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6-05 12:51:09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

【摘要】 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前提;指导阅读让学生会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保障;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喜获大面积丰收。

【关键词】 语文阅读 激趣 会读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03-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1 创境激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桂林山水》、《秋天》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2 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得体有效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第二、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第三、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另外,还有“读问讨论总结”、“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和古诗学习的“感知诗意进入诗境体悟诗情”等阅读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心理活动规律总结出来的,操作性很强,值得倡导。

3 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有两个注意点。第一个“因材施教”指区别教材,即在指导朗读时,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感情基调。这一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抱怨课文不适合读的老师,正是没有把握好这一点。第二,要特别注意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女生适合读比较欢快的,男生则更适合读感情比较深沉的。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这样的课文,应选声音比较浑厚的同学来读,而《苦柚》《难记的泼水节》这样的课文则应由声音较轻、较细的同学来读。这样一来,每种类型的学生都会因自己的性格不同而读出不同但却合适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树立信心。只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指导朗读,亦是如此。

4 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学生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就能逐步达到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理想境界。

上一篇:粉笔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下一篇:浅议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