次用过以后,就再也没用过。”

徐新事现在在IT行业最大的网站里工作,“处在一种积极、奋斗和满怀美好希望的工作状态”。但他觉得这个城市没有给予他平等的市民待遇。“前几天到联通的营业厅办CDMA上网卡,竟然让我交了500块押金,北京户口就不用,办全球通服务也是这样。至于说其他方面倒没有――北京毕竟是座北方城市,比较大度而且是包容度很大的城市。”

“因为我是想留在北京发展,有一个北京的户口当然是好的,但也感觉无所谓,周边的大多数朋友都没有,他们的子女教育都没问题,或许是他们的收入比较高吧。我们这一代人都比较自信,希望等到子女高考的时候,户籍的影响能逐渐消失。至于北京户口,并没有刻意地打算去拿,如果很容易拿到,或者需要会去拿,如果真的是不容易拿到,那就算了吧。”

(文/袁)

北京 从“昌平筛沙”到“绿卡”

背景

1995年7月15日,北京市正式公布了《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首次提到在北京的外来人口要办理暂住证。最初的暂住证是按月收费的,每月收费20元,由于价格较贵而且手续繁琐,很多民工都采取逃避检查的方式。如果被查到没有暂住证,就会“抓到昌平去筛沙”。2001年6月10日开始,北京市开始对暂住证取消收费并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实行A、B、C暂住证制度。在这三种暂住证的持有人中,政府对C证持有者重点管理,对A证持有者做好服务,对B证持有者,则主要是提高其“自我约束”的自觉。

2003年3月,北京市开始实施“绿卡”制度。北京“绿卡”正式名称是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凡持有它的外

地人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同一年6月30日起,北京市其他普通企业的外地人才也有机会申请办理北京“绿卡”,“绿卡”似乎打开了知识分子落户北京的通道。

2003年8月15日,北京市取消了境外人士的暂住证。

(文/袁)

上海:“上海有的人不把自己当中国”

Bob Shead是英国人,今年57岁。他来中国9年,在广州居住过4年,在上海居住了将近5年,而此前,他在肯尼亚、菲律宾等国居住过近15年。

原来是英国领事馆工作人员的BobShead,现在担任外企中国事务沟通顾问。就住在旧上海法租界附近。Bob说自己有一本居住证,这令记者十分不解。直到他拿出来,记者才发现,这是一本驻中国的外国专家证明。“不需要其他的证明,每次办签证或遇到问题,出示这本专家证明就能办妥一切。”

“在上海的很多外国人没有合法的居住证,日本人、韩国人、英国人……甚至香港人。也许40%?也许60%?政府也没有办法统计或查明。我的中国朋友跟我或多或少提过户口问题,上海户口是很难办的。中国地方太大。我去过东北、西北、西南多个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大相径庭,好像是在不同的国家。中国政府需要这种制度来控制这么大地方里的人。”

对于“这个城市是否给予了你平等的市民待遇”的问题,他认为在这里的待遇十分好。“外国人在中国通常都会受到尊敬甚至仰慕。似乎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就没那么友好了,而事实上他们应该如此。我听说过许多上海人排挤外地人的事情,上海甚至不把自己当成中国,我从广州带来的车进上海时,海关官员告诉我这要填‘进口(import)’,不是只有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国家的物品才称得上进口吗?另外,我在广州取得的驾照在这里也不被承认。当然,外地人对上海人的评价也不太好。”

Bob不太喜欢上海。在他看来,这里人总是伪装得很有效率,但事实上,每件事的确定都绕来绕去地不走直线,沟通协调浪费了很多时间,相比之下广州就好得多:“当然上海有更多的机会。如果一定要在中国住我会选昆明。我下一站想去马来西亚。”

(采访/陈非)

上海 “挑人”的居住证

背景

1994年2月起,上海以购房作为解决上海户口的先决条件,对外来常住人口实行蓝印户口政策。4年后,蓝印户口制度与政策出台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蓝印户口中绝大多数是购房、投资入户,只有2%属于各类紧缺人才――直到2002年3月底,用完当年指标的70%后,上海市于4月1日停了实施8年的蓝印户口政策。

2002年6月15日,上海开始实施《引进人才实行制度暂行规定》。60位国内和境外的优秀人才拿到了首批上海居民证,成为第一批“外来上海居民”。第一批居住证获得者中,国内人才大多数是60、70年代出生的,基本上是大学以上学历,其中有一位中专毕业的芭蕾舞演员;境外人才居住证获得者中,有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的,几乎全是博士、硕士学历,似乎未体现居住证制度“不唯国籍、不唯文凭、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特点――由于设立了学历门槛,不少达不到标准的人就企图利用假文凭来蒙混过关,“最疯狂时期出现20多份材料中就会有一张假文凭的现象”。2004年10月1日,《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开始正式启动,使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然而在居住证制度启动后,一则关于“上海市要求来沪3天以上人员均需办理居住证”的假新闻,经过国内许多媒体的传播.又让《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文/古韶珍)

郑州:“只用一张身份证走遍全国才是最好的”

今年48岁的章其离开湖南湘潭老家到郑州生活已经4年了。

2003年9月,他来到郑州,当时他还不知道有暂住证这么回事。在郑州住了大概一个月左右的一天,突然有公安来查证,带了包括他的一群人回到派出所,幸好只是每个人补办了一张就能走了,“当时就是交了15还是20块,然后再照张相就可以了。不会很复杂”。

2004年元月,他就没听说要暂住证之类的东西了,基本上干什么都靠身份证。当问到对即将出台的居住证制度有什么看法时,他显得很迷惑:“又要办了吗?”他想,许多从外地来郑州的人,都不想太麻烦地办一张“基本上没用”的证。

因为不是本地人,章其觉得做很多事都很不方便。“像我们做生意的,经常在外面,有时候就觉得信用卡很重要,但是现在你不管拿多少钱作担保都没有用,银行看你不是本地户口,就觉得风险太大。”他有个朋友想让孩子在郑州读公立幼儿园,因为没有郑州户口,死活不让进。最后不得已,读了个私立幼儿园,却每年要交两万块。

因为户口的关系,章其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种“不会在此长住的人”,他觉得郑州对自己是陌生的。社保、医保之类的福利都仍然留在湘潭。他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不会对这座城市有多少期盼。但是他还是认为,如果各个城市能更加简单高效,摒弃所谓暂住证的说法,只用一张身份证走遍全国是最好的。

章其的儿子章为已经大学毕业了,在长沙工作,却也吃了没有当地户口的苦头。长沙、株洲湘潭曾提出过“长株潭一体化”,把三座城变成一座。可就在这个公共汽车车程才半小时的两地,章为想换个户口还是要交两万块的“城市人口增容费”。“当时主要是想帮他买房,后来看到要交这么多,也就算了。”章其笑了笑,补充说:“他现在还是拿着暂住证。”

(文/匡尔娜)

郑州 两个“率先”

事件

2001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取消暂住(流动)人口管理费等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2003年3月,郑州市停止办理和使用暂住证。这是郑州的第一个“率先”。

2007年6月22日,郑州市出台《郑州市市区暂住人口登记办法》,宣布从8月1日起实施,恢复“居住证管理制度”。这是郑州的第二个“率先”。

背景

相比原来的暂住证,郑州市政府认为该《办法》有不少进步之处:3分钟就可以领到居住证,要交的3元钱只是居住证的工本费。

郑州市区的常住居民人口数是309万人,而暂住人口总数估计在120万人以上,算起来每4人中就有一人系暂住人员。在居住证问题上,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了专门调查,关注焦点是办证后是否能够享受到市民待遇,市民提及率高达64.9%。有被访者问:“作为外来人员,能否和本市人平起平坐?义务教育、就业、医保大门能否向外来人员敞开,这些在居住证制度里都只字未提”。

(文/匡尔娜)

上一篇:鹰猎 第15期 下一篇:广东主内 江浙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