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

时间:2022-06-05 12:25:53

浅谈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

摘要:平衡是著作权法的理念,也是其精神实质,它贯穿于著作权法发展的全过程。面对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法领域的新挑战,我们应以平衡精神为指导,解决最前沿、最棘手的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问题,以形成新的条件下的利益均衡。

关键词:著作权 限制 反限制 平衡

人类制定著作权法的初衷是鼓励更多的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以促进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一部合理的著作权法一方面要赋予作者一定的权利,使其知识成果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补偿;另一方面,又要促进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提高人类精神文明。总之,既要保护权利又要限制权利。但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原有的著作权限制制度对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造成了一定伤害,要求保护著作权人利益而限制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协调著作权制度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成为著作权法的核心内容。面对新技术条件下著作权法领域的新挑战,我们应以平衡精神为指导,解决最前沿、最棘手的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问题。

一、著作权限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首先,它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物质性,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人们不能对其进行实在而具体的控制,所以容易为若干主体同时占有、共同利用。作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作品极易脱离著作权人的控制,付出智力劳动而创造出作品的著作权人因他人的不劳而获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人为地产生不公平现象。因此,从维护著作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著作权法赋予其独占的、排它的专有权,一方面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或无偿占有其作品,另一方面通过专有权使著作权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维护其正当权益,鼓励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其次,它保护传播者的利益。作者创作作品绝大部分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从而产生共鸣,实现作品的自身价值。而要实现作品的自身价值,就需经由传播者这一媒介进入社会。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使被传播者的作品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并且更易为使用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表演、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节目等,也应享有正当利益。现代著作权法通过著作邻接权肯定了合法传播者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予以补偿,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其传播更多优秀的作品、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最后,它保护使用者的利益。著作权法以保护作者的利益为核心,但绝对地强调作者的个人利益即“个人本位”会妨碍社会公众对作品的使用,延宕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著作权法在确认和保护作者专有权利的同时,又规定了各种限制,以满足使用者对作品的合理需要,从而使“个人本位”向“个人、社会本位”转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使用者希望更快、更廉价地接触到好的作品。所以,只有保护使用者的利益,允许其合理利用作品,才能使得作品的社会价值最终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著作权法保护三方的利益要求。这三方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从一致的方面看,首先,作者与传播者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作者创作出的作品,也就没有传播,而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使用,创作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其次,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作者的创作,科学文化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只有保护作者的权益,才能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但是保护作者正当权益的目的在于广泛传播优秀作品,促进知识的积累交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作者的权利不是绝对的,要对其权利有所限制以保护公众利益。只有通过公众使用作品,作品的社会价值,传播者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三者利益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的一面,表现在:作品创作者的权利是一种专有权利,未经其允许,他人不得使用其作品。若听任这种专有权利无限期存在下去,将会使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将荡然无存。因此,现代著作权法在把作者权利作为核心利益保护的同时,也对其权利作一定的限制,兼顾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以实现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均衡,从而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这就是著作权限制制度的理论依据。但对这种限制也要有所限制,否则就会窒息作者的创作热情,导致人类文化源泉的干枯。

二、著作权限制的限制―反限制的社会基础

如果把著作权的限制看成是著作权人的义务,那么对著作权限制的限制--反限制则是加强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对著作权人的保护而妨碍社会公众获取科学、文化、艺术知识时,就需要限制著作权,以增加著作权人应履行的义务;反之,若著作权人的义务过重,以致损害了其较多的合法权益,则需要扩大著作权人的权能,以此来对抗对其的限制,这后者就是反限制的含义。

把反限制称为著作权限制的新趋势,只是相对一个时期来讲的,实际上,限制―反限制―限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新技术革命是当代著作权制度不断变革的直接动因。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反映了从著作权限制到反限制的必然性。但大量的著作权作品已事实上被个人、学校、图书馆复制使用,并对社会公众购买与复印作品的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复制过程的每一行为都可能是侵权行为,且受侵害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单项权利。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的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经济。它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为侵犯著作权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国立法机构开始考虑反限制,保护作者的权利,最终促进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陆续修改了著作权法,我国正在修改中的《著作权法》,正反映了这种趋势。同时,应该看到,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受一定时期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受一定时期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尽管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存在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但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任何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都离不开国际保护这一舞台。

三、结语

著作权法涉及到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及使用者的多方利益,法律在调整这些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中产生了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研究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目的,就在于从中寻求合理的限制标准,以实现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而修改著作权法,正是寻求合理的限制标准,实现三者利益平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国华课题组. 论法与利益之关系[J]. 中国法学,1994(4).

[2]吴汉东.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4).

[3]周亦扬. 试述我国著作权法的特色[J]. 江海学刊, 1992(6).

[4][美]马克?戴维生煮,王源扩译. 计算机网络通讯与美国版权法新动向[J]. 外国法译评, 1996(1).

上一篇:我国公司分立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完善 下一篇:揭开公司面纱之我见